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的《鋼鐵俠1》到2019年的《復聯4》,11年時間,22部電影,構成了這個雄偉壯闊的漫威電影宇宙。歷時11年,經過21部電影的鋪墊,漫威電影宇宙終於在《復聯4》迎來故事最後的高潮。
作為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宇宙(MCU)「無限傳奇」階段的收官之作,《復仇者聯盟4》做到情懷滿分。老角色逐一再現,令影迷和影片中的英雄一樣,穿梭於此前21部作品構成的時光隧道之中。羅素兄弟不但讓該登場的英雄悉數雲集,還讓交叉骨、古一法師、簡·福斯特、霍華德·斯塔克、弗麗嘉、卡特局長等前作的重要角色重現。儘管呼聲甚高、犧牲於《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中的快銀無緣亮相,《銀河護衛隊2》《雷神3:諸神黃昏》那位權力通天的「宗師」同樣缺席,但《復仇者聯盟4》的舊角色回歸依然值得粉絲回味。
零點場的感覺,確實奇妙啊。跟一群素不相識的人悲喜相通,確實是件奇妙又難忘的事情。全廳600人,一起拍手叫好,一起捧腹大笑,一起失聲痛哭,一起告別,各自不再的11年。
「如果你不喜歡這部電影,說明他不是為你準備的,故事的終章是為讀過故事的人準備的。」
說說劇情,真的漫威總是很能給你帶來驚喜,託尼的回家之路並不漫長,反派剛出來就被砍頭了,經隊莫明其妙就進了復聯(這是我覺得全片處理得最無語的一段,你至少來個自我介紹吧,說說跟尼克的關係吧,你沒發現寡姐一臉懵逼嗎)。電影在前30分鐘,一次又一次挑戰觀眾的猜想,而且他都贏了,經隊的短髮很驚豔,故跟前面的裝個逼就進了復聯的噁心劇情打個平手可好。
美國隊長每次用言語鼓勵互助成員時,明明知道傷害根本無法挽回,自己也難辭其咎,這何嘗不像一把刀在他的心裡攪得血肉模糊?鋼鐵俠每次在偷偷給莫比烏斯環建模時,嘴上說著不成功也沒關係,他明明已經有安穩的生活,可是誰會比他更渴望成功?雷神每次在虛擬世界裡攻城略地,用雷神的名號恐嚇對方,成了遊戲裡大獲全勝的王者,這更提醒了他在現實世界裡沒能將滅霸砍頭的失誤和懦弱。
而在故事的最後,美隊選擇用「5秒」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了感受了「凡人」的人生,彌補了一生最大的遺憾,哪怕代價是英雄身份賦予自己的所有力量和不朽。這一個選擇使他從神壇上降落,英雄亦凡人,再次點題。
在看到《無限戰爭》的時候,我終於對漫威的系列英雄們有了一種悲憫的情緒。所謂英雄,不就是明知道大概率會失敗但還是要去拼嗎?去英勇就義,像美隊說的那樣,It's the only way. 而且Thanos那種Tyrannic poet的調調實在太迷人了,完全感受到他的那種魅力,主動臣服,甘願獻身。他的夢想就是如此之convincing。
擁有、失去、疲倦、期望,這是《復聯4》這一盛大史詩的終結帶給我的感覺,之前當看了一些大部頭小說結局的時候,也會有同樣五味雜陳的情緒湧上心頭,而漫威系列的體量,本身就是一部長篇巨著。所以完結的時候,會有思考,會有留戀,也會有不舍。
《復仇者聯盟4》沒有迎合路人,它更像是送給粉絲的一份終極驚喜。
它的每一幀畫面,每句臺詞都在告訴你:十年圓滿,此生無憾!
如果你沒有追過,你會錯過很多。
它透過超級英雄的頹然、戰鬥與復原,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自身文本運行機制的直接宣告,讓我在「出竅」之後打開了這一場尋覓自己所喜愛的流行文化機杼的末路之旅。我觀看的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幾年來透過超級英雄所反芻的自我心理成長——它在這些幻象面前是如此的稚嫩,我甚至都無法判定它到底有沒有基本的成熟度。
看過一位研究學者寫說,美國的經典文學創作是永恆的青少年期,不管是哈克貝利費恩或是白鯨、在路上,永遠是男孩們,長不大的男孩們,他們結伴、對抗、受傷、成長,用躁動和熱血去撞擊世界或改變世界,故事裡沒有女人,即使有也是背景板式的插花,美國文豪很少能描繪細膩的愛情,因為大男孩是不懂愛情的,一旦他們耽於愛情,等著他們的就是結婚,責任,成年人的世界,在美國,沒有人想要「當一個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