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插圖|Zhiyong Jing
昨天上午,我去醫院看牙,看到我爹給我打來電話,那時候不方便,我沒接。
看完牙回家,我給他回了電話,詳細解釋了我沒接他電話的原因。
他問我的牙矯正好了沒有,夥子(顏值)有沒有變帥——當然,這一聽就是客套話了,我都這麼一大把年紀了,哪裡還有什麼夥子可言。
我知道他肯定有事情,於是就直接了當地問他遇到什麼事兒了。
他也沒有拐彎抹角,也直截了當地跟我說——「你二哥今年要結婚,我想把家裡的兩間廂房裝修一下,免得到時候你二嫂的娘家到我們家來看著房子不好,我沒面子。」
我問他要多少錢,他說兩三萬,等辦了我二哥的喜酒,收了禮錢還給我。
我第一反應是——阿西吧,實在是沒必要啊,因為我家前兩年剛蓋了一個三層的房子,一共有二三十個房間的那種大房子,也花了好幾十萬。
這麼大一個房子,在深山老林裡,平時也就我爸媽兩個人住,花那麼大代價去蓋個房子,蓋好了使用率又非常低,而且不會有任何增值的可能。這個大房子就已經夠了,為什麼還要裝修廂房呢?這不是浪費嗎?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多得很吶,幹嘛為了一時半會兒的面子亂花錢呢?
我說了一大堆,然後拒絕了他。
拒絕了他以後,我有點良心不安,於是繼續展開說了很多。
我說我們一家人,我的兩個哥哥目前都處於人生比較困難的時候,掙不到什麼錢,我是家裡唯一能掙錢的人,家裡需要一些穩定的儲蓄,需要一些應急資金,萬一誰有個三長兩短,沒有人能拿得出錢來該怎麼辦?我不能倒下,我不能隨便花錢,錢應該花在最該花的地方。我也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整個家庭考慮。
這一番說辭,我覺得是理性的,是合理的,滴水不漏天地可鑑。
當然,無論我說了什麼,只看結果的話——我拒絕了我的親爹,拒絕給他3萬塊錢。
我覺得自己沒有錯,一點都沒有。
可是,在掛完電話後,我內心一直在彆扭,感覺自己好像有些過於狠心了。我的親爹——他也不是向我獅子大開口啊,也就兩三萬塊錢,給他不就完了嗎,我何必說出那麼一大堆道理來呢?
但從務實的角度說,確實沒必要啊,三層樓、二三十個房間、在我們村裡算是最漂亮的房子都有了,何必再裝修什麼廂房呢?
我糾結了一晚上。
今天早上起來,我還是否定了昨天的自己,給他轉了3萬塊錢。
轉錢的時候,我就想——哎呀,我的老父親,難得向我要一次錢,而且還說了是借,這看起來已經很卑微了,我居然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他內心得多難過啊。在我看來,要實用;可是在他看來,面子就是最實用的東西啊。
給他轉錢以後,我怕他手機沒有簡訊提示,於是給他打了個電話,向他道歉,說我昨天的想法是錯誤的,廂房應該裝修。
「爸爸,我想了一晚上,覺得廂房還是有必要裝修的,人活一輩子,圖什麼呢?不就是圖個面子、爭口氣嗎,應該裝修、應該裝修……」
「哎呀,彎灣啊,爸爸的想法未必是對的,有時候我也會胡思亂想,你昨天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我感覺他說話帶著些許哭腔、有點顫抖,不知道是被我「先抑後揚」的做法感動到了,還是另有苦衷,只是——他的語氣一下子溫柔了許多:
「其實,房子也可以不用裝修,只是最近我養的幾頭老母豬下的崽都死了,心裡難過,所以胡思亂想,可能我是想找點事情來幹吧。」
聽他這麼一說,我頓時就理解了,裝修房子與否並不重要,他只是養豬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去年他養的20頭豬都死了)打擊到他了(我媽說去年那20頭豬死的時候,他哭的很傷心,還說他寧願自己死也不要豬死),他只是想找點事情來做,甚至更重要的——他只是想得到一點安慰罷了。
這麼一想,我內心就更慚愧了。想起我昨晚上說的那一二十分鐘的大道理,簡直無地自容。
我不孝,我枉為人子。
我本應該跟他好好聊聊天,不要那麼火急火燎地去打擊他,去寬慰一下他的心情,而不是去給自己的老父親講人生道理。
說到這兒,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視頻,是曹可凡採訪撒貝寧的片段。
撒貝寧說:
「我比較後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該把我父母從老家武漢接到北京來,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跟年輕人分享一下的。」
「我跟妹妹都在北京,他們兩個退休以後,在武漢就老牽掛孩子。我就想,自己既然有能力把父母接過來,那未嘗不可讓他們跟孩子在一塊兒呢?我們也能更多地陪伴父母。」
「但後來才發現——把他們接到北京來之後,那也是我最忙的時候,並沒有像我想像的那樣能夠相聚的次數變得更多,他們反而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裡的親人……」
「我媽媽在退休以後參加老年合唱團……她也喜歡這些事兒,突然一下到北京,以為能天天跟兒子女兒在一塊兒,但後來發現他們更多的時間還是老兩口在家、倆人四目相對,缺少了生活中那些必要的元素,他們一下子就變得很寂寞。」
「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很難體會,可能我永遠都沒有辦法彌補這個遺憾,因為那時候他們很寂寞,但我又不在他們身邊。他們(有苦衷)不會說出來,打電話說 『都好』。」
「兩個老人在北京也沒什麼親戚朋友、沒什麼地方可去,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老覺得他們都已經在北京了,還有啥不踏實的啊——所以我就在想,這個世界上,做子女的,拿什麼能夠彌補父母或者回饋父母對你的那份愛呢?」
撒貝寧在說這番話的時候,幾近落淚。他的難過和遺憾,我大概懂一點。
撒貝寧的做法,跟我昨天晚上的做法是差不多的——我們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雖然打著為父母的旗號,但事實上卻做著很自私的事情。
小撒老師把父母接到北京,他這麼做,是想要證明自己是個孝子——這種證明,更多是一種自我要求——自己出息了,把父母接到北京,顯示自己有那個實力,表明自己是個好兒子——從精神上得到一種慰藉,父母似乎成為了一個證明他是好兒子的工具。
說白了,他這麼做最初始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父母——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他想得不夠周到。
這種忠臣孝子的思想,一直貫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人們為了忠而忠,為了孝而孝。驅使人們盡忠盡孝的原動力,是人們害怕自己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而不是想著盡忠盡孝的行為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好處。
這本質上是自私。
「中國民謠教父」李春波有首歌,叫《等俺有錢了》,裡面有兩句歌詞,「那一年,俺也對他們講,等俺有錢了,把爸媽接到城裡,吃香的喝辣的,跟他們生活在一起」——這可能是大部分中國農村少年最重要的夢想之一了 ,但是,這依然跟父母沒有直接關係。
我們想要拼命掙錢,然後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帶父母環遊世界,這個出發點不是讓父母開心,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讓自己或者別人覺得你了不起;我們想要拼命掙錢,然後買個學區房、給孩子更好的條件,這個出發點也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厲害。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為人父母,成天拼了命的掙錢,掙來的錢都給了孩子,自己吃糠咽菜、三年不買一件新衣服——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讓人感動?
但是,你要讓他好好輔導一下孩子做作業、好好陪伴孩子、帶孩子玩耍、努力學習育兒知識、給孩子講故事,他們卻做不到。
把孩子晾在一邊去努力掙錢和寧願掙不到錢也要好好陪伴孩子,這兩件事,哪一件更難?
當然是第二件更難。
因為第一件是打著為孩子的旗號為自己,雖然你把所有的勞動所得給了孩子,但你享受到了更自由、更自主的快樂,你享受到了你自己出人頭地的快樂;而第二件事,你要陪伴熊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很嘈雜、很煩躁、很難找到即時的成就感,甚至要背負「沒有出息」的罪名,這看起來更像是純粹的犧牲。
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能,首先想到的還是自己。
事實上,任何人與人的關係都如此——如果靠本能行事,我們幾乎是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的。
比如,你的朋友正在鬧離婚,你要忍住不給他提建議,要遠比給他提建議要困難。「好為人師」是人的本能,在提建議的時候,能表現你的聰明、睿智、優越,能抒發你的情緒和不滿,人們是很樂意提建議的。但你要一直聽他訴苦、聽他巴拉巴拉說個不停,你內心有很多話想說卻要一直忍著,這其實是更難的事。
說白了,當配角遠比當主角更困難。當主角,你做你自己就好,想幹嘛幹嘛;當配角,你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你要拿捏分寸。
就像我爸爸向我要錢的時候,我不該急著去否定他。換個角度想,假如是我向他要3000塊錢買個手機,他一上來就跟我說沒必要買手機,我內心會好受嗎?斷然不會。
無論我是否要給他3萬塊錢,先考慮他的感受才是正確的。
就像撒貝寧把父母接到北京,他沒想清楚什麼樣的方式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只顧著去光輝自己「好兒子」「大孝子」的形象了,只是想著去滿足父母在自己身邊的需求了。
所以說,說話做事,能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是我們需要反思和學習的,這也是「高情商」的核心。
我們說一個人情商低,最直觀的判斷方式就是他說話做事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們要警惕這一點。
做個「大直人」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成本很低,只要不帶腦子,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大直人」,但是,如果你身邊每個人都是大直人,他們對你說話從來都不知道避諱,想說啥說啥,恐怕你也會覺得受不了吧。
在家庭關係裡、在親密關係裡,我們也總是犯這樣的錯——總是忘記考慮別人的感受,只顧著自己,總是想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於是乎,搞得家不像家,親密關係反而最不親密。
就像很多男人一輩子都不明白女人說的「我在乎的是你的態度」——兩口子一鬧彆扭,他們就講道理、解釋,最後發現講道理行不通,於是就耍無賴強行道歉,「行了行了,我錯了還不行嗎」——這一系列的行為,核心只有一個,就是想表明他沒有錯。
事實上,你是否正確,在人家難過委屈的時候,一點也不重要。換個角度來講,你很難過的時候,別人巴拉巴拉給你講一堆道理,你樂意?
所以,在二人關係裡,你是否重要、是否正確,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要說什麼、做什麼,前提是得顧及到對方的感受,如果別人不舒服,你再正確、再厲害,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你愛別人,那就要讓別人覺得你愛他,而不是你自己覺得你愛他,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如果你想施善,那就要讓受善者感覺到善意,而不是你自己覺得自己很善良,說什麼「我問心無愧」。
總結一下:在家裡、在婚姻裡、在一切人際關係裡,說話做事,儘可能地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這是我們要修煉一生的事情。
利己先利他,得理更饒人。
——完——
作者簡介:李彎灣,情感領域作者。關心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內心世界。「為真理站臺、為弱小發聲」是我的寫作內在價值觀。如果喜歡,歡迎留下來一起思考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