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
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
而麥克墨菲他將是一位英雄,這還有啥意義呢?在《飛越瘋人院》中一個地方很特別的是,當你悠悠地看完整部影片後,大家就會明白那個看似很優秀的護士長,他只不過是一位很冷酷的「權力者」,那個看起來有些混蛋的麥克墨菲,反而是一個很有人性的人。
倘若您在最初就能夠曉得社會背景又怎麼會有結尾的恍然大悟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又怎麼可以讓觀眾感受到那個表面看起來有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或是人物,但又是非常危險的呢?
倘若在故事的開頭就講出一些有關什麼聯合機制,這些非常現實的一些東西,那麼影片就會減少了比較多的藝術性,少了很多活力和夢幻般的色彩。
再者,影片裡拿出二個小細節對此作給出了諷刺,在前者中它會不停地給後者輸入一些東西,僻如音樂之類,而讓後者沒有辦法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與交談。
當有人站出來抗議的時候,前者馬上就會出來解釋,這些音樂它是給所有人聽的,如果聲音小會有老人聽不見,講的看起來挺有道理的。又比如藥,麥克墨菲他會覺得這是安眠的。
是的,他就是鎮定藥,他可以抑制行動與精神,這就是在精神之上對人們進行懲罰,與接下來的藥療(電擊)什麼的有著一樣的屬性,還會對你說這是對你好的藥。如果不去控制,它會傷害到自己的,更會傷及到別人。
整部影片拿出這兩個隱喻,對國家制度和團體協定做出了非常明顯深刻的辛辣嘲諷,那些所謂的一些民主不過是專制的面具而已。
影片裡的瑞秋他其實是偽善,開頭到結速撐著拯救病人的旗號,然後去傷害別人肉體和心靈。而墨菲後來被摘掉「腦前額葉」和影片裡末尾瑞秋對病人虛假善良,有著非常鮮明對比諷刺。
在她駁倒大家釋放了麥克默菲的提議,完全不去思考留下他的意義。只不過是強行將他想進行改造。瑞秋她一點都不愚蠢,最可惡的莫過於,那些愚蠢的傢伙能夠左右人們的命運和去留。
如果麥克將她掐死,也許就結局就不是悲劇。瑞終最終還是沒被掐死,這樣的劇情影射了那時社會背景是那樣的無力。
影片裡酋長和麥克他們間的情節發展的也很有趣。先前去砸掉瘋人院想逃出的點子是由麥克來提出的,然而結果是強壯可又很怯懦的酋長去最後完成的。
他倆的處境與態度的變化細味起來值得回味。故事到了結局的時候,瘋人院依然沒變。而統治也沒變,逃避的人依然在繼續,導致麥克悲劇的比爾也包括在內。
最開始麥克他怎麼勸說酋長,最後還是逃走了,藍白相間的衣服越來越遠,直至消融在暮色的森林裡,而就在走之前他幹掉了被真正整瘋的麥克,鬥士得到了最後的尊重。酋長其實隨時可以離開這裡。為什麼不走?為什麼?因為之前他沒有認識到他可以去外邊接受更自由的生活吧可能。
自由它當然也是代價的,在追逐自由時付出的代價仍不停止的人他們都值得被尊敬。麥克他還是為了自由做出了很大犧牲。可精神將會影響身邊人,如同塔勒布曾經說的那樣,敢在真實世界掙扎的人,並勇敢的能承擔責任的人們都將值得被尊敬。
其實這種精神正是美國的主流價值文化一部分。如果一個人這種價值觀都不復存在的時候,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了。
末尾,在這個壓抑人性的地方。這裡的人只在做一件事情,每星期都在提問同個問題來反省自已。麥克說出想看棒球賽時,護士講出用民主方式來表決。一大半的人高舉雙手時,她用結束投票來否定。
看似為精神病院中所有病人考慮的合理要求。不知道他們所說的自由幸福是在她們營造的氛圍下才擁有的。只有對錯,而沒有要還是不要,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這部影片它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影片。當時美國迅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熱潮,此片當時拿了奧斯卡5項大獎。雖是上個世紀的影片,然而在今天看,仍然是讓人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