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腰站立,45度丁字步,眼睛跟著手走……」整齊的動作,優美的身姿,再配上動活潑的背景音樂,這不是舞蹈專業課,而是彭州隆豐街道機關幹部在學習川劇廣播體操。
隆豐川劇歷史悠久,據《彭縣誌》考證,清乾隆年間,川劇在隆豐已經非常盛行,深受群眾喜愛,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型表演,尤其是隆豐的「八廟戲臺」「玉皇戲臺」「關帝戲臺」遠近聞名。2000年5月,原文化部正式授予隆豐街道「中國川劇之鄉」的稱號。隆豐戲迷眾多,底蘊深厚,群眾愛戲、懂戲,學戲。川劇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今年,在「愛成都迎大運」的濃厚氛圍中,隆豐街道圍繞弘揚川劇文化又有新舉措,他們將發展川劇與群眾健身結合起來,編排出了一套具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川劇廣播體操」。
記者了解到,這套「創意廣播體操」首批普及對象為隆豐街道機關幹部。「目前總有48名機關幹部在學習,已進行了2個月8堂課,目前他們都基本掌握,估計再有2周時間便臻於成熟」,川劇廣播體操藝術指導鍾昭貴告訴記者。
這套「川劇廣播體操」總計時長四分鐘,共分為十節,包括熱身運動、四肢運動、肩部運動、擴胸運動、腰部運動、腿部運動、全身運動、跳躍運動、自由運動、放鬆運動。從名稱上看不出什麼與眾不同,但這套廣播體操的一招一式都融入了川劇元素,結合體操動作的鍛鍊特點,融入了戲曲的特色,將川劇『身眼手法步』皆融入體操動作中,包括掌勢、手勢、步伐、站姿等。對於零基礎的學生也很好學。」鍾昭貴表示。
明年8月,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在成都開幕。全市上下圍繞「跳出賽事辦大運」「依靠市民辦大運」理念,充分發揮社區發展治理體系的組織動員優勢,吸引全體市民和社會各界主動融入「辦賽營城」。
彭州市隆豐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編排『川劇廣播體操正是為了落實『以社區發展治理之力為高水平辦賽賦能,借舉辦大運會之機為高質量營城聚勢』要求,以一套廣播體操助力全街道營造迎大運的濃厚氛圍。選擇從(街道)機關開始普及,則是為了提升廣大黨員幹部工作『精氣神』,涵養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讓』守紀律 講規矩『成為行動自覺,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據悉,本次培訓從隆豐街道機關開始,下一步將去往各村(社區),並在隆豐廣場舞健身人群中普及,在「大媽」中間落地開花,讓更多的街道幹部群眾掌握這門健身新技能。
文化從來就不是曲高和寡,文化傳承不應是「觸不可及」,而是要接地氣。頭頂「川劇藝術之鄉」的光環,彭州隆豐街道圍繞弘揚發展川劇沒少下功夫。
近10年來,每個月的8號,隆豐街道文化站二樓雷打不動堅持開展「川劇坐唱」。「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老百姓戴著口罩來聽戲」,鍾昭貴表示,「川劇在隆豐的根子扎得很深,戲迷也多,每場(坐唱)時常都是100多人,坐都坐不下。」圍繞「文化惠民,服務群眾」,隆豐街道不定期開展「送戲下鄉」,進社區,進農家樂,讓川劇文化氛圍瀰漫街道各個角落。
為了傳承非遺,培育新人,早在2013年隆豐街道便啟動「川劇進校園」工程,旨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川劇新苗。8年來,每年隆豐學生都去四川省川劇院,成都錦江劇場參加中小學生川劇傳習展演,曾奪得一次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並輸送了1名學生進入省川劇學校深造。2016年,隆豐小學生郭增禕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過把癮》欄目,以《包公鍘侄》的精彩表演得到了五顆星好評,獲得「家有小戲迷——最佳寶貝」稱號。2018年,隆豐小學少兒川劇團還受邀前往摩洛哥進行文化交流,「在那邊一共演出7天,特別是滾燈節目深受當地群眾歡迎」,鍾昭貴告訴記者。
走進隆豐,川劇文化元素隨處可尋。2017年起,隆豐街道結合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依託各街區的區位特點和業態基礎,打造 「一街一景」。隆裕街兩側分別展示了《白蛇傳》《嶽母刺字》《八陣圖》等共10個川劇劇目。如果說隆裕街展示的是傳統曲目的話,新華路則主要展示的是隆豐近年來的特色川劇劇目,包括《包公鍘侄》、《皮鑫滾燈》、《我是川劇小戲迷》等。新華路還融入了川劇臉譜、川劇服裝、川劇樂器等元素,把文化之「魂」嵌入文明之「體」,展示了隆豐川劇發展傳承成果。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彭州市隆豐街道以編排川劇廣播體操、打造川劇特色街、開展「文化惠民 送戲下鄉」,川劇文化進校園等抓手,傳承發展川劇步履不停。川劇這一植根於巴蜀大地的傳統文化,正在彭州隆豐這片熱土上一路「乘風破浪」。
華西社區報記者 李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