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縣,自公元90年置縣以來,歷1900餘年,有著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更素以「鬼城」、「鬼國」、「地府」流傳於世,並漂洋過海,影響著不少的國家和地區,可謂舉世聞名。
長期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大肆渲染和獨具魅力的民間傳說,把豐都歷史演變成了一部「鬼國京都」史,使豐都成為世人矚目之地。以前,很多人都很忌諱說「到豐都去」「到名山去」,特別是老年人,因為那意味著詛咒一個人去死。久而久之,外界對「鬼城」誠惶誠恐,甚至對豐都人也帶著莫名驚詫的目光。特別是近些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一些無良媒體人為了博眼球,用一些無腦的標題文章把豐都亂寫一氣,更是讓外界對豐都的認知撲朔迷離,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那為何把豐都說成「鬼城」?把鬼城所在的名山定位「鬼都」呢?這一極其複雜的歷史現象長期以來令人深感困惑而又不肯罷休。因為真實的歷史與荒誕的傳說在這裡實在難以找到涇渭分明的界線。
其實,豐都鬼城的由來,與西南少數民族有著密切的關係。上古社會所說的鬼,有推測是指西南、西北地區氐羌系統的少數民族。《山海經》說有一「鬼國」,其人「一目當面中生」。這裡的「一目當面中生」指雙目之外,額頭尚縱立一目,即有第三隻眼。據考究,這第三隻眼並非真眼,應為刻畫點染而成。從國內現在很多的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古人對眼睛的崇拜不亞於現在對神佛的崇拜,在此暫不贅言。有的古蜀族後裔至今仍有以艾香在額頭炙疤裝飾的習俗。
而豐都在古時屬於巴人的重點生活區域,巴人屬氐羌系統的少數民族,豐都又曾是巴國的別都。故此,這就是豐都成為「鬼城」,「鬼都」的淵源之一。
另,豐都「鬼城」的由來又與漢魏時期兩位道家尊長:陰長生、王方平在平都山得到成仙,飄然升天的傳說息息相關。陰、王二人成仙飛天之後,又有麻姑,呂純陽等人先後來平都山尋訪。後人們便在平都山上修建廟觀虔誠祀奉他們。晉人葛洪把這些事跡寫成《神仙傳》,使陰長生、王方平成仙的傳說不脛而走,廣為流傳,並由此派生出更多的民間傳說故事。後來信佛之人誤將陰、王二人連續為「陰王」,後來逐漸改稱「閻王」,這不排除古人為教化世人故意而為之。而「陰王」又被附會為陰間之王。既然豐都是陰間之王的所在之地,那自然就應該是「鬼城」、「鬼都」了,這也是淵源之一。
由
再,豐都「鬼城」的由來又與道教,佛教和儒家的關係也甚為密切。東漢後期,我國的早期道教已經出現,其中的一個支派「五鬥米道」在漢中,巴蜀流傳。不少古文獻把「五鬥米道」稱為「鬼道」,稱其首領為「鬼吏」,道徒為「鬼卒」。不過這裡的鬼完全指人。後來五鬥米道發展成為天師道正一派,成為了道教正宗派別。公元198年,三代天師張魯設平都(豐都以前叫平都)天師治(」治「即道教的傳教點),並把這裡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豐都就成了東漢時期道教的一個重要的傳習中心。這說明早在東漢道教創立之始,豐都即與」鬼道「結下不解之緣。從那時起,神奇怪誕的傳聞就不斷出現。
道教的」五鬥米道「繼承了秦漢方士的神仙思想和煉丹方術,從西南氐羌系統的少數民族哪裡吸收了一些咒鬼降魔的巫術;並把先秦道家著作《老子》奉為經典,後來還吸收了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一些佛教的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說。從鬼道到天師道的演變,可以說是神仙人鬼,巫術儒佛不斷混同的一個大雜燴,是各種宗教信仰的一個大融合。豐都之所以稱「鬼城」即與上述源流中關於各種「鬼」的因素密切相關。
要澄清的是,不管是迷信也好,以訛傳訛也罷。豐都「鬼城」的文化核心從來都不是為了嚇人,更不是為了宣揚迷信。反而豐都「鬼城」的核心文化是對中國幾千年來最核心的「孝」文化的一種推廣。通過一些光怪陸離的神鬼故事,把懲惡揚善、善惡有報等思想宣洩出來,表達人們共同的理想願望和要求,在古代,可以稱之為「教化」。鬼城的很多傳說,看似玄妙,還不如說是在借鬼事說人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