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縣七級鎮張莊村鄉村記憶

2020-12-15 騰訊網

一、概況

張莊行政村,由張莊自然村、姚莊自然村合併而成。位於七級鎮北2公裡處,東臨赫林村、三裡村,北與江北水城度假區的於集鎮祝柴村、任寨村接壤,西靠京杭大運河。地理坐標:北緯36°15′56″,東經116°1′45″(村委院)。

張莊行政村總人口:1620人(其中姚莊:175人);耕地面積:2200餘畝(含古運河西範園子村北約18畝飛地);其中姚莊村248畝;屬典型平原農業村。

張莊村張姓人口佔95%,有7戶劉姓、1戶周姓(系上輩投親遷入)。

姚莊村共有三個姓氏,分別是劉、馮、邱姓,雖是姚莊,現卻無一戶姓「姚」。

二、村莊沿革

碑文記載:張莊村始祖張重祥,於明洪武五年自山西省洪桐縣老鴰窩遷來,據傳開始安家於現村西古運河東岸謂之墩臺的地方,後因運河漕運船工、縴夫上岸騷擾,被迫遷至原劉莊村東的現址。(現存劉姓居民均為原小劉莊村後裔)。

據傳,姚莊村也是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桐縣老鴰窩遷來,當時是一戶姓姚的人先居,故村名由此而來。

民國時期,張莊村屬於陽穀縣「老四莊」;1958年,隸屬七級公社;1984年屬七級鎮至今。

三、村莊往事

1952年,張莊村響應號召興辦「掃盲班」,對象是10歲以上未婚青年、新娶媳婦;興辦「速成班」以針對青壯年。

1954年,張莊村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叫「初級社」。

1958年,「大躍進」時期,成立「大食堂」,全村八百餘人,集中前街「大食堂」吃飯。因當時擴中地瓜,無柴草做飯。就把姚莊及本村無人或人少住房的房梁、檁條等扒掉燒火,造成極大破壞。村民幹活只講速度,不講質量,刨地瓜掉的滿地都是,翻地挖一鍁蓋兩鍁。幹部管理粗暴,打人事件屢見發生,人心混亂,本來地瓜豐收,卻出現了餓死人的事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成立「革命委員會」,張金環、張希貴先後任「革委會主任」。

1982年,村上通了高壓電,結束「油燈」時代,同時結束了石磨磨麵時代,為本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大大促進了本村經濟發展。

2003年,本村集資,在村東自建一眼深井,鋪設管道2千多米,通上了村辦自來水;2019年國家資助進行自來水改造,村民吃上了達標的自來水。

1997年全村主要街道鋪上「石渣路」;2000年主道鋪上「柏油路」;2016年全村主次路、環村路全部鋪設「水泥路」,極大方便了村民的生產及出行。

2016年陽穀縣「小農水」項目實施,本村共打深水機井30眼,實現了機電灌溉。

四、村莊經濟

張莊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村民歷來以種植小麥、玉米和雜糧為主。秋收後有的村民自辦磨粉等副業。因以前化肥、灌溉條件缺乏,糧食產量較低。據老人講:解放前小麥畝產一百多斤,玉米二三百斤。好年景勉強夠吃,一般就得以瓜菜補充,災年就有挨餓之苦。解放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現在小麥畝產量達1200多斤,玉米達2000斤。

1981年上級號召種植棉花,全村種植面積達到70%左右,各家各戶現金收入大幅增加,湧現了大批「萬元戶」,1984至1985年間,多數村民用手中的錢翻蓋了房子,80%的村戶由土房變為磚房,個別戶購買了黑白電視機。

1988年,種棉因蟲災而減少,又改以種糧食為主。

1985年後,因受「一流寨」種菜的影響。部分農戶開始種植蔬菜,農活雖然比種糧辛苦,但在「一畝園,十畝田」的收入對比激勵下,村民仍然不辭辛苦,蔬菜種植推廣開來,至2000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000餘畝,主要產品有黃瓜、園椒、油菜、菠菜、西紅柿等。直至2008年,鑑於外村大棚種菜的優勢,村民紛紛建起大棚,種植大棚香芹,產值大幅提高,收入大幅增加,同時由於形成規模,蔬菜客商紛至沓來,進行收購。本村現有代購收菜點12處,村民也結束了自種自售之苦,極大促進了本村的經濟發展。據粗略統計,每年全村蔬菜收入近3000萬元。

隨著村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生活上,副食比重不斷提高,通過觀察每天中午本村三個超市的營業情況就可明白,購物村民排隊購買。

本村現有汽車、電動轎車、麵包車112輛,三輪電動車、汽油三輪車家家戶戶基本都有。

五、社會事業

1950年,本村在村中「天主教堂」辦起小學,當時教師有張福元、楊子和、閆一清、張培昭等。

1962年「試驗田小學」成立,本村三年級以上學生到「試驗田小學」就讀。當時小學校長:閆一清,教師有翟繼端、王呈霞、王廣慶、金朝華、李彥樹等。

1967年文革中,「試驗田小學」被衝散,本村在村後建起張莊小學,歷任校長:翟繼讓、李福民、劉桂成、劉德生等人,直至並校。

1962年本村就有衛生室,屬於上級派駐。李丙子醫生執醫,高鳳珠、林邱亭等司藥。直至1967年改為村辦衛生室,當時醫生有:李丙子醫生,張天興,劉德順等。

2018年全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養老保險參保率都達100%。

六、村莊風物、遺址

姚莊村馮洪銀老宅中心有一棵古槐,正對正房屋門,據其老人講已有百年樹齡。

張莊村原有一座「真武廟」,位於本村西南一公裡處,現仍有遺址痕跡。解放後拆除,現存一廟門門楣,刻有「真武廟」三個大字,現在村委院東門作了牆體基石。還有一塊石碑,五尺見方,碑文已無法辨認,現在埋在村委院內。

「天堂」:現在村委大院原是德國天主教堂,系坡裡教堂分支。當時有德國神父講經布道,招納信徒,對我村民進行文化侵蝕。解放後,神父被逐,改為張莊小學。1958年後改為本村辦公場所至今。現在房上用的梁、檁都是原來教堂所拆下的。

「老林」:張莊始祖張重祥墓地,俗稱「老林」,位於張莊村西約一華裡處。據張金環等人介紹:林地約長寬60餘米,佔地約五畝,高出周圍地面約半米;林地屬西北東南行穴,正南有一石門牌坊,寬約2.5米,高約3米,門柱、門楣均是四五十公分見方的大青石,獨塊而建,刻有龍圖及文字,現存碑7方,立於村北坑塘處。據傳盛時,古柏參天,墳塋密布,墓碑林立,逢祭日、年送,燒香焚紙,後人絡繹不絕。置身林中,頓感肅穆蔭森,非常壯觀。

「姚家坑」:姚莊村西南角處有一四方坑,以前足有40米見方,據傳是姚姓人家安家後,因人口較少,土地較多,人又勤勞節儉,家業逐漸發達。收麥後,為了顯示家庭富裕,特挖此坑,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下系眾多銅質鈴鐺,當騾馬拉石滾壓麥子時,騾馬所帶鈴鐺和板下受震鈴鐺,同時作響,響徹幾裡,非常壯觀。

七、村莊故事

「武舉」大捷:張姓六世祖大捷,字善長,清朝「舉人」,相傳此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據傳去兗州府某地出氣,(也有說去煙臺某地),面對對方蠻橫,把上衣一脫,抱提身邊門前簷頂柱,壓住衣服,雙臂將場邊兩個石滾挾起,步行數十米,放在當地吃水的井口上,使其無法打開用水。對方見此連忙認錯道歉,才化幹戈為玉帛,並結為好友。

「木匠成」:「木匠成」是木匠張明池的綽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方圓幾十裡的知名木匠。此人身懷絕技,但有些恃才自傲。他單身一生,曾在「真武廟」為僧,看守大門,維修廟宇。據傳,村內一戶人家要造一輛木製大車,需要製作一根棗女車軸,來請用他,他聽說此事後,提了木工斧頭前往,見外鄉木匠正度量劃線,就說這活何必那麼費事,上前立起棗木,掄斧便砍,主人不知就裡,也不敢阻攔,外鄉木匠見此,忙與主人溝通,而後請辭。「木匠成」不到一個時辰,便砍好一頭,反向主人道賀,並說「剩下的活讓他們幹吧」,主人知道冒犯了他,急忙挽留,準備宴請,讓他造車,但他執意走脫。後來主人再也找不到木匠為其造車,便只好請他人調解,宴請「木匠成」,賠情後,他才答應為其造車。試想棗木車軸,裡粗外細,兩端軸心必居木頭中心,又必正圓,只用斧頭製作,難度可想而知,足見「木匠成」木工手藝絕佳。

八、村風民俗

「文革」以前,每到新年,一進臘月,家家戶戶老人便囑咐青年人、小孩,幹一些事情必須倍加謹慎,不得在外惹事,目的是過個舒靜年。過了臘月初十,便忙年貨,推磨推碾,買炮買肉。一過臘月二十三,各家各戶便掛「祖子」(宗祖掛圖)於正房當門的北牆上,主婦則一天三頓飯前,須在「灶王臺」前、各門房兩邊燒香磕頭,「祖子」前八仙桌上上供進香,至年三十下午(除夕下午)全家男性必須到林上請亡故老人回家過年,也就是「請神」。新年初一,一般早五點以前全家吃完餃子,之後先給上輩老人磕頭,再到街坊長輩家磕頭拜年,(只限男性和已婚女性,未出嫁的女性無此禮節),「文革」後,過年習俗大部分已經改掉,但請神、拜年仍保留至今。

男性結婚:張莊村在男性青年結婚的當天,新郎官必須在早七點或者八點,懷抱紅毛公雞,在陪人帶領下到自家祖墳前磕頭,以示向祖輩匯報,自己已經成家,感謝上輩養育之恩,望祖上保佑今後生活紅火平安,兒女雙全。

九、文化遺產

(無)

十、革命烈士及傷殘軍人

革命烈士:張莊村富有革命傳統,戰爭時期為國捐軀革命烈士6名,他們是:張希賢,張希勝,張保剛,張保山,張存喜,張玉生。

傷殘軍人13名,他們是:張金山,張玉臺,張天亮,張青師,張兆智,劉文興,張金文,張培喜,張兆琛,張培山,張志香,張志峨,張保祥。

據村民張金環、張兆軍等人講,張莊村在1947年大擴軍時,一次踴躍參加32人,當時稱「張莊直供一個排」。張玉生、張保山、張金山等烈士、傷殘軍人都是那一次入伍。

十一、村莊人物

張莊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他們為國為民為村作出了較大貢獻。

張姓二祖林支脈九世祖張文統,字美年,曾為大清道光年間「登仕郎」,可惜現只有碑文記載,無生平記事相傳。

張玉文,開明士紳,曾用家產資助八路軍抗戰;主持籌辦「徐義」烈士追悼會,曾任抗日時期的鄉長,任冀魯豫邊區議員,後定居蘇州至去世。

周吉,1937年6月參加陽穀縣谷山遊擊,後轉為陽穀縣獨立營,英勇抗戰。解放後轉業任陽穀縣財政科副科長,直至退休。

張培齋,解放戰爭前,張培齋夫婦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黨的地下交通員,為革命作出較大貢獻。

劉長勝,三十年代在肇東市參加紅軍,經歷了萬裡長徵,後屢立戰功,職務至師級。

張斤夫(原名張金福),是張莊村第一名大學生,曾是大文豪夏衍的學生,畢業於北京戲曲學院編導系,曾任聊大客座教授。著有多本詩集,1998年著有《劉登華與七級》;後任上海文學社副總編,直至退休,現居上海。

張清江,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調任南海艦隊海軍團政委。1967年12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受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總司令接見(留有合影照片)。轉業後歷任聊城市內燃機廠廠長、黨委書記,聊城市化工局長、黨委書記,直至退休,現居聊城。

張清河,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後調任黑龍江省東風林業局長,直至退休。

張立正,1936年生,清華大學畢業,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曾任黑龍江省肇東市副市長直至退休。

張忠元,1957年生,清華大學畢業,任國家教委成人司司長,直至退休。

張華巖,上世紀七十年代任東阿縣劉集鎮黨委書記,後升任東阿縣文化局局長,直至退休。

張希順,1925年7月生,曾任陽穀縣機電局長,為家鄉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很大幫助,於1979年退休,2007年去世。

張培營,上世紀六十年代任石佛鄉黨委書記,後調任陽穀縣農機廠任廠長,直至退休。

張立紅,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連鐵路學院畢業,曾任濟南鐵路局辦公室主任,現已退休,居濟南。

張金代,上世紀六十年代,任泰安師範學院講師。

邱憲孟,1932年8月出生,1953年畢業於聊城師範,分配至河南省臺前縣張廠完小任教。1956年春調入原壽張縣政府統計局工作,1964年調入聊城地區統計局,1971年調入聊城地區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站,任辦公室主任。1979年5月調西藏自治區商業廳任業務處處長。1981年內調聊城地區統計局任副局長並主持工作。1984年任調研員,直至1993年退休。

劉蘭生,1932年7月生,師範畢業,多年任職於長清中學語文老師,省書法協會會員。

張金月,上世紀七十年代曾任高廟王鄉鎮黨委書記,後調任陽穀縣畜牧局長,直至退休。

十二、村莊百業

1、種植業。張莊村屬典型農業村,歷代以種植小麥玉米雜糧為主。80年代實行「分田到戶」後,種植棉花一度成為主要種植業,直到1985年後,受祝柴、裴寨、王寨種植蔬菜的影響,開始種植蔬菜。九十年代末得到快速發展。大量種植業大棚蔬菜,特別是大棚香芹,現發展到1500餘畝,80、90後農戶均有面積不同的種植。

2、副業。據張金環、張兆軍講,張莊村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有近一半農戶都在秋後製作粉條、粉皮作為副業。當時制分因是手工製作,有的一戶單幹,有的幾戶聯合。相傳當時制粉人為防粉漿濺衣,都腰扎到腳脖的大圍裙,習慣之後,趕集上店也不摘下,外村人一見就知是張莊村人。據說張玉香、張延恩等人都是「老把式」。制粉首先把綠豆、地瓜等材料用石制水磨磨成漿,水磨是用人工推或用牲口捂上眼睛拉。然後用稀布過濾出渣(渣是餵豬好料),待漿沉澱後,用布製成的圓柱形粉砣晾曬乾後待用。據說張延山、張延恩等人都執粉條步行至東昌府區趕集銷售。

a、制粉條:將粉砣用水調成糊狀,放入底部有數個孔的瓜瓢內,下粉者用一隻手持瓢,端在水溫80℃的大鍋上,用另一隻手敲擊持瓢手脖,粉漿自孔中漏下,掉入水中,遇湯成形?粗細由粉漿瓢離水面高低而定,高就細、低則粗。而後用木條制皂籬撈入涼水中降溫,用手撈掛在蔭柳棍上,上架晾曬,置於庫存待售。

b、制粉皮:將粉砣用水調製成粉湯,用勺子取適量倒入銅質涮子中(涮子狀如銅鑼),後將有漿涮子在備好約80℃的水中旋轉,利用離心力將粉湯均勻步滿涮底,待粉汁膠化熟後,將其放入涼水中降溫,而後用手沿邊扣起粉皮,平攤在備好的排子上,一排約七八張,拿到有光線的場地晾曬,待幹後入庫備售。

十三、姓氏輩分

張莊村共有三個姓氏,分別是張、劉、周,張氏家族又分「一祖林」和「二祖林」,當時始祖張重祥共育二子:長子張敬,次子張讓。遷入現在張莊後,長子張敬支脈人口興旺,教次子張讓一脈繁衍更多,人口輩分排列出現不一致,現知張氏輩分排列分為兩支:

張敬支脈:重、靖、子、巒、大、茂、大絮、鳳、岱、信、繼、克、振、經、萬、天、立、元、國、興、建(後續)紀、世、昌、慶、學、連、景、耀、文、仲、慶、有、蘭。

張讓支脈:重、讓、成、聞政、秋、西庵、俊、捷、文、維、體、道、廷、玉、池、保、希、瑞、傳、家、九(後續十輩)旭、升、方、貴、禮、欽、茂、良、卓、棟。

姚莊:邱氏:興、毓、學、士、廣、昭、憲、聖、道、楊、作、善、衍、丕、慶、緒、之、化、永、祥。(錄自中華邱氏大宗譜山東陽穀分譜)

馮氏:玉、雯、德、洪、芝、保、世、傳、恩、廣、富、澤、延、長、文、昌、明、萬、代、永、青。

十四、村莊美德

張兆興同志1944年因父親在日常生活中欠莊鄉親屬債務,他為替父還債,隻身闖東北,幹著裝火車、伐大木的苦力,遭受著日本鬼子欺凌,省吃儉用,好歹掙了幾百元錢,秘密帶回家,按照父親口述債主,逐戶還清債務。充分顯示了他的孝道、誠信、質樸的農民本色。

十五、村莊榮譽

1968年度,張莊村曾被陽穀授予「先進民兵連」光榮稱號。當時張莊村是七級人民公社民兵工作試點村,民兵武裝訓練基地,村東約一裡處設有民兵訓練用的「靶場」。

相關焦點

  • 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崔耀鵬深入賀營鎮、張營鄉、七級鎮調研
    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崔耀鵬深入賀營鎮、張營鄉、七級鎮調研 2020-10-17 2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點亮田野新希望——市派陽穀縣壽張鎮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剪影
    看著村莊一天比一天美,陽穀縣壽張鎮薛王村黨支部書記薛福奎由衷地讚嘆,「這多虧了我們的服務隊。」  薛福奎口中的服務隊是市派壽張鎮鄉村振興服務隊。按照山東省委、聊城市委「萬名幹部下基層」工作的部署要求,該服務隊9名隊員幫扶薛王、孫廟、沙河崖等5個村莊。自去年7月份進駐以來,服務隊傾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樣板,為美麗宜居新壽張注入「源頭活水」,使小村莊發生了大變化。
  • 陽穀縣塔機遙控器韓吉H106
    陽穀縣塔機遙控器韓吉H106很多顧客在選購電動葫蘆時,經常會聽到銷售人員介紹起重葫蘆採用雙剎車系統,到底什麼是雙剎車系統呢,那麼採用雙剎車系統到底有什麼優勢,很多客戶都鬧不明白,以下 起重為您簡單詳解。
  • 陽穀縣見義勇為協會成立!趙傳新當選首屆會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懷磊 通訊員 路宗敬 鄭珊珊弘揚正能量,為見義勇為者「撐腰」,陽穀縣見義勇為協會成立了!11月26日,陽穀縣隆重召開見義勇為協會成立暨見義勇為模範表彰大會。大會表彰了陽穀縣公安局、僑潤街道等4家見義勇為先進單位,王鳳鳴、王鳳濤等3名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以及崔新來、郭守貴等24名見義勇為模範。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郭新華、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付強、縣見義勇為協會會長趙傳新為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
  • 陽穀縣873個村級「小微權力」曬在陽光下
    □記者 李夢 通訊員 郭素彥 報導  本報陽穀訊 在華北電力大學讀大一的陽穀縣博濟橋街道商坑村貧困大學生高伶晶,對家裡今年領取的扶貧款不是很清楚,她來到村服務中心,把身份證放在陽穀縣(民生)智慧監督大數據平臺查詢機上,很快就查到了今年扶貧款領取情況和每一筆款項去向
  • 陽穀縣見義勇為協會成立 趙傳新當選為陽穀縣見義勇為協會第一屆會長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喬思亞 陽穀報導11月26日,陽穀縣隆重召開見義勇為協會成立暨見義勇為模範表彰大會。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付強,陽穀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凡成為協會揭牌。陽穀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凡成在講話中指出,縣見義勇為協會成立是陽穀縣見義勇為事業的一件大事、喜事和盛事,也是一個重要裡程碑。見義勇為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強力領導,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
  • 陽穀縣金鬥營鎮:引來好項目,企業開進村,貧困戶「組團」脫貧
    10月17日,媒體行採訪團走進聊城市陽穀縣金鬥營鎮。2016年11月,作為陽穀縣金鬥營鎮蓮花池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林秀芹經村裡介紹進了附近的即發華欣針織公司,她的家庭和生活從此有了起色。陽穀即發華欣針織有限公司位於金鬥營鎮劉堤村,是金鬥營鎮2013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一家集織造、染色、新面料開發於一體的針織印染企業。花池村和劉堤村之間僅有十多分鐘的路程,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養家,林秀芹很滿意,她這一幹就是近四年。
  • 「一路花田」鄉村自駕,體驗炊煙嫋嫋(下)
    蘭陵壓油溝景區   泰安九女峰鄉村1日遊  九女峰鄉村度假區山峰俊美,植被蔥鬱,古村落保留完整,是生態觀光、養生度假、民俗體驗鄉村研學為一體的泰山休閒度假功能區。  線路:  泰山茶溪谷——裡峪——八樓——魯商樸宿故鄉的雲安心民宿2日遊  線路:  第一天:泰山茶溪谷——裡峪——氧心八樓——清秀東西門——魯商樸宿故鄉的雲,午餐:裡峪、八樓、東西門均可,住宿:可選擇裡峪鉑思民宿、八樓氧心谷、魯商樸宿故鄉的雲、鄉韻彩墅主題民宿;第二天:紅色朱家窪——花田北張——知青博物館——中國詩詞文化園——鄉村書舍
  • 來運城看鄉村記憶工程吧!
    ▲運城鄉村打麥場上運城市文旅局開展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為人民群眾留住歷史留住民俗留住文化留住記憶截至目前,運城市「鄉村文化記憶工程」覆蓋率達100%,建成鄉村文化記憶展館50個,在建鄉村文化記憶展館39個,完成田野調查登記表
  • 武俊喜調研指導「鄉村記憶檔案」創建工作
    近日,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武俊喜深入區檔案館調研「鄉村記憶檔案」前期創建工作。武俊喜強調,開展「鄉村記憶檔案」項目創建工作是檔案部門立足本職,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實踐。區檔案館要善於發現、注重挖掘、勤於收集整理反映鄉村發展變化、記錄歷史記憶的老照片、老農具、老生活用品和特色物品,包括比較典型的村級檔案、民俗鄉約、鄉賢能人口述史等。
  • 2020聊城陽穀縣招聘城市社區工作者85名
    擬享受減免考務費的農村特困人員和城市低保人員,不實行網上繳費,審核後,於9月28日18:00前攜帶相關證明材料和身份證的原件、複印件到陽穀縣民政局401辦公室,辦理減免考務費審核確認手續。報名繳費成功後,報考者應及時列印《陽穀縣城市社區工作者報名表》(附件2)等報名資料(在面試前資格審查時提供),籤署《誠信承諾書》(附件3),並於筆試前登錄報名網站列印準考證,筆試準考證保存到公示擬錄用人員階段。5.資格審查。
  • 春風送暖 弘揚美德 聊城市陽穀縣法院慰問疫情期間免費送餐老人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0日訊為傳承和發揚五四精神,4月29日上午,聊城市陽穀縣人民法院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組織青年幹警到陽穀縣博濟橋辦事處南三裡村張月玲老人家進行慰問。張月玲老人每天為在陽穀縣谷山路南環路口疫情監測點執勤幹警提供免費愛心餐,她的舉動深深溫暖著執勤幹警的心田。法院青年幹警首先對老人在疫情期間多次為執勤幹警們提供免費愛心餐表示了感謝,為老人送來了棉被、枕頭、床單等生活用品,還詳細了解了老人的生活狀況和身體狀況,同時解答了一些她比較關心的法律問題。
  •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陽穀縣的官場病態
    話說陽穀縣都頭武松帶了證人何九叔、鄆哥及兄長武大骨殖、西門慶送與何九叔的賄賂白銀十兩,陽穀縣衙告狀申冤。知縣雖是個「自到任已來,卻得二年半多了,賺得好些金銀」的貪官,但也不得不公事公辦,「先問了何九叔並鄆哥口詞。」之後,「當日與縣吏商議。
  • 尋找兒子-1991年失蹤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壽張鎮某醫院
    姓名:張濤性別:男性出生日期:1990年12月24日籍貫:河南省失蹤日期:1991年02月24日失蹤地點: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壽張鎮某醫院1991年2月24日早上吃完早飯,趙濤父母以及奶奶帶著他從河南省濮陽縣臺前縣老家來到了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壽張鎮某醫院,給張濤看病。到了醫院,大夫給張濤打了一針,後來大夫又說張濤不會好了,隨後張濤父母以及奶奶離開了醫院。到了下午,父母覺得張濤這樣狀態不至於要不行了,又回到了醫院找大夫,大夫說孩子不知道哪裡去了。
  • 南昌新建區首座鄉村藝術館,滿滿的兒時記憶!
    歷史建築是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手扶拖拉機,二八式自行車,黑白電視機,舊糧票……這些許多人留在記憶裡的鄉愁,如今在南昌市新建區溪霞鎮土庫村的鄉村藝術館裡館內收集了村民多年來曾經用過的,曾經見證過的,曾經感受過的事和物,分為老味道、老風俗、老習慣、老記憶、老物件、老工具等幾大板塊,每個物件都能使人喚起記憶,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走進鄉村記憶館,仿佛穿越時空,勾起濃濃的思鄉情懷,讓人忍不住駐足、品味、感懷。 「這些老物件不能丟啊,留個念想。
  • 陽穀縣大布鄉: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脫貧攻堅
    陽穀縣大布鄉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的作用,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脫貧攻堅。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戶戶通」工程,共鋪磚塊約7000平方米,從根本上改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 時光留影,2020年重慶花博會之美麗鄉村,帶你重拾失去的記憶
    在眾多主題之中,一個名為美麗鄉村的展館,備受大家的青睞。美麗鄉村展出的是一大批舊時農家的老物件,但不同於單純的物件展,它卻是按照老『古董』原來的擺放方式安放的物件位置。美麗鄉村,與其說展出的是一些『古董』老東西,還不如說展出的是一段過往的時光,一段逝去的記憶。很顯然,美麗鄉村的主題是成功的。到場的遊客,大都被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古董』們勾起了逝去多年的記憶。
  • 濟南市章丘區黃河有個「黃河鄉村記憶館」
    濟南市章丘區的黃河街道,作為沿黃流域9個省區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行政單位,為了給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的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讓灘區群眾更好的留住鄉愁,在深入推進灘區遷建項目的同時,除了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套了圖書閱覽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市民大講堂等,還建設了一處「黃河鄉村記憶館」。
  • 陽穀縣谷山南路交管服務站揭牌
    11月29日上午,陽穀縣谷山南路交通管理服務站正式揭牌。揭牌儀式的舉行,標誌著 「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陽穀交警大隊政委喬飛、人保有限公司陽穀支公司經理薛利明等參加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