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社會動蕩不安,在亂世之中,也為土匪的生存提供了發育的土壤和空間,因此一提起這一歷史時期的土匪,大家的腦海中首先會想到那些背著槍、歪戴帽子的壞人形象,他們以損害正常人的利益為生,有時也被形象地稱為「鬍子」。
而當年東北的土匪,在全國的名氣最大,不僅數量多,而且規矩和講究也多。比如著名的三不搶,國家的郵政兵不能動,趕考的書生們不要去招惹,體弱多病的婦孺兒童不去騷擾,因為這些人要麼無權無勢,要麼是社會底層的弱者,或者是負擔國家重要信息的傳遞工作,因此從道義上講,不能去驚動他們,這也是土匪所謂的「道義」。
清朝始終都將鹽的管理運輸掌握在政府手裡,當時的官府對「販私鹽」進行了嚴厲打擊。在「販私鹽」方面做得很艱難,加上這個時候「闖關東」的風氣盛行,許多「家禮教」的人流散到關外去謀生,當時「家禮教」的人遍布東三省。據說張樂山的祖輩都是「在家禮」中輩分較高的人物,所以,對座山雕家族內幕較為了解的人常常稱其家事「三代為匪」的世家。
這「四梁八柱」實際上是由「裡外四梁」組成的。而其中的這「裡四梁」,指的就是在土匪窩中負責土匪內部管理的四個頭目。並且這四個頭目的本事大多是用在土匪管理、對外通信和土匪統治方面的,作為「裡四梁」的他們,大多數時間是在土匪窩的內部走動,所以才叫做「裡四梁」。而這「外四梁」,指的是專門負責在外進行土匪搶劫掠取的作戰性土匪頭目。
歷史上真實的 l座山雕,原名張樂山,出生於一個當地的土匪世家——一家三代都是土匪!15歲時他就練成了三大絕技:槍法絕、眼絕、腿絕,憑藉一身好武藝,18歲便當上了匪首,佔山為王數十年。有50 多年的土匪生涯,歷經清末、北洋軍閥、偽滿三個時期。這個後來被稱為「座山雕」張樂山,所帶的隊伍剛開始也就是二十四五個人,四五條槍而已。中華民國時期,張氏匪夥出沒天吉林省長白山一代,大軍閥張作霖部隊多次進山搜剿,均沒找到其蹤影。
七十多歲的座山雕十分狡猾,多次和剿匪部隊交手都被跑掉了。有一次,座山雕帶著兩個土匪下山買大煙,被群眾發現報告,趕到的時候,解放軍從這邊村口進去,座山雕剛剛從另一個村口出村,一交手座山雕就進了樹林子。遍地積雪,卻找不到座山雕逃走的痕跡。地毯式搜索,也找不到他的行蹤。原來他當時一看被包圍,就嗖地上了樹,如同猴子一樣,從一棵樹蕩到另一棵樹,從解放軍的頭頂上跑掉了,簡直比飛簷走壁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