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人活著是靠什麼?是信仰嗎?
我想,普通人或者主要靠的還是心中所堅守的一個信念吧!
信仰,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很明確有,信仰與信念,在生活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生活不管怎樣努力,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力不能達之處,不管多麼堅強的人,都會有脆弱低迷的時候,艱難時,活著其實也蠻需要毅力,有信仰自然好,可以讓心靈有所寄託,沒有信仰,最終活下去的信念才是跨過難關的最強支撐。
先搞清楚什麼是信念?
好好活著,本身就可以是一個人生信念。
信念是引領人積極向前的一種精神,是比較內在自我的東西,就像是夜航燈塔的那一點光,藏在最深處,指引人生前行。
信念是建立在一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觀等基礎上的,每個人對外界的認識和感觸都不一樣,主要表現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判斷標準和行為動機。因此,每個人的人生理想和方向也不同,哪怕是同床共枕的夫妻,對生活的信念都未必一樣,甚至,真正要做到相互了解的也不多,這不是一個容易溝通的話題。
而且,有些人的性格和成長背景,註定人生格局裡沒什麼信念,既來之則安之,不思過往,也不想前程,受到一點挫折,或者磨練,就陷入迷茫,甚至失去繼續前行的動力,放棄,是唯一的解脫,這就是沒有終極信念或者是信念不夠堅定的表現。
信念是比較個人主義的,受個人思想、環境和事業等因素影響,主觀上確定是正確的,是真理,也是原則,並自覺維護,任何外界事物都不可動搖。
信念是認識、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是一種綜合性、穩定性和持久性很強的心理品質。
比如:事業型女性的人生信念,就是靠自己,獨立自主,創造自己獨立的世界;而已婚女性呢,主要的信念是維護家庭的幸福,為孩子撐起一片天;而男人的信念就是擔當,為家庭為未來勇闖天涯。不同的階級社會,有不同的階級意識,不同的信念,對事情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態度。
不論我們碰到多麼大的壓力和困難,我們都要堅持初衷,秉承心中的信念和理想,未來才可期。
信仰
信仰,是指對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
信仰也屬於信念的一部分,是精神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但信仰需要外延力量不斷輸入來支撐。信念是內省,而信仰是外尋。
如果信仰的中心主義發生質變時,人的思想或也會產生動搖,所以,信仰也不是完全的不可轉移。
信仰是後天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它也可以改變人原有的三觀和認知,以及態度。信仰統率和影響著不同層次的信念,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導向。
比如,我信仰於佛教,那麼神的旨意會是我的中心嚮導,如果信仰共產主義,那麼黨的指示就是最高級指導。
信仰可以支撐理想,也可以樹立理想,更多時候,信仰是絕對信任,是靈魂寄託,是終身的追求。信仰決定人的精神境界,為信仰獻身歷來是常態。比如僧人,道士,或者傳教士。
信念是支撐人們按人生既定軌道前行,永不放棄,而信仰是在前面拉繩的引導者。人或許可以沒有宗教等任何形式的信仰,但一定要堅定好人生信念,並堅持不懈的向著理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