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西湖景區茶園邊的一處房子突然成了網友打卡聖地。
原來,是因為它酷似《千與千尋》中的湯屋。
誰不喜歡湯屋呢?
日式風情、奢華典雅、美輪美奐。
更重要的,是在那裡正在上演的奇幻故事與少女歷險記。
- 千與千尋-
誕生於2001年的《千與千尋》,毫無疑問是宮崎駿最好的作品。它融合了宮崎駿最細膩的筆觸和最恢弘的構思,既充滿了日本民俗文化的魅力魔力,又展示了吉卜力工作室最豐富大膽的想像。這部日本動畫經典,將在8月21日-9月22日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上影展中與大家重逢。
- 少女成長-
《千與千尋》是一個東方版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故事。日文片名中的「神隠し」是一個具有濃鬱日本民俗特色的詞,意思是「被神仙藏起來」。
10歲的小女孩千尋在和父母的搬家途中,穿越隧道,誤入了一個奇幻神怪世界。當千尋的父母變成肥豬的一瞬間,霧蒙蒙的夜色下神靈世界隱隱浮現,每一個人的眼睛都無法再離開畫面。那場奇異曲折、驚心動魄的冒險,對任何人來說都十足誘惑迷人。
宮崎駿曾經說過,千尋的原型來自他身邊朋友的女兒。「有些女孩在出生時我就認識了,她們是我朋友的孩子。當她們長到10歲、12歲時,我就說該適當和她們保持距離了,於是我開始設想,這些女孩子們從今以後會過著怎樣的生活,而《千與千尋》正是我為這些女生量身打造的禮物」。
所以千尋這個角色在宮崎駿筆下顯得很是不同。
宮崎駿一向擅長刻畫少女,但此前的女性角色,絕大部分是理想的化身,美麗、勇敢、單純、善良。而千尋並不完美,她長相平平、性格懦弱,剛出場時甚至有些討人厭。但在異世界的冒險中,女孩實現了成長,變得勇敢、堅定而快樂。
這不是一個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也不是單純正義和邪惡的鬥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世界裡學會如何生存的故事。
除了千尋,電影中的配角也令人印象深刻,冷峻的白龍、神秘的無臉人、兇惡的湯婆婆、任性的坊寶寶等等。
影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每個人都只是有著滄桑的過去的平凡人,而千尋就因她記住了最初的自己、發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而變得的不再平凡,人性的光輝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示。
- 欲望之惡-
"千萬不能說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說再辛苦你也願意等工作的機會。」《千與千尋》的神靈異世界裡,對「工作」可謂看得無比認真誠摯。
在這個世界裡,不工作的人會被湯婆婆變成動物,就像千尋的父母因為對食物的欲望物慾被變成了豬,流著涎水,哼哼唧唧地倒在地上受人皮鞭。在鍋爐爺爺手底工作的是一群會動的小煤球,如果不工作的話,它們身上的魔法便都會消失。
千尋在湯婆婆那裡軟磨硬泡終於才被允許在湯屋工作,第一份挑戰即是給巨髒無比的「腐爛神」洗澡,但小千尋並沒有認輸,她比任何人都努力而頑強地完成了挑戰,也收穫了第一份認同和快樂。
這是宮崎駿通過電影給予女孩們的勵志宣言:只要努力工作,必然能得到回饋;只要努力付出,一定能有所收穫。
和「認真工作」相對的,是無盡的「欲望」。《千與千尋》中有不少對泡沫時代的暗示。
一開始進入異境前的荒廢小鎮,千尋父親猜測說:「這一定是主題公園的遺址,90年代四處大興土木,泡沫經濟破裂後便紛紛倒閉,這裡肯定是其中之一」。緊接著,兩人沉浸在欲望中大饗其宴,直到變成了豬。千尋父母,正像是對泡沫時代一代人的隱喻。
那是一個金錢過剩、全民沉浸在唾手可得財富中的時代,處處散發著光芒的五彩泡沫,人人處於病態的自信。然而之後呢?人的物慾是永無止境的,泡沫破裂也不過是短短瞬間的事情。泡沫破裂讓日本的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從1990年到現在,日本人又稱其為"失去的20年"。
而千尋正好是出生在泡沫破裂之後的新一代。
千禧世代在日本常常被稱作「Y世代」。面對進入冰河期的勞動力市場,面對勤勉工作意識觀念的崩潰,無望的日本年輕人需要一份特殊的意識重建。想來,生於1941年的宮崎駿,一生曾經歷了日本經濟的廢墟、恢復、起飛、繁榮和停滯,或許沒有人比他更痛心當下的新一代。
「只要努力工作,必然能得到回饋」。於是,《千與千尋》就像是寫給千尋這一代的勵志寓言,飽含著宮崎駿作為長輩的諄諄鼓勵和美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