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滿清割再多的地,都是自己掙來的?大明:我們的圖們江入海口和臺灣咋算》當中,我們介紹了清朝喪失外東北和臺灣島。那麼,面積多達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究竟是怎麼喪失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外東北丟失時,根本一仗未打。趁清王朝與英法聯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趁火打劫。鹹豐八年四月(1858年5月),通過恐嚇黑龍江將軍奕山,雙方籤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俄羅斯。鹹豐十年(1860年),俄羅斯又藉機迫使清廷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由「共管」割歸俄羅斯。由於外東北當時幾乎沒有駐軍,沒有建立像樣的行政機構,甚至沒有多少人口,所以被沙俄輕鬆割走,如同拾芥。
實際上,清朝在東北北部的空虛,正是後金崛起過程中大規模遷徙野人女真各部人口,後來乾隆朝為了彌補軍事力量衰退又廣泛徵發索倫等部為兵的結果。截止明亡,黑龍江流域的東海女真向南遷徙的人口近10萬人,被安置在後來的黑龍江、吉林兩個將軍轄區內,在整個清朝期間又被不斷向南遷徙。按照《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的記載,到康熙朝,黑龍江八旗駐防中的人口約為26700人,布特哈打牲人口約為34805人,吉林八旗駐防和南遷的土著人口約為72000人。烏喇打牲人口約為12890人。黑龍江下遊地區的漁獵人口約為20000人。
▲清朝柳條邊防控漢人,使得東北長期處於空心化狀態以此計算,康熙朝黑龍江、吉林人口合計16.6萬人,其中位於外東北的只有2萬人左右。而順治朝起,東北被視作滿清龍興之地,禁止漢人進入。遼寧地區由於經過明朝的經營,本身就有大量漢人,因此防控得還稍松一點,吉林、黑龍江長期處於徹底禁止關內漢人進入的狀態。
清朝封鎖東北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哪怕是被沙俄侵佔外東北後的四十年,被日本屠殺過旅順後的十年的1903年日俄戰爭期間,黑龍江將軍還在報告「省城人民無多」「將軍衙門……不準民戶承領(荒地),而旗人又不交荒價,迄今年餘並未放出一垧」,還在苦口婆心地勸說朝廷「有人乃能有土」「欲求成效,必須旗民兼招,無分畛域,始克有濟」……
事實上,到日俄戰爭之後,東北已經被沙俄和日本瓜分為其勢力範圍,嚴重滲透。黑龍江、吉林被沙俄控制,並有建立黃俄羅斯的企圖,而遼寧被日本侵略,與日佔朝鮮聯成一塊。
我們再說說外東北,我們可以看出外東北的確地形崎嶇,絕大部分土地極為貧瘠,不適合農耕。然而,在黑龍江以北,以及興凱湖以南平原,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少適合農耕的土地。如果不是因為清王朝對外東北野蠻的封禁政策,外東北的土地至少能保住很一部分的。那麼,有人會問,如果是漢人王朝繼承大明,比如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就能保住外東北了嗎?
筆者在這裡肯定地說,是的。明王朝對於東北的統治,雖然在吉林、黑龍江近於羈縻,但遼東都司的實際經營是頗有成就的。葛劍雄先生編的人口史認為萬曆二十八年明代遼東都司人口多達250萬以上,明代遼東人口巔峰時有可能多達300萬。較低的估計,也認為遼東都司擁有接近200萬的人口,而元代的同一地區人口至多50萬出頭。但是,為什麼明朝不進一步向東北平原深處墾殖呢?除了明朝平均氣溫較低,400毫米等雨線以北難以開墾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一樣,是非常開放的地形,進入其地開墾,很難建立防線,在擁有大量馬匹,機動性強的蒙古女真部落的威脅下,屯墾點很容易陷入四面受敵的局勢,駐軍根本不足以保護屯墾民人。
▲明代遼東、遼西邊牆但是進入18世紀之後,除了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的進一步普及,降低了進入嚴寒的東北平原腹地開墾的難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時代變了,射速更高的燧發槍乃至擊發線膛槍能夠讓民兵武裝也能在曠野和農莊上對抗遊牧、漁獵部族的侵襲。以19世紀的金丹道起義為例,在內蒙古屯墾的漢族佃農因不堪蒙古封建主殘酷壓迫,而發動起義,起義軍裝備相當差,卻也能憑藉火器打得蒙古馬隊抱頭鼠竄,最後清王朝派出精銳部隊才將其鎮壓。
由此來看,假設是漢人王朝繼承明朝,也當在17世紀開始人口大爆炸的大流下,通過漢人屯墾東北地區而將吉林、黑龍江漢化,並有效控制外東北適合農耕的結雅河平原、外三江平原、興凱湖以南平原。這是歷史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結雅河平原是黑龍江以北罕見的平原,沙俄曾在此製造了著名的海蘭泡慘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