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成為了警匪片的新追求。
文/bob
「大眾記憶」。
2004年,面具下的阿祖在樓頂上和成龍比拼組槍成為了一代人對警匪片的經典記憶。也正是這部影片裡的「阿祖」,讓吳彥祖拿下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獎項:第41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此後,吳彥祖和港式警匪片密切綁定,爾冬陞的《門徒》、《槍王之王》、「麥莊」的《竊聽風雲》系列、林超賢的《魔警》,吳彥祖從反派演到了警察,成為了近二十年華語警匪片的一個「大眾記憶」。
然而整個華語電影市場在近幾年發生了極大的轉向,儘管市場上依然歡迎優質港式警匪片,但更本土化的內地警匪片成為了一個大的趨勢。在這個趨勢下「港式」僅僅是類型的基座,故事質感和人物的共鳴只有更能和內地觀眾貼近,才能尋求更大可能的市場突破口。
這兩年,在國產警匪片中大放異彩的王千源成為了「類型御用」,其參演的《解救吾先生》成為了警匪片「內容轉向」的一個起點,而同樣是在警匪片中飾演「配角」出身的他也入圍了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
在剛剛定檔11月27日的警匪片《除暴》當中,吳彥祖和王千源的「世紀對決」成為了一大看點。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很多人期待的關鍵在於其強烈的本土性。聚焦於90年代內地連環案件,通過兩個具有「大眾記憶」的演員去展現「本土故事」。
《除暴》在挖掘內地警匪片新的「題材金礦」的同時,實際上也體現出如今警匪片的一個創作風向,諸多待映國產警匪片都將目光放在了「本土」這一關鍵詞上。
1
—故事「質感」—
根植內地。
出品人楊受成此前在開機發布會上表示,《除暴》的故事完全根植內地,而這也將會是合拍片發展的新趨勢。除了《除暴》以外,英皇這兩年也出品了《無名之輩》、《邪不壓正》等影片,除了和內地頭部主創班底建立合作聯繫外,故事的聚焦點都是發生在內地,而且是內地觀眾相對熟悉的本土故事。
此外,從吳彥祖和成龍主演的《新警察故事》到曾在國慶檔逆襲的《無雙》,英皇電影此前在警匪片上貢獻了不少經典作品。
這兩年,真正在市場擔當重任的依然是港式警匪片。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警匪片將故事著眼於當下現實,從某種程度上使得市場接受度有所改變。
市場風向的轉好,又讓犯罪類型片將取材的範圍儘可能壓縮,無論是案件本身還是時代背景都過於集中,這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市場的審美疲勞。對於華語警匪片來說,目前的市場依然處於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作為《除暴》的監製,韓三平此前表示《除暴》補足了目前警匪片市場所欠缺的題材。
「中國不缺好的警匪片,缺的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警匪題材是全世界電影類型中的突出類型,怎麼結合當下語境拍出警匪交織、正邪搏鬥,講好有質感的中國大陸的犯罪故事,是我們立志要解決的問題。」
此前,《除暴》在先行版預告片中,實際上已經奠定了這部影片的基本基調。在短短的15秒內,總共出現了友誼商店搶劫案、武江市運鈔車搶劫案、普城銀行中山南路殺人搶劫案、慶州礦工工資失竊案、常普廣場黃金櫃檯搶劫案五宗案件。
不同於單一案件正邪對立的「直線敘事」,《除暴》聚焦當下市場觀眾並不陌生的上世紀90年代,通過五宗案件來呈現故事,在故事主線之外對於時代的展現同樣是電影的一大亮點。在預告片中,五宗案件的複雜程度不僅僅在於破案的難度,實際上五宗連環案件背後涉案地點從商店到銀行、從運鈔車到工資失竊,從搶劫到殺人搶劫,案件背後的時代元素和人性慾望本身就有著極大的操作空間。
2
—市場「需求」—
類型需求的最大化滿足。
對於經歷了長達近半年的停滯之後,觀眾重回市場的一大關鍵在於影片在市場吸引力上的提升。儘管口碑成為了電影的「生命線」,但想要讓觀眾重新「信任」電影的關鍵依然是類型元素的最大化滿足。
對於《除暴》而言,吳彥祖和王千源的「世紀對決」成為了最大的看點,而且人物設立的層次感實際上是這類電影的一大關鍵。
兩人此前都憑藉同類型的多個角色獲得了市場認可,觀眾對於兩人有著先天的好感度。在此前發布的更名版預告片當中,兩人都帶著相同的頭套,在脫下頭套的一剎那兩人正邪形象立判,但背景音裡的秒表聲音和槍聲實際上又預示著電影本身並不是簡單的「貓捉老鼠」,從電影此前透露的故事來看,犯下連環劫案的悍匪集團訓練有素,而飾演首領張隼的吳彥祖多次惡意挑釁警察鍾誠。
尤其是在最新的定檔預告片中,吳彥祖飾演的悍匪淡定請警察「吃麵」,甚至在犯下事後主動打110報警。而王千源飾演的警察在分析案情的時候也表示「我們早就被他們先盯上了」。這讓很多影迷開始懷念《新警察故事》裡吳彥祖和成龍的「絕命纏鬥」。而電影整個故事的背景設立在了上世紀90年代,從兩人的整體造型來說也讓觀眾產生了時代記憶。
電影本質上是一個正邪對立的故事,但實際上悍匪犯案的過程中足以看到犯罪人物的「強硬」,對於電影最終的故事來說,反派人物越強也能滿足觀眾對於「邪不壓正」的快感。
無論是多次在警匪片中飾演警察的王千源還是多次飾演悍匪的吳彥祖,兩人都以「硬漢」形象在同類影片中脫穎而出。而《除暴》中,兩人之間的較量是很多影迷期待電影的關鍵所在。再加上此前憑藉《踏雪尋梅》拿下多項大獎的春夏,無論是此前對同類型角色的塑造還是三人本身多次拿下電影節大獎,對於電影來說都是一種品質保證。
對於香港電影從業者來說,警匪片算是香港類型片中最為經典的一個類型。導演劉浩良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在跟莊文強導演工作時,莊文強導演告訴劉浩良創作警匪片要多和警察等人進行接觸搜集素材,從而儘可能貼近真實。而除了人物本身的真實外,觀眾對於警匪片動作場面一直都有著極高的需求。
這其實也形成了警匪片的基本特點,就是在視覺語言上要類型清晰。在此前發布的三則預告片中,密集「槍聲」成為了一大特點。據悉,電影在拍攝現場共使用了48支槍和6243發空包彈,爆破反應彈也達到了4312顆。動作場面的滿足,對於警匪片的核心受眾來說尤為關鍵。
在幕後班底方面,劉浩良此前執導過同類影片《衝鋒車》,並且獲得了當年金像獎最佳編劇和新晉導演的提名。除了導演作品外,編劇出身的劉浩良還曾參與過《一個人的武林》、《大魔術師》、《畫皮》、《槍王之王》、《飛砂風中轉》等作品。而作為一部內地警匪片,電影也邀請到了韓三平擔任監製,此前韓三平導演也曾參與過多部同類型作品的創作,這對於電影本身而言也是一種保障。
3
—警匪片的新共鳴—
觀眾共鳴被激活。
從2015年,《湄公河行動》在國慶檔逆襲開始,主旋律就不再是阻礙電影突破市場障礙的問題所在。隨著主旋律「全民化」,如今主旋律恰恰才是電影突圍的一大關鍵。
此前,多位主旋律作品的創作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被大眾所接受,實際上一方面在於作品內容儘可能的「接地氣兒」,另一方面在於大眾本身對於主旋律的社會認同感有了明顯的加強。
這一點在警匪片上其實也有體現,尤其是去年《「大」人物》在市場取得了票房體量的突破,看到了警匪片和主旋律更緊密結合的可能性。
聚焦上世紀90年代連環劫案的《除暴》本質上還是致敬了身處一線的公安民警,在如此長跨度的複雜案件裡依然「咬死不放」。但除了這一層面之外,電影實際上也契合了如今掃黑除惡的大背景,這一點是電影有可能激活觀眾的重要原因。
這兩年「掃黑除惡」成為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焦點,在各個地方開展也都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效。但是在千禧年之前,90年代的犯罪案件非常猖狂,很多影迷對於類似《除暴》中的驚天劫案也留有印象。觀眾對於」掃黑除惡」本身的代入感,往往會在故事中投射情感。
去年,內地市場一共上映了47部犯罪類型片,累計票房達到了61.1億。相比2017年,票房成績幾乎翻了一倍。《掃毒2》、《使徒行者2》等警匪片依舊是市場的「類型王牌」,從市場的反饋來說,警匪片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市場可能性。
今年,除了作為2020年首部警匪片《除暴》即將在11月27日上映外,還有多部警匪片待映。警匪片之所以成為製作端的熱門類型,關鍵是在整個取材上找到了和大眾連接的「共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