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上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資料圖)
前不久的國慶長假,劉公島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大批遊客。在劉公島的西端,一棟棟百年老建築在修繕保護的基礎上,已打造成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走進這裡,感受甲午國殤錐心之痛的人們,會對「國家安全」這四個字有更深刻的認識。
作為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威海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見證了中華民族由衰轉盛的光輝歷程。愛國主義、國家安全意識早已深深融入威海人民的血脈和靈魂。
「敲響國家安全的歷史警鐘、銘記國家安全的歷史教訓」,威海有這樣的歷史資源,也有這樣的責任擔當。「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託,貫徹落實好省委部署,依託威海的豐富歷史資源,系統思考、整體謀劃、全域布局,全力打造國家級安全教育載體——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教育警示國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共同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威海市委書記張海波說。
國殤之地,鳴響國家安全警鐘
不久前,劉公島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愛國教育家張伯苓之孫、72歲的張元龍。發生在這裡的一段往事始終縈繞他的心頭:1898年5月23日和24日,根據中、英、日三國協商,在黃島炮臺舉行英國租佔威海衛升旗儀式。23日,日本太陽旗降下,中國黃龍旗升起。第二天,黃龍旗又換成了英國米字旗。
短短兩天上演的「國幟三易」悲劇,深深觸動了當時還是北洋海軍軍官的張伯苓。他憤然立誓「中國不亡有我在」,從此走上教育救國之路。「每每提及這段歷史,祖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要警醒!』」張元龍說。
如今,在「國幟三易」悲劇發生地劉公島,威海正在打造一處「升國旗主題公園」,講解這段屈辱歷史,引導人們增強國家意識、愛國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
威海是為國家安全而誕生的城市。1398年,為抗擊倭寇,明朝廷在此設衛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稱威海衛。威海既有國家安全屈辱史,又有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泰民安的抗爭史,還有以郭永懷為代表的獻身國家安全事業的奮鬥史。立足特有歷史資源,面向黨員幹部、國安幹部、一般群眾、部隊官兵以及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不同群體,威海瞄準全國一流教育基地和示範教育基地的目標進行規劃和建設,爭取打造首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主題的國家級教育培訓基地。
從去年開始,威海請來國內權威專家,多次召開研討會,就基地建設的思路框架等達成了共識;同年12月,成立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基地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推進基地建設。整個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圍繞「國家安全 頭等大事」這個主題展開,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塊、覆蓋全域」的思路,設立「國家安全 警鐘長鳴」「國家安全 來之不易」和「國家安全 關係你我」三個專題板塊,覆蓋威海全域。
劉公島是整個教育培訓基地的龍頭板塊所在,重點打造「兩展館一公園」。在劉公島歷史選擇展館西側,修繕後的北洋海軍機器局、工程局、魚雷修理廠舊址被改造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展示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視野、思想淵源、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踐行要求、重大意義;「隱蔽戰線 特殊力量展館」展示隱蔽戰線和保密戰線在國家安全中的特殊貢獻。目前,兩大展館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加緊推進。
「激活」歷史,凸顯威海特色元素
9月17日,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一塊重18.7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鐵甲創痕斑斑,觸目驚心,令人聯想到甲午海戰的慘烈、喪權辱國的教訓。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劉公島甲午戰爭陳列館,梁啓超的這句喟嘆赫然醒目,給來這裡的每個人留下深刻印象。
「甲午之戰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對國家安全這根神經的觸動是最直接的。因此,我們利用甲午國殤、七子分離歷史遺蹟以及劉公島上現有的展館,以『國家安全 警鐘長鳴』為主題,長鳴國家安全的歷史警鐘,追悟國家安全的歷史教訓。」威海民族復興研究會會長曲賡說。
甲午國殤留給人們關於國家安全的歷史教訓是凝重的。自甲午戰爭以來,威海大地上又發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湧現出無數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安全、守衛百姓平安而捨生忘死的仁人志士。
日本侵略者尚未入侵膠東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天福山起義,革命先驅們從文登天福山出發,迎敵而上,拼死也要把日寇擋在家門之外。他們胸中燃燒著抵禦外辱、保家衛國的火焰,這支起義部隊最終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個集團軍。抗戰時期,「馬石山十勇士」不惜犧牲生命,「四進三出」營救被圍困群眾——在生命的天平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遠遠高過了自己。馬石山下,膠東育兒所300多名乳娘寧肯捨棄自己的骨肉,也要保全八路軍後代,在日軍掃蕩和多次「遷徙」中1223名乳兒無一傷亡。在她們樸素的認識中,雖然不能上戰場,守護好革命後代的安全,一樣是為打鬼子作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放棄美國優渥生活回到祖國懷抱的榮成籍科學家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的瞬間,和他的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軀保護了機密材料。這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心中,有一個堅定信念支撐著他:中國人只有掌握了核武器,才能不用再看西方列強的眼色,國家長治久安也就有了保障。
「威海幾乎包含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所有元素,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國家安全。」曲賡介紹。定位於「國家安全 來之不易」,威海正在把這些資源統籌利用,全面展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鬥與犧牲。
威海堅持修舊與利廢相結合,對珍貴歷史資源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力求使教育培訓達到觸景生情、身臨其境的效果。膠東公學是魯東大學前身,1938年8月仿照陝北公學創辦,曾培養了6200多名革命幹部人才。歷史上,膠東公學學生在乳山宮家村一帶是分散居住的,但舊址復原需集中連片。在膠東公學歷史陳列館,乳山市白沙灘鎮鎮長劉傑說,為儘可能保持原貌,分散的老宅拆之前,工作人員將每一塊磚石一一編號,選好復建位置後,再按編號原樣砌起來。
按照「國家安全為了人民,國家安全依靠人民」的指導思想,威海強化「國家安全關係你我、人人有責」的意識。一些軍民融合企業打造了專題展廳,參與到國家安全教育中來。
在4A級旅遊景區環翠樓公園,一些以國家安全為主題的展板、雕塑吸引人們駐足觀看。經過改造提升,這裡已成為「威海市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除了市級主題公園,威海各區市、國家級開發區、南海新區均建設了「國家安全主題公園」,構建起「1+8全覆蓋」的格局。這些公園找準與國家安全工作的契合點,依託現有教育培訓場所、休閒園林和公共服務保障設施,以廣泛普及宣傳總體國家安全觀為重點,成為國家安全教育的「新課堂」。
全景視角,講深講透總體安全
打造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威海在場館建設布局上沒有局限於劉公島一地,在內容安排和設置上也不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內涵,而是將全域黨性教育、紅色膠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資源有機融合、一體打造。
威海是紅色膠東的源頭,四屆膠東特委均誕生於此。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數十萬優秀兒女參軍參戰,一大批人因傷致殘、為國捐軀。
威海強化「大安全」理念,去年11月27日全面啟動革命歷史印跡搶救保護利用工作,重點搶救和保護膠東早期黨組織建立及活動紀念地、武裝鬥爭和戰鬥遺址紀念地、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故居等,共確定了474處紅色印跡,目前已打造完成118處,明年「七一」前全部完成修復。威海加快打造紅色膠東展館和幹部學院,統籌整合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13處教學點,豐富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增強宣傳教育效果。啟動全長176公裡的西部環山路建設工程,輻射崑嵛山紅軍紀念館、膠東育兒所、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所等多處國家安全教育教學點,預計今年底全線打通。
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威海挖掘利用全域優勢資源,不斷拓展國家安全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位於榮成石島的國家電投新能源科技館,已成為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這是國內規模最大、新能源科普種類最全的科普展館,以「立足全球·安全為基」「創新為核·創造美好」為主題,聚焦「國和一號」核電技術路線、全球核電發展、中國核能實力、清潔能源開發等方面進行知識普及,向人們揭開了「核」的神秘面紗。今年7月7日,作為聚焦「核安全」教學點的科技館正式投入運營,免費向公眾開放。
國家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面對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化國家安全教育,讓每一位公民繃緊國家安全之弦,勢在必行又刻不容緩。隨著全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的打造,在警鐘長鳴中體悟國家安全,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來威海的「必修課」。(趙洪傑 趙豐 彭輝 任現輝)(完)
來源: 大眾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