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聲編輯部 三聲
籌備了半年的《通靈妃》,要在大量出產的UGC內容的短視頻領域贏得口碑,所倚仗的恰恰是區別於「原生短視頻」內容的專業製作,在意圖形成自上而下的顛覆的同時,需要自己首先對「短視頻內容」有一個揚棄的認知過程。
作者 | 周亞波
2020伊始,一部名叫《通靈妃》的劇集殺入人們的視野。上線數日,這部由騰訊微視出品,出生就帶著「不太一樣」色彩的劇集,「空降」 B站的熱門榜、電視劇榜、搞笑榜第一,一周全網播放量破億,兩周達到了2億。
「不太一樣」在於,從外在看,這幾乎是從任何一處都和傳統劇集「反著來」的熱播劇。首先,《通靈妃》是一部和用戶傳統看劇構圖習慣相悖的「豎屏劇」;其次,改編自同名動漫的它,在原本就不算長的單集時長基礎上進行了極為激進的縮減,單集片長被縮減到了1分鐘左右;最後,在這樣一個「倍速時代」,粉絲對其調侃,反而集中在節奏太快、不過癮,甚至「希望開放0.5倍速」。
但在硬幣的另一端,《通靈妃》又必須帶著傳統劇集的思路入場。這個籌備了半年的項目,要在大量出產的UGC內容的短視頻領域贏得口碑,所倚仗的恰恰是區別於「原生短視頻」內容的專業製作,在意圖形成自上而下的顛覆的同時,需要自己首先對「短視頻內容」有一個揚棄的認知過程。
騰訊短視頻社區產品部副總經理李啦在接受《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專訪時表示,《通靈妃》的成功背後,是一系列先期準備工作的回報。從IP的選擇,到內容的策劃和製作,再到對分發平臺的適應,我們既要遵從基礎的創作邏輯,也需要通過新的內容模式、產品能力和平臺效果數據開拓新的內容產品,打開創作想像力。「雖然對合作雙方都是全新的探索,但這不是突如其來的,先期的經驗能夠在全新的探索中發揮作用。」《通靈妃》主創團隊大腦天宮創始人萇江告訴三聲。
01 | 短視頻PGC
2019年是短視頻行業極速增長的一年,對騰訊旗下的微視而言,如何在競爭中揚長避短、打出差異化,一直是擺在檯面上的課題。
一方面,更多差異化內容的試水,成為了騰訊微視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在PGC事業群中,騰訊的泛娛樂生態也形成了微視的天然資源池,文學、動漫、遊戲、音樂、影視資源都能對微視的內容進行賦能。
如何選擇賦能方式成為了前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微視逐漸從「長視頻改短」的一些案例中吸收優缺點,利用閱文、騰訊動漫的IP,製作原生的小視頻劇成為了天然的選擇。經過數月的討論,原著動漫就有著輕鬆、梗點密集等特點的《通靈妃》,成為了李啦和萇江團隊在改編對象上的共同選擇。
內容是輕鬆的,方法卻是嚴謹的。由於行業的空白,很多路徑都需要《通靈妃》團隊去「盲跑」。
例如,首先要確立豎屏美學的存在。在拍攝過程中,要預先完成心態上的更迭。實際上,「豎屏劇」的命題完成的就是專業,這種專業遠超設備層面:在豎屏的輸出格式下,複雜的置景、構圖、分鏡等意味著拍攝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選擇,一部分沿襲傳統視頻,一部分要進行全新的定義,決策過程大大增加了拍攝的難度。劇集最終選擇了在橫店拍攝,打戲、群戲、夜戲應有盡有。
拍攝過程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豎屏、短劇的特點,但對內容的追求又貫穿了始終。「一方面,我們對自己親身參與到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到最後,反過來又要忘掉它是豎屏的還是橫屏的。」萇江告訴三聲。
在劇情上,《通靈妃》儘可能地做到了尊重原動漫,一些重要的梗、「名場面」全部得到了保留,在原動漫自帶粉絲基礎的前提下,兩者的受眾群體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對將單集20分鐘的動漫改編成1分鐘的《通靈妃》而言,完成這一成績極為不易。
1分鐘的長度也是整個製作鏈條的重要考量部分,《通靈妃》的分發平臺包括了騰訊微視這樣的劇集「主戰場」,也包括了騰訊視頻、B站、快手等平臺。
為服務於機器算法,在信息流當中獲得位置,視頻必須要有良好的完播率等考量數據,理想狀態下這個長度應該是在30秒左右,但出於對內容的信心,團隊最終將單集的長度擴展到了1分鐘左右。最終,這一平衡下的決策取得了相當理想的結果。
02 | 可能性
作為全網首部豎屏漫改番,《通靈妃》的出現也不僅僅停留在微視的創新嘗試,也呈現劇集和短視頻相融合的更多可能性。與《通靈妃》一同出現的,是騰訊微視的「火星小劇」平臺,李啦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有「在騰訊微視上追劇」習慣。
李啦表示,《通靈妃》是「火星小劇」的第一個產品,也是騰訊微視在劇集框架搭建完成後的開端。「有了這個框架之後,我才會開始選作品,我要拍什麼?」李啦和萇江透露,雙方的下一步合作將是一個互動劇,因為這是騰訊微視的產品特有功能。
「『火星小劇』的內容可以是互動的,可以是IP改編的,也可以是IP改編互動的。可以是明星自己來做的一些番外劇,或者是說也可以是一部長劇的番外等等,很多形式都可以有。但如果說有一個標準,我們一定是精品。」李啦告訴三聲。
在當前階段,作為探索初期的嘗試,《通靈妃》的重點並不在商業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團隊沒有揣摩較為長遠的商業想法。在打破「短視頻對劇集領域的作用主要是精彩cut和營銷」等刻板印象後,「豎屏小劇」也有去除觀劇方式革新後在變現端的桎梏的需要。
例如,1分鐘的長度顯然並不適合貼片廣告,這將直接影響到B端收入,也影響到一部分C端變現的路徑。但李啦表示,現代劇的軟性植入,乃至單拿出一集來做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創意廣告,都是可行但又不僅限於此的路徑。「在前期創作過程中就可以把廣告融進去,用戶不產生反感,這種模式就不反感,不一定要去做前後貼片和中插。」
李啦透露,《通靈妃》實際上起到了打開一扇門的作用,其在宏觀上的路徑仍然是「先把美學立住,再去考慮商業化。」這也是一個非常順的邏輯。
《通靈妃》良好的表現也吸引了相當多的導演、編劇、製作團隊,包括經紀人的聯繫。一方面,《通靈妃》的作品足夠好;另一方面,它也不會像一些大的影視劇項目一樣需要極為高額的投入。一些「覺得自己可以cover」的團隊,會有心研究《通靈妃》的拍攝和製作方法。
「產生了這樣一種引導力,這一點還挺讓我興奮的。我們對行業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李啦告訴三聲。這種快一步進行的探索,已然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原標題:《《通靈妃》破陣,騰訊微視搶灘「豎屏小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