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系列電影是港片輝煌時代的產物,幾乎伴隨著70後80後兩代人的長大。從李連杰到成龍再到趙文卓,甚至譚詠麟、梁家輝的《黃飛鴻笑傳》,總共有十五部黃飛鴻電影上映。如果從1949年最早的關德興主演的版本算起,總共有102部之多。

黃飛鴻系列電影之所以如此叫好叫座,是因為黃飛鴻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寄託,是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俠者形象。黃飛鴻銀幕上那正氣凜然的形象,深明大義的行動,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

尤其是90年代,徐克、王晶、洪金寶等人導演,李連杰、成龍、趙文卓等人主演的黃飛鴻電影最為出彩。硬橋硬馬的武打,恢弘大氣的配樂,貫穿始終的民族精神,將中國人的精、氣、神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出來。

但是隨著港片時代的衰落,黃飛鴻電影也逐漸淡出大熒幕。2000年之後,先後有幾部黃飛鴻電影上映。其中有釋小龍的《少年黃飛鴻》,彭于晏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趙文卓的《黃飛鴻之南北英雄》。但這幾部電影上映後反響平平,令人食之無味,堪稱雞肋。
那麼,為什麼在特效、拍攝條件都遠遠比90年代進步的今天,再也拍不出令人「臉紅心跳」的黃飛鴻電影了呢?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裡?
黃飛鴻電影的精氣神沒了,整部電影就抽掉了靈魂
剛才也講到,黃飛鴻是中國人民族精神的象徵,他集中國人理想人物的「精氣神」於一身。回顧徐克導演、李連杰、趙文卓等主演的幾部黃飛鴻電影,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之壯志凌雲》、《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獅王爭霸》,趙文卓主演的《黃飛鴻之王者之風》、《黃飛鴻之龍城爭霸》最能體現這種精氣神。


這種精氣神猶如一部電影的靈魂,貫穿始終。尤其是在李連杰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自強不息,仁者之風的精神,在不知不覺間激發觀眾內心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從而產生共鳴,自然就能夠深入人心,經久不衰。
黃飛鴻電影沒了功力深厚的編劇,整部電影就缺了支撐的骨架
一部電影除了導演之外,編劇的功力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徐克、洪金寶導演的幾部黃飛鴻作品編劇為徐克、梁耀明等人;王晶導演的黃飛鴻電影編劇則為「鬼才」王晶本人。

要知道,這幾位大牌導演在港片圈中都是百裡挑一的。他們對節奏的把握、結構的掌控,人物的刻畫都到了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的地步。

在這些電影中不僅有精彩絕倫的武打設計,正氣凜然的英雄義舉,也有插科打諢的詼諧互動,時而令觀眾悲傷落淚,時而又令觀眾開懷大笑,怎麼能不好看?
黃飛鴻電影沒了恢宏大氣的配樂,整部電影就沒了氛圍
90年代幾部黃飛鴻電影的配樂,大部分由有音樂鬼才之稱的黃霑創作。

如果你對黃霑不熟悉,那麼《上海灘》、《獅子山下》、《笑傲江湖·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以及83《射鵰英雄傳》那幾首主題曲總聽過吧?都是出自黃霑之手。

黃霑具有豐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他的電影配樂,尤其是為武俠電影的配樂,或以詩詞改變,或以名句入手,大氣磅礴,恢宏壯闊。

在張國榮、林子祥、成龍等人或者高亢,或者低沉的演唱中,總能夠給人身臨其境的既視感。
反觀後面幾位新生代導演翻拍的黃飛鴻電影,無論是彭于晏還是釋小龍、林珍釗,正是缺少了這種靈魂、骨架,也就沒有了令人心動的感覺。所以怎麼拍也拍不出那個味兒來。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黃飛鴻電影翻拍,您有什麼看法和見解?在下面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