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有一座歷史悠久,面積最大的休閒娛樂場所,它就是久負盛名的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始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幾乎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同時代的建築。當時的人民公僕嶽維藩(當時的太原市長)為了給全市廣大群眾人民建設一座休閒娛樂場所,選擇太原市「滿州墳」的西側、大南關的東側一片沼澤地,動員全體人民開展義務勞動,硬是靠人工一鍬一鍬挖出了一個人造湖泊——迎澤湖。挖出來的土填平了原來的沼澤地,一個規模宏大,景觀錯落有致的公園格局初步形成。公園初建以後還規劃了不少建築,但是共和國成立之初,資金短缺,當時的山西省政府秘書長鄭林提出了一個建議,後經省人民政府辦公會議通過,經當時的山西省委書記陶魯茄批准,決定將位於山西省太谷縣資福寺的主要建築物於公元1961年整體搬遷到迎澤公園,初名藏經閣,為清代康熙年間的建築物,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直進三間,高度為18米。
藏經閣為中國古代傳統三層四簷歇山頂式建築,黃綠琉璃瓦脊飾,周圍剪邊,閣體周圍有18根紅色廊柱圓頂。飛簷鬥拱,凌空飛翔,鬥拱緊抱渾然一體。雕梁畫棟,雀容彩繪,鷗吻相望,脊獸有序,瓦當密布。藏經閣周邊松樹、柏樹林立,盡顯滄桑!
經過仔細駐足觀望,了解才知道這座藏經閣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並且是從太谷縣搬遷而來,單是搬遷事宜就用了整整兩年時間。
當時的省政府有關領導認為中國古代「閣」是存放經書的地方,在迎澤公園這種大庭廣眾之下的休閒娛樂場所將它改成「藏經樓」會更加適合這樣一種寓教於樂之場所,便請山西大學歷史系姚奠中老先生潤筆提寫「藏經樓」的牌匾,懸掛於安頓好的藏經樓上。
走進迎澤公園中心區域,就可以近距離觀察到魏峨壯觀、古樸典雅、結構精巧、秀逸自然,清俊華麗、裝飾一新的古藏經樓。藏經樓經過重修和彩繪面貌是煥然一新,色彩豔麗而不失古樸。正南面匾額上書寫著「三陽開泰」對聯為:「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二層三層匾額為:「凡吾祥地,」「藏經樓」。北面最大的匾額為:「有容德大」。對聯為:「玉清當欗碧,山曉入樓青」。最上邊的匾額就是「古藏經樓」!
迎澤公園公元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重點保護單位。
藏經樓南面有兩隻大石獅子,其背後也有兩隻,高大威猛,有破損部分但是不多,在藏經樓北廣場幾十米處有一對黑色石獅子,與一般的蹲坐的獅子像不同,這一對黑獅子四腿著地,身體幾乎與地面平行,這樣充分展示出獅子的蓄勢待發的姿勢,更顯其威武之志,這對黑獅破損比較嚴重,某些部位修復痕跡比較明顯。
現在的藏經樓,原來在太谷縣,不由得增加了我們好奇,太谷縣是晉商雲集的地方,曾經號稱「東方華爾街」,現在到太谷縣城的老街走一走,屬於原太谷縣的大東街,仍能看到古老縣城繁華的風貌,處處是明清古建築群,商號,票號半個世紀以來這裡發生的商業奇蹟是家喻戶曉,數以萬計的白銀由這裡流向全國各地,流向世界各國,歷史如此厚重的太谷縣城東,「東寺園」內就坐落著一座藏經樓,它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重建於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於康熙十五年又大修一次,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再次大修。現在的藏經樓僅僅只是太谷縣資福寺的一部分,你就可以想像一下當年資福寺的宏大規模,歷史上太谷縣佛寺遺址很多,但是唯獨資福寺有專門存放經書的藏經樓閣。
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其《中國建築史》第七章:元、明、清中介紹有「資福寺藏經樓」,具體位置在山西省太谷縣城東大街,創建於金皇統年間,真知殿前的藏經樓,劃為立構,其樓左右加以鼓樓、鐘樓形成了三樓並列之勢,樓本分兩層,每層各重簷,便形成兩層四簷,外觀極為俊秀,其平座鋪墊之上,施樓作簷,這樣的設計和施工工藝極為罕見,這就是「藏經樓」建築藝術的價值所在!
抗日戰爭期間,資福寺正殿毀於戰火,其他建築物也呈現出倒塌之勢,當時的藏經樓也是岌岌可危,四周牆壁用幾十根五六米長的椽木支撐著,一直沒有維修,且非常破敗。當時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經過實地考察認為藏經樓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必須進行搶救性保護,故決定在太原市迎澤公園選址搬遷,作為太原市一處歷史文物景點,太谷縣的老百姓聽說以後非常高興,積極配合將此樓順利搬遷到迎澤公園安頓下來。
藏經樓的文物歷史價值就在於樓內保存著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大藏經、華嚴經這些佛教的經典之作在中國大地極為珍貴,是廣大佛學愛好者研究,探索佛教的上乘之作,後來有關部門為了歷史文物的安全,將這些經書全部轉移到了「崇善寺」統一保管,隨之山西省佛教協會依法入住「崇善寺」。廣大佛學愛好者可以在這裡學習,交流以至升華。
所以筆者認為山西省政府對於藏經樓的搬遷、保護,維修,尤其是對於佛教經典著作的保護是明智之舉,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有一個問題筆者經過初步調查研究在這裡特別強調一下,關於藏經樓的藏到底是念cong呢?還是念zang呢?這裡告訴大家標準的答案念zang,再不要以訛傳訛。通俗意義上講或者說老百姓不知就裡念cong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研究歷史的,或者說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就另當別論了,從歷史淵源角度來講,最早重建資福寺內的初名就是(zang)藏經樓,它是元代建築,也是佛教大興於中原地區之時,所以當時修建這座閣樓的目的是存放藏經書籍的地方故名藏(zang)經樓!
作者:王恭建
202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