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哈爾濱的戰友拉進「警衛四連」微信群。起初群裡寥寥數人,經過他們不斷努力,與全國各地戰友積極配合,找到四十多年前在連隊服役的大部分老戰友。此刻,大家已經無法滿足於網上交流。一天,在「四連」的微信群上,看到一條消息:「歡迎各地老戰友,在2018年『八一建軍節』,來哈爾濱聚會。」全連指戰員離散數十年,在各自生活和事業中中斷了聯繫,但,大家看到這條信息,任憑在哪一個省市,路有多麼遙遠,幾乎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上海的戰友從浦東機場出發,來到避暑勝地哈爾濱。當地氣溫遇見來客,似乎也變得「熱情似火」。我們在機場出口的人流中,看到昔日戰友舉著連隊名稱牌子來迎接,心似歸隊。
那些天,有上百名老戰友和家屬自遠方來,十幾位東道主忙得不亦樂乎。他們馬不停蹄地輪換堅守在機場、高鐵站,隨時待命迎接八方來客。他們的骨子裡仍是一名軍人,晚上沒有睡好,白天沒有吃好,在我們隨車駛離機場之際,耿戰友又忙著跑回候機樓,迎候下一批官兵。我回望這位尚未吃飽、年逾花甲的背影,不禁行了一個注目禮。
我們曾經是朝夕相處的戰友,退役告別時是小夥,久別重逢時竟成老翁,唯有自報姓名,才能讓雙方喚起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的模樣聯繫起來,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大家一致感嘆:「歲月悠悠,笑容依舊,但願再聚別等得太久太久。」
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親同一家,受到哈爾濱戰友的熱情款待。看來,光憑大伙兒交付一筆象徵性會費是不夠的,難道是他們在為這次聚會默默解囊?
在東道主的餞別晚宴上,弟兄們把酒言歡。酒酣之時,我與當地戰友談起可能有人在默默資助聚會之事。不出所料,對方沒有作答。我心裡期待著對方能酒後吐真言,於是,對酒當歌繼續喝,接著問,依然無果。
告別了哈爾濱的全連戰友,返回祖國各地。我抵達上海,再一次向那裡的戰友發問。對方這才勉強鬆口:「為了招待好遠道而來的嘉賓,咱願意出資,結果有張、耿、宋等幾位戰友,為了不增加大家的經濟負擔,把較大的一部分經費承擔了下來!」
語氣是平平淡淡的,但其中飽含的真情卻是濃得化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