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0年左右,高棉王國真臘出現在遙遠的中南半島,由一位名叫賈瓦曼一世的國王領導,他在位40年南徵北戰,成為柬埔寨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後來被尊稱為獅王,到公元802年,賈瓦曼二世登基時,他的軍隊由數百頭戰象組成,領土幾乎囊括了整個中南半島使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被稱為吳哥王朝,隨著帝國擴張帶來的強大實力,沾沾自喜的國王賈瓦曼二世宣布自己為神王,並開始將吳哥作為帝國的首都,歷時300多年建成,成為當時亞洲最宏偉的首都之一,吳哥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兩次災難,第一次是公元1177年,佔婆族入侵柬埔寨,遭到洗劫,第二次是公元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並佔領吳哥,迫使王朝遷都金邊,此後,廢棄的吳哥逐漸被淹沒在熱帶叢林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被法國探險家發現,自此,吳哥窟的回歸廣為人知,在整個柬埔寨被視為國寶,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尼的千佛寺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北郊約6公裡處的叢林中,長1.5公裡,寬1.3公裡,因其佔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小,故又稱小吳哥,它是柬埔寨的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也是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的傑出建築傑作--整個工程耗費了1500萬人,歷時89年才完成,以其氣勢恢宏的神龕和精美的浮雕而聞名。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因賈瓦拉賈二世自稱是毗溼奴的轉世,故命名為Vrah Vishnulok,意為 "毗溼奴的廟宇",不過,據專家介紹,很多資料顯示,吳哥窟很可能是賈瓦拉賈二世的王陵,元代周大觀出使金臘歸來後,寫了一本《金臘風土記》,書中稱吳哥窟為 "魯班之墓",並寫道國王死後葬於塔中,而高棉人也習慣稱吳哥窟為 "葬寺",可見吳哥窟是國王的陵墓並非空穴來風。
如果從空中俯瞰,吳哥窟周圍是一條南北長1300米、東西長1500米、寬約200米的護城河,護城河周圍是一大片熱帶雨林,要想到達四面環水的吳哥窟,必須通過一座250米長的石橋,名為 "天橋",橋的兩側是蛇神那伽和獅神司馬的雕像。
由於護城河的存在,吳哥窟在廢棄的幾個世紀裡,作為一道天然的屏障被保留下來,與叢林相抗衡,如今,在殘破的天橋旁建起了一座浮橋,以保護它免受遊客的侵擾。
根據吳哥王朝對婆羅門的信仰,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吉祥方向,祭祀的寺廟應朝向東方,而吳哥古蹟中除吳哥窟朝向西方外,其他600多座寺廟均朝向東方,因為西方是死亡的象徵,這似乎支持了吳哥窟是皇陵的說法。
雕塑中的神像斷臂缺肢,袒胸露乳,昂首挺胸,雙目炯炯有神,端莊的方臉,圓潤的身軀,略顯誇張的大腳,顯示出其崇高的地位,儘管殘缺不全,但仍掩蓋不了他在幾百年前被供奉時的傲慢。
從建築風格和浮雕的微妙變化可以看出,吳哥窟經歷了從印度教的溼婆神和毗溼奴神到大乘佛教,再到暹羅入侵後的熱拉瓦達印度教的過渡,今天,吳哥窟是印度乘佛教僧侶的禮拜聖地。
通往中心寺廟的中央小道長347米,寬9.4米,用方形石板鋪成,兩邊是石欄杆,有7個平臺,由七頭蛇神娜迦守護。
在最外側的西塔門迴廊與內殿迴廊之間的院子裡,有兩座藏經樓,也叫圖書館,對稱分布在中央仙道的左右兩側,與浮躁的遊人不同,僧侶們總能給人帶來安寧和祥和,他們從容地走過歲月,似乎在尋找和感悟!
夕陽西下,吳哥窟依然遊人如織,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呼籲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巨資對吳哥窟進行維護,以保護世界共同的文化遺產,吳哥窟至今仍在維護中,這座曾經被埋沒在叢林和藤蔓中的文明殿堂,其苦難和滄桑,或輝煌或榮耀,或悲哀或悲劇,註定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