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張莊行政村,由張莊自然村、姚莊自然村合併而成。位於七級鎮北2公裡處,東臨赫林村、三裡村,北與江北水城度假區的於集鎮祝柴村、任寨村接壤,西靠京杭大運河。地理坐標:北緯36°15′56″,東經116°1′45″(村委院)。
張莊行政村總人口:1620人(其中姚莊:175人);耕地面積:2200餘畝(含古運河西範園子村北約18畝飛地);其中姚莊村248畝;屬典型平原農業村。
張莊村張姓人口佔95%,有7戶劉姓、1戶周姓(系上輩投親遷入)。
姚莊村共有三個姓氏,分別是劉、馮、邱姓,雖是姚莊,現卻無一戶姓「姚」。
二、村莊沿革
碑文記載:張莊村始祖張重祥,於明洪武五年自山西省洪桐縣老鴰窩遷來,據傳開始安家於現村西古運河東岸謂之墩臺的地方,後因運河漕運船工、縴夫上岸騷擾,被迫遷至原劉莊村東的現址。(現存劉姓居民均為原小劉莊村後裔)。
據傳,姚莊村也是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桐縣老鴰窩遷來,當時是一戶姓姚的人先居,故村名由此而來。
民國時期,張莊村屬於陽穀縣「老四莊」;1958年,隸屬七級公社;1984年屬七級鎮至今。
三、村莊往事
1952年,張莊村響應號召興辦「掃盲班」,對象是10歲以上未婚青年、新娶媳婦;興辦「速成班」以針對青壯年。
1954年,張莊村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叫「初級社」。
1958年,「大躍進」時期,成立「大食堂」,全村八百餘人,集中前街「大食堂」吃飯。因當時擴中地瓜,無柴草做飯。就把姚莊及本村無人或人少住房的房梁、檁條等扒掉燒火,造成極大破壞。村民幹活只講速度,不講質量,刨地瓜掉的滿地都是,翻地挖一鍁蓋兩鍁。幹部管理粗暴,打人事件屢見發生,人心混亂,本來地瓜豐收,卻出現了餓死人的事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成立「革命委員會」,張金環、張希貴先後任「革委會主任」。
1982年,村上通了高壓電,結束「油燈」時代,同時結束了石磨磨麵時代,為本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大大促進了本村經濟發展。
2003年,本村集資,在村東自建一眼深井,鋪設管道2千多米,通上了村辦自來水;2019年國家資助進行自來水改造,村民吃上了達標的自來水。
1997年全村主要街道鋪上「石渣路」;2000年主道鋪上「柏油路」;2016年全村主次路、環村路全部鋪設「水泥路」,極大方便了村民的生產及出行。
2016年陽穀縣「小農水」項目實施,本村共打深水機井30眼,實現了機電灌溉。
四、村莊經濟
張莊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村民歷來以種植小麥、玉米和雜糧為主。秋收後有的村民自辦磨粉等副業。因以前化肥、灌溉條件缺乏,糧食產量較低。據老人講:解放前小麥畝產一百多斤,玉米二三百斤。好年景勉強夠吃,一般就得以瓜菜補充,災年就有挨餓之苦。解放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現在小麥畝產量達1200多斤,玉米達2000斤。
1981年上級號召種植棉花,全村種植面積達到70%左右,各家各戶現金收入大幅增加,湧現了大批「萬元戶」,1984至1985年間,多數村民用手中的錢翻蓋了房子,80%的村戶由土房變為磚房,個別戶購買了黑白電視機。
1988年,種棉因蟲災而減少,又改以種糧食為主。
1985年後,因受「一流寨」種菜的影響。部分農戶開始種植蔬菜,農活雖然比種糧辛苦,但在「一畝園,十畝田」的收入對比激勵下,村民仍然不辭辛苦,蔬菜種植推廣開來,至2000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000餘畝,主要產品有黃瓜、園椒、油菜、菠菜、西紅柿等。直至2008年,鑑於外村大棚種菜的優勢,村民紛紛建起大棚,種植大棚香芹,產值大幅提高,收入大幅增加,同時由於形成規模,蔬菜客商紛至沓來,進行收購。本村現有代購收菜點12處,村民也結束了自種自售之苦,極大促進了本村的經濟發展。據粗略統計,每年全村蔬菜收入近3000萬元。
隨著村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生活上,副食比重不斷提高,通過觀察每天中午本村三個超市的營業情況就可明白,購物村民排隊購買。
本村現有汽車、電動轎車、麵包車112輛,三輪電動車、汽油三輪車家家戶戶基本都有。
五、社會事業
1950年,本村在村中「天主教堂」辦起小學,當時教師有張福元、楊子和、閆一清、張培昭等。
1962年「試驗田小學」成立,本村三年級以上學生到「試驗田小學」就讀。當時小學校長:閆一清,教師有翟繼端、王呈霞、王廣慶、金朝華、李彥樹等。
1967年文革中,「試驗田小學」被衝散,本村在村後建起張莊小學,歷任校長:翟繼讓、李福民、劉桂成、劉德生等人,直至並校。
1962年本村就有衛生室,屬於上級派駐。李丙子醫生執醫,高鳳珠、林邱亭等司藥。直至1967年改為村辦衛生室,當時醫生有:李丙子醫生,張天興,劉德順等。
2018年全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養老保險參保率都達100%。
六、村莊風物、遺址
姚莊村馮洪銀老宅中心有一棵古槐,正對正房屋門,據其老人講已有百年樹齡。
張莊村原有一座「真武廟」,位於本村西南一公裡處,現仍有遺址痕跡。解放後拆除,現存一廟門門楣,刻有「真武廟」三個大字,現在村委院東門作了牆體基石。還有一塊石碑,五尺見方,碑文已無法辨認,現在埋在村委院內。
「天堂」:現在村委大院原是德國天主教堂,系坡裡教堂分支。當時有德國神父講經布道,招納信徒,對我村民進行文化侵蝕。解放後,神父被逐,改為張莊小學。1958年後改為本村辦公場所至今。現在房上用的梁、檁都是原來教堂所拆下的。
「老林」:張莊始祖張重祥墓地,俗稱「老林」,位於張莊村西約一華裡處。據張金環等人介紹:林地約長寬60餘米,佔地約五畝,高出周圍地面約半米;林地屬西北東南行穴,正南有一石門牌坊,寬約2.5米,高約3米,門柱、門楣均是四五十公分見方的大青石,獨塊而建,刻有龍圖及文字,現存碑7方,立於村北坑塘處。據傳盛時,古柏參天,墳塋密布,墓碑林立,逢祭日、年送,燒香焚紙,後人絡繹不絕。置身林中,頓感肅穆蔭森,非常壯觀。
「姚家坑」:姚莊村西南角處有一四方坑,以前足有40米見方,據傳是姚姓人家安家後,因人口較少,土地較多,人又勤勞節儉,家業逐漸發達。收麥後,為了顯示家庭富裕,特挖此坑,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下系眾多銅質鈴鐺,當騾馬拉石滾壓麥子時,騾馬所帶鈴鐺和板下受震鈴鐺,同時作響,響徹幾裡,非常壯觀。
七、村莊故事
「武舉」大捷:張姓六世祖大捷,字善長,清朝「舉人」,相傳此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據傳去兗州府某地出氣,(也有說去煙臺某地),面對對方蠻橫,把上衣一脫,抱提身邊門前簷頂柱,壓住衣服,雙臂將場邊兩個石滾挾起,步行數十米,放在當地吃水的井口上,使其無法打開用水。對方見此連忙認錯道歉,才化幹戈為玉帛,並結為好友。
「木匠成」:「木匠成」是木匠張明池的綽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方圓幾十裡的知名木匠。此人身懷絕技,但有些恃才自傲。他單身一生,曾在「真武廟」為僧,看守大門,維修廟宇。據傳,村內一戶人家要造一輛木製大車,需要製作一根棗女車軸,來請用他,他聽說此事後,提了木工斧頭前往,見外鄉木匠正度量劃線,就說這活何必那麼費事,上前立起棗木,掄斧便砍,主人不知就裡,也不敢阻攔,外鄉木匠見此,忙與主人溝通,而後請辭。「木匠成」不到一個時辰,便砍好一頭,反向主人道賀,並說「剩下的活讓他們幹吧」,主人知道冒犯了他,急忙挽留,準備宴請,讓他造車,但他執意走脫。後來主人再也找不到木匠為其造車,便只好請他人調解,宴請「木匠成」,賠情後,他才答應為其造車。試想棗木車軸,裡粗外細,兩端軸心必居木頭中心,又必正圓,只用斧頭製作,難度可想而知,足見「木匠成」木工手藝絕佳。
八、村風民俗
「文革」以前,每到新年,一進臘月,家家戶戶老人便囑咐青年人、小孩,幹一些事情必須倍加謹慎,不得在外惹事,目的是過個舒靜年。過了臘月初十,便忙年貨,推磨推碾,買炮買肉。一過臘月二十三,各家各戶便掛「祖子」(宗祖掛圖)於正房當門的北牆上,主婦則一天三頓飯前,須在「灶王臺」前、各門房兩邊燒香磕頭,「祖子」前八仙桌上上供進香,至年三十下午(除夕下午)全家男性必須到林上請亡故老人回家過年,也就是「請神」。新年初一,一般早五點以前全家吃完餃子,之後先給上輩老人磕頭,再到街坊長輩家磕頭拜年,(只限男性和已婚女性,未出嫁的女性無此禮節),「文革」後,過年習俗大部分已經改掉,但請神、拜年仍保留至今。
男性結婚:張莊村在男性青年結婚的當天,新郎官必須在早七點或者八點,懷抱紅毛公雞,在陪人帶領下到自家祖墳前磕頭,以示向祖輩匯報,自己已經成家,感謝上輩養育之恩,望祖上保佑今後生活紅火平安,兒女雙全。
九、文化遺產
(無)
十、革命烈士及傷殘軍人
革命烈士:張莊村富有革命傳統,戰爭時期為國捐軀革命烈士6名,他們是:張希賢,張希勝,張保剛,張保山,張存喜,張玉生。
傷殘軍人13名,他們是:張金山,張玉臺,張天亮,張青師,張兆智,劉文興,張金文,張培喜,張兆琛,張培山,張志香,張志峨,張保祥。
據村民張金環、張兆軍等人講,張莊村在1947年大擴軍時,一次踴躍參加32人,當時稱「張莊直供一個排」。張玉生、張保山、張金山等烈士、傷殘軍人都是那一次入伍。
十一、村莊人物
張莊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他們為國為民為村作出了較大貢獻。
張姓二祖林支脈九世祖張文統,字美年,曾為大清道光年間「登仕郎」,可惜現只有碑文記載,無生平記事相傳。
張玉文,開明士紳,曾用家產資助八路軍抗戰;主持籌辦「徐義」烈士追悼會,曾任抗日時期的鄉長,任冀魯豫邊區議員,後定居蘇州至去世。
周吉,1937年6月參加陽穀縣谷山遊擊,後轉為陽穀縣獨立營,英勇抗戰。解放後轉業任陽穀縣財政科副科長,直至退休。
張培齋,解放戰爭前,張培齋夫婦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黨的地下交通員,為革命作出較大貢獻。
劉長勝,三十年代在肇東市參加紅軍,經歷了萬裡長徵,後屢立戰功,職務至師級。
張斤夫(原名張金福),是張莊村第一名大學生,曾是大文豪夏衍的學生,畢業於北京戲曲學院編導系,曾任聊大客座教授。著有多本詩集,1998年著有《劉登華與七級》;後任上海文學社副總編,直至退休,現居上海。
張清江,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調任南海艦隊海軍團政委。1967年12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受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總司令接見(留有合影照片)。轉業後歷任聊城市內燃機廠廠長、黨委書記,聊城市化工局長、黨委書記,直至退休,現居聊城。
張清河,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後調任黑龍江省東風林業局長,直至退休。
張立正,1936年生,清華大學畢業,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曾任黑龍江省肇東市副市長直至退休。
張忠元,1957年生,清華大學畢業,任國家教委成人司司長,直至退休。
張華巖,上世紀七十年代任東阿縣劉集鎮黨委書記,後升任東阿縣文化局局長,直至退休。
張希順,1925年7月生,曾任陽穀縣機電局長,為家鄉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很大幫助,於1979年退休,2007年去世。
張培營,上世紀六十年代任石佛鄉黨委書記,後調任陽穀縣農機廠任廠長,直至退休。
張立紅,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連鐵路學院畢業,曾任濟南鐵路局辦公室主任,現已退休,居濟南。
張金代,上世紀六十年代,任泰安師範學院講師。
邱憲孟,1932年8月出生,1953年畢業於聊城師範,分配至河南省臺前縣張廠完小任教。1956年春調入原壽張縣政府統計局工作,1964年調入聊城地區統計局,1971年調入聊城地區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站,任辦公室主任。1979年5月調西藏自治區商業廳任業務處處長。1981年內調聊城地區統計局任副局長並主持工作。1984年任調研員,直至1993年退休。
劉蘭生,1932年7月生,師範畢業,多年任職於長清中學語文老師,省書法協會會員。
張金月,上世紀七十年代曾任高廟王鄉鎮黨委書記,後調任陽穀縣畜牧局長,直至退休。
十二、村莊百業
1、種植業。張莊村屬典型農業村,歷代以種植小麥玉米雜糧為主。80年代實行「分田到戶」後,種植棉花一度成為主要種植業,直到1985年後,受祝柴、裴寨、王寨種植蔬菜的影響,開始種植蔬菜。九十年代末得到快速發展。大量種植業大棚蔬菜,特別是大棚香芹,現發展到1500餘畝,80、90後農戶均有面積不同的種植。
2、副業。據張金環、張兆軍講,張莊村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有近一半農戶都在秋後製作粉條、粉皮作為副業。當時制分因是手工製作,有的一戶單幹,有的幾戶聯合。相傳當時制粉人為防粉漿濺衣,都腰扎到腳脖的大圍裙,習慣之後,趕集上店也不摘下,外村人一見就知是張莊村人。據說張玉香、張延恩等人都是「老把式」。制粉首先把綠豆、地瓜等材料用石制水磨磨成漿,水磨是用人工推或用牲口捂上眼睛拉。然後用稀布過濾出渣(渣是餵豬好料),待漿沉澱後,用布製成的圓柱形粉砣晾曬乾後待用。據說張延山、張延恩等人都執粉條步行至東昌府區趕集銷售。
a、制粉條:將粉砣用水調成糊狀,放入底部有數個孔的瓜瓢內,下粉者用一隻手持瓢,端在水溫80℃的大鍋上,用另一隻手敲擊持瓢手脖,粉漿自孔中漏下,掉入水中,遇湯成形?粗細由粉漿瓢離水面高低而定,高就細、低則粗。而後用木條制皂籬撈入涼水中降溫,用手撈掛在蔭柳棍上,上架晾曬,置於庫存待售。
b、制粉皮:將粉砣用水調製成粉湯,用勺子取適量倒入銅質涮子中(涮子狀如銅鑼),後將有漿涮子在備好約80℃的水中旋轉,利用離心力將粉湯均勻步滿涮底,待粉汁膠化熟後,將其放入涼水中降溫,而後用手沿邊扣起粉皮,平攤在備好的排子上,一排約七八張,拿到有光線的場地晾曬,待幹後入庫備售。
十三、姓氏輩分
張莊村共有三個姓氏,分別是張、劉、周,張氏家族又分「一祖林」和「二祖林」,當時始祖張重祥共育二子:長子張敬,次子張讓。遷入現在張莊後,長子張敬支脈人口興旺,教次子張讓一脈繁衍更多,人口輩分排列出現不一致,現知張氏輩分排列分為兩支:
張敬支脈:重、靖、子、巒、大、茂、大絮、鳳、岱、信、繼、克、振、經、萬、天、立、元、國、興、建(後續)紀、世、昌、慶、學、連、景、耀、文、仲、慶、有、蘭。
張讓支脈:重、讓、成、聞政、秋、西庵、俊、捷、文、維、體、道、廷、玉、池、保、希、瑞、傳、家、九(後續十輩)旭、升、方、貴、禮、欽、茂、良、卓、棟。
姚莊:邱氏:興、毓、學、士、廣、昭、憲、聖、道、楊、作、善、衍、丕、慶、緒、之、化、永、祥。(錄自中華邱氏大宗譜山東陽穀分譜)
馮氏:玉、雯、德、洪、芝、保、世、傳、恩、廣、富、澤、延、長、文、昌、明、萬、代、永、青。
十四、村莊美德
張兆興同志1944年因父親在日常生活中欠莊鄉親屬債務,他為替父還債,隻身闖東北,幹著裝火車、伐大木的苦力,遭受著日本鬼子欺凌,省吃儉用,好歹掙了幾百元錢,秘密帶回家,按照父親口述債主,逐戶還清債務。充分顯示了他的孝道、誠信、質樸的農民本色。
十五、村莊榮譽
1968年度,張莊村曾被陽穀授予「先進民兵連」光榮稱號。當時張莊村是七級人民公社民兵工作試點村,民兵武裝訓練基地,村東約一裡處設有民兵訓練用的「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