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網訊(記者 駱萬華 通訊員 吳原啟) 紅薯小鎮是高廟村的暱稱,坐落在西平縣焦莊鄉北邊岡上。
8月8日,剛立罷秋,會同文友如約而至,仰慕了岡地的遺風,領略了高廟的風採。
來前,對高廟略知一二。
「東關塔掛雜草、義興岡不會澇」是高廟村民口頭禪,「管鮑分金」是載入史冊的美談。有《義岡牧笛》為證:
分金管鮑知何處?此地高岡偏得名。
短笛無腔吹信口,牧童牛背任縱橫。
高廟人眼色頭高的民間傳說,知個毛皮。
福建商人陳振龍,在呂宋(今菲律賓)學會紅薯種植技術,冒險返回祖國栽培成功的故事,在高廟也有傳頌。
由此聯想到蘇軾《和陶酬劉柴桑》的五絕:「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高廟的紅薯香甜可口,高廟的粉條筋道誘人,感同身受。
走進,對高廟耳目一新。
目睹的是紅薯產品,耳聞的是紅薯產業,分享的是紅薯品質,仰慕的是紅薯品牌。
隨著沃野農業合作社的閃亮登場,吸引著城鎮居民的眼球。隨著「西地紅」薯業的品牌叫響,供給著各地消費的需求。
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的運作,已收到了「建基地,昂起龍頭;加農戶,舞活龍身;拓市場,擺動龍尾」的實效。入社的群眾喜上眉梢,入社的客戶不請自到。
此後,對高廟心生敬佩。
原先,高廟種紅薯填飽了肚子;當下,高廟種紅薯賺滿錢袋子。
昔日,高廟是全縣唯一的省級貧困村。如今,不僅摘掉了落後的帽子,而且成了「一村一品」的亮點,拉長紅薯產業鏈條成了高廟的重頭戲。
圍繞紅薯做文章,紅遍柏城、紅遍天中的目標已經實現,圍繞需求做市場,紅遍中原、紅遍神州的夢想就在眼前。
這裡面,有黨委政府的引導得當,有黃淮學院的幫扶跟進,有黨員幹部的示範帶頭,有社員群眾的參與信任,有回報家鄉的赤子眷顧,有各界人士的一往情深。
義岡亭的雖不見蹤影,但她的遺產猶在,省級文明村的榮譽就是最好見證。
分金廟的雖不見身影,但她的遺風尚存,國家級示範社的名片在天中走紅。
「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的老農諺成為過往,「紅薯秧,紅薯果,紅薯成了香餑餑」的新農諺成了時尚。由此感悟到黃化鯉在《詠地瓜》中「世間多少奇珍果,無補饔飧也自慚」的衷腸。
高廟生態旅遊村正向你招手,歡迎您來欣賞。中國紅薯節已向你發出邀請,歡迎您來分享。
作者簡介:吳原啟,男,1963年3月出生於貧苦船民家庭。中共黨員,供職於西平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中級記者職稱,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升旗打酒火)代表性傳承人,出版新聞作品《初耕集》和家庭教育作品《陪孩子衝刺高考》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