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來,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供電可靠性邁進全國前十,這背後是日益智能的東莞電網在做著強大的支撐。東莞電網就像一個無聲又可靠的夥伴,讓大家安心、穩定地用電。
出發搶修前有機器人幫忙整備行裝,檢查漏電時用紫外光槍輕鬆瞄準確認,還有「超靜音」配電房和覆蓋全網的電力網絡安全系統……它們的自主技術和專利都掌握在東莞供電局手裡。
截至2020年11月,東莞供電局共有12項科技成果在本年度實現成果轉化,在廣東電網地市局排名領先。東莞供電局參與的南方電網公司項目還獲得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以科技為支撐,東莞供電局的「智慧電網」藍圖已見端倪。
科技成果轉化量在廣東電網地市局排名領先
東莞供電局生技部科技進步助理專責程天宇表示,該局今年1-11月已完成研發類科技項目驗收1項,12月預計完成3項,其他在研項目17項。截至2020年11月共有12項科技成果在本年度實現成果轉化,在廣東電網地市局排名領先。
東莞供電局成果「配網工程智能化開關小室」納入南方電網公司標準設計與典型造價V3.0(智能配電),基於電流相角差法的避雷器帶電測試儀、基於寬帶脈衝電流法的高壓電力電纜局部放電帶電檢測裝置、高效拆裝接地線輔助工具的研製、多角度轉向的高壓接地線4項成果納入南方電網公司工器具配置標準,是廣東電網地市局中數量至多的。
為進一步提升成果的自主度和成熟度,以推動下一步的轉化推廣,該局組織具有市場價值及商業化潛力和已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科技成果申報孵化項目,目前已有9個成果參加廣東電網孵化評審。
智能工具房和靜音配電房讓電力服務更輕鬆
這是科幻電影常有的場景:戰士們剛輸入遠程指令,後方武備庫的機器人已將槍械彈藥打包完畢,轉送裝置飛速穿過無數幽深曲折的管道,裝備被精準投放至戰士面前,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
上述高科技體驗,東莞供電局變電一所的搶修人員已體驗到了——通過一個名為「智慧工具房」的系統,它由軟體(APP)和硬體設施(智能庫房)組成。同樣是遠程下達指令、機器人分揀和傳送裝置投遞,只不過運送的不是武器而是電力搶修工具。
郭志軍是「智慧工具房」的負責人,作為變電管理一所繼保分部高級經理,他深諳過去工具房管理模式的不便。工器具領用搬運及備件尋找耗時較長、歸還時擺放混亂及工具遺失、超期校驗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拖慢了搶修人員的速度。
直至變電管理一所建成了「智慧工具房」,上述難題才迎刃而解。在這裡,每一件工具都裝上了晶片,WMS倉庫管理系統對它們「何時出庫、何人取走、何時需檢」一清二楚;永不疲倦的機器人全天候駐守倉庫,一收到指令即用「三頭六臂」飛速打包工具;傳送裝置負責精準投放。搶修人員在手機上「下單」,走到倉庫樓下時裝備已出艙,拎起就走一點時間不耽誤。
郭志軍說,「智慧工具房」是迎合電力智能「物聯網」和5G時代的舉措,自啟用後,平均每次為緊急搶修工作節約1個小時的工器具、備品備件準備時間,極大提升搶修復電效率。
在東莞供電局,此類高科技設施項目並不少見,9月30日啟用的東莞首座「超靜音」智能配電房也是一例。對於建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的配電房,其機器運作聲響是周邊居民所關注。這個建在東莞市茶山鎮寒溪水村的智能配電房卻有著低於45分貝的靜音效果——跟冰箱運行時的聲響差不多。
據東莞城區供電局工程建設部綜合業主項目六部項目經理袁旺彬表示,靜音智能配電房使用了隔音材質和專業消聲設計。此外,它還實現了設備狀態及參數的自動化監測,側面裝有快速連接裝置的接口,一旦遇到突發停電,工作人員只需要將應急發電車接入到此接口處,幾分鐘內即可實現快速轉供電。袁旺彬說,將來,已投用的普通型配電房也能進行靜音改造,以進一步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噪聲幹擾。
實現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監測全覆蓋
東莞供電局助理技術專家鍾志明介紹,11月11日獲得2020年度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製與規模應用」項目由南方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牽頭,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修試中心、南瑞信通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
據悉,「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製與規模應用」重大科技專項於2017年9月啟動,該項目共有4個子課題,東莞供電局承擔了其中1個子課題為「地市級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主站及變電站建設」示範應用,並且參與了整個項目的研發及驗證過程。在此次網公司重點科技項目中,東莞供電局在網省公司的指導與統一部署下,參與研發了一套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地市級主站和變電站採集裝置,完成了東莞局8座變電站的功能驗證與示範應用後,在全網範圍內大規模推廣應用,目前態勢感知系統基本覆蓋全網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
「截至今年11月底,東莞局完成本市所有共計201座變電站的態勢感知系統接入工作。我們的系統通過實時監視、綜合審計和預測分析三個維度實現電力監控系統的態勢感知,設計了一套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的技術體系,形成行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的解決方案,並將經驗傳播給其他兄弟單位,助力全網態勢感知系統的建設。」該項目的參與人之一,東莞供電局助理技術專家鍾志明介紹。在「網絡安全攻防演習」期間,東莞局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依託系統開展網絡安全7×24小時運行值班,實現了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風險的可發現、可控制、可溯源,完成了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三個零」的目標,助力南方電網圓滿完成高水平的網絡攻擊考驗。
創新智能檢測設備提高檢測效率
扣下扳機打開紫外光接收器,設備漏電之處無所遁形,這是東莞供電局研發的手持式紫外檢測儀。該成果已進入2019年廣東電網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應用目錄,目前已在東莞、珠海、中山等7個地市級供電局取得應用。
該局輸電所綜合管理助理專責鄺凡表示,放電現象是電網設備隱患的早期表象,如放任不管可能引起嚴重的設備故障。常規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可見光、紅外成像和紫外成像等。「可見光能進行外觀檢查,但無法發現內部缺陷;紅外成像可以檢測發熱,也意味著放電已經到了惡化階段;紫外成像能檢測到設備出現電暈放電後的潛在隱患,但設備造價昂貴……」放電檢測的各種技術皆有不如人意之處。於是東莞供電局輸電所研製了應用紫外法的輸電設備放電檢測裝置。
鄺凡拿著這個像體溫檢測儀的設備介紹:「新裝置重0.4千克,單手就能操作。它能有效檢測輸電設備表面電暈放電和局部放電特徵,將設備運行狀態的評估、診斷與預警提早至電暈放電階段。且裝置由於體積小,方便攜帶,靈敏度高,免登高,大大降低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和人身風險。應用後能夠減少設備停電檢修時間,減少運維工作量。」
除了這個電網「測溫器」,東莞供電局試驗研究所還研製了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小巧又易於操作的避雷器帶電測試儀。東莞供電局試驗研究所高壓試驗分部高級經理魏東亮介紹,此前每個避雷器檢測需要十幾分鐘,應用新設備後1分鐘就能完成,為每次全市範圍的避雷器帶電檢測縮短了一半以上時間。現場測試數據還可上傳雲平臺,實現後臺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判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謝英君、蔣幸端
通訊員:楊金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