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
從選址到設計
從項目落地到項目啟動
都備受大家的關注
那麼如今項目進展如何了?
一起來看看
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安置房開始選房
「昆明湖那個環境很好,能把新家安在那,我們一家都很滿意。」李先生一家三代人對選房滿懷期待。7月18日,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土地收儲工作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在項目指揮部成功組織開展昆明湖地塊異地安置戶安置房的選房工作,共為131戶被徵收人提供了位於昆明湖畔的融城昆明湖地塊共計196套的安置房房源作為選擇。
為貫徹落實昆明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快新昆明建設的總體工作部署和要求,有效助推昆明建設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和具有國家影響力的「中國健康之城」,將茨壩黑龍潭片區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的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並在項目實施範圍內開展土地收儲工作。根據省、市、區有關項目推進中安置工作的要求,為充分體現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建設這一重大惠民工程,指揮部組織開展了此次選房工作。
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啟動以來,昆明市委、市政府、盤龍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領導多次深入到分指揮部召開專題會議,一線指導,聽取情況匯報,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對做好該片區房屋徵收工作提出明確具體要求,明確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及保障措施等,確保房屋徵收工作的順利開展。
指揮部採取召開居民住戶代表座談會、工作人員入戶宣傳、發放宣傳材料等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本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耐心細緻地宣講徵收補償政策標準,通過對比算帳,講清道理,廣泛動員片區單位及私房業主自主參與到房屋徵收工作中來,形成理解、支持和配合項目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為做到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分時限地開展項目範圍內房屋徵收工作,分指揮部以不同單位所在片區為基礎,共將徵收區域劃分為5個地塊,採取「劃片包幹、包戶到組、責任到人」的方式,將工作任務分解細化,落實到責任片區、責任小組,明確了責任人及完成時限等。
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按照「以人為本、有情徵收」的原則開展工作,重點針對範圍內省委幹休所、市二院、省林草院等片區內的老同志、困難群體等,在實施項目徵收工作外,積極從關懷特殊群體角度出發,不定期的上門為其提供多項服務,成功與項目範圍被徵收人建立良好關係,有力推動項目徵收工作。
根據前期籤訂的相關協議,本次昆明湖地塊安置的回遷房共計156套。為做好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異地安置房安置工作,讓每一戶被徵收人儘可能選擇到稱心如意的異地安置房,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及「先籤協議先選房」的原則,指揮部通過精心組織、廣泛宣傳、周密計劃,指揮部本次共為156戶被徵收人提供了位於昆明湖畔的融城昆明湖地塊共計套數196套的安置房房源作為選擇。本次選房工作按照「公示——資格、順序審核——選房——費用補差測算——籤約」的步驟流程逐項進行。選房過程和結果均由公證機關現場公證。
為順利推進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異地安置昆明湖地塊安置房選房工作,由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土地收儲工作指揮部組成單位及相關單位抽調人員100餘人組成綜合協調辦公室、政策諮詢組、選房執行組、後勤保障組、宣傳維穩組、安全保衛組、結算審核組、選房公證組等八個工作小組。選房前期,國家植物博物館項目土地收儲工作指揮部及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並於7月17日下午安排八個小組相關人員至選房工作現場進行選房流程演練,為即將進行的選房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各組嚴格按照工作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時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確保了本次昆明湖地塊異地安置戶安置房選房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昆明加快推進國家植物博物館規劃建設
7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程連元主持召開國家植物博物館規劃建設指揮部第六次會議,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研究有關事項,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會議聽取了國家植物博物館規劃建設總體推進情況匯報,對部分項目的準備、立項、規劃等工作進行了研究。程連元要求,要結合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研究,科學確定工作方案、實施計劃,為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創造條件。
程連元強調,各級各相關單位要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紮實做好項目規劃、立項、建設等工作,切實提高項目規劃設計標準和建設水平,加快把國家植物博物館建設成為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植物博物館。要高度重視項目運維管理和品牌打造,認真學習借鑑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和做法,堅持需求導向,深化課題研究,豐富功能內涵,切實提升國家植物博物館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統籌協調聯動,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充分發揮各科研院所優勢,推動形成加快國家植物博物館建設的合力。
國家植物博物館
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
美麗身影
↓↓↓
7月20日上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對「國家植物博物館」設計方案進行了解讀。
從造型來看,博物館屋頂採用晶瑩剔透的網殼設計,從高空俯瞰,好似一朵「水絨花」綻開在山水之間,從不透明到透明的漸變,展現了大氣而柔和的國家形象。
國家植物博物館核心區位於昆明市盤龍區茨壩片區,是昆明市北部的自然科普基地。在昆明「大三山一水」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國家植物博物館位於歷史主軸之上,對於強化城市的歷史脈絡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用地範圍為28.55ha,位於在中科院昆明植物園、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昆明樹木園和昆明市黑龍潭公園三園中間。現狀場地總體北高南低,總體呈兩山一脈,多谷匯聚的景觀格局,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根據方案,國家植物博物館將採用鋼木結構建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木殼結構建築體。
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為59900平米,其中地上49020平米,地下10880平米。建築層數為1-2層,單層溫室最高點為31.8m,多層部分最高點不超過24m。博物館的行政辦公、業務、科研等輔助空間依山就勢,鑲嵌在地形之中。上方形成連續的平臺,平臺聯繫了公共空間、展廳、報告廳、科普、溫室等主體空間,各空間均有獨立的出入口。文創和餐飲休閒空間點綴其中,點亮城市生活。
從植物主題中自然生發的木結構建造邏輯,構建起室內外交融的空間。晶瑩剔透的網殼屋頂仿佛一朵「水絨花」綻開在山水之間。建築與整體自然環境深度融合,同時在第五立面上富有標誌性。
1
山水神秀,自然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滴猶如滋養萬物的起源,水有避高趨下的大原則,而沒有固定的形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它都能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以適應環境,與自然是最和諧的狀態。一滴水就這樣注入場地,蕩漾,流動,伸展,山水有靈,一曲植物的生命之歌在博物館豐富的空間中奏響,綻放。
在景觀視線上,自然的大山大水均在場地上融會貫通。在地形上,建築與地形等高線完美融合,讓自然地面漫入建築,室內外融為一體,達到萬物和諧萬物融的狀態,展現了大國崛起中大氣而柔和的國家形象。
大型博物館內既有展廳,又有溫室,不同功能空間既有相對獨立的要求又需要聯繫。本案用一個語彙將複雜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形象。木結構屋頂的圖案仿佛自由延伸的葉脈或花瓣脈絡。其中從不透明到透明的漸變,既體現了內部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讓建築仿佛一個自然靈動的生命體。
2
尊重場地氣韻,連接三園景觀
風與水的流動自然形成兩條軸線。發展軸從主入口指向未來擴展部分,進而向室外展場和黑龍潭公園延伸,景觀軸從北向南由樹木園指向扶荔宮,自然形成植物園、樹木園和黑龍潭公園三園一體的整體格局。
三園為國博的建設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生態條件,國博的建立為片區增添更多種質資源以及科普、展示等新功能,相互之間融合互補,形成大規模館群落區。空間上,提取植物園,樹木園和黑龍潭公園的部分現狀步行環路,與國博環線有機結合,讓遊客可以無障礙暢遊國博片區,多重體驗一次享受。
3
服務城市,創造城市魅力空間
用地與城市空間通過流暢的交通規劃無縫銜接,導入鮮活生動的城市公共生活。園區內機動車交通流線形成環路,使人流、貨運和消防車能順暢到達每個建築出入口和消防撲救區。停車場內外分開,位置便捷。
一條植物主題花車巡遊道將世界花園主題的室外展場串聯成一個有故事的空間,在花車巡遊之外,也可休閒、散步、慢跑、運動、宿營、品茗。博物館展廳外的公共大廳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
4
氣勢宏大,弘揚生態文明
來自大地景觀的複合通風遮陽屋面構成生態文明新地標;通過調研植物棲息地的氣象數據,溫室採用供暖系統和小型空氣源熱泵系統的策略,避免集中空調系統,在展現植物美好的生命循環之餘,也成為節能生態實踐的示範點。
嶄新的國家植物博物館,在建成後,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將豐富每個日與夜的城市生活。
看到這麼漂亮的「水絨花」你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想去逛逛了?
來源:都市時報綜合昆明日報、THAD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分院、無線昆明
編輯:楊維涵
主編:趙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