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聖
前幾天,有人在微信上發消息,問我在嗎,我點開對方的主頁,發現不記得對方是誰,又往上翻了翻聊天記錄,才想起來,原來是半年前家裡給介紹的對象。
我想了想,當初之所以沒刪除好友,是因為對方口口聲聲說感覺不錯,想要繼續談一談,而介紹人也說對方很滿意。
但奇怪的是,據說很樂意的對方聯絡起來極其的不積極,不主動。
對方沒什麼讓我能立刻拒絕的硬傷,老媽也一直打電話問聊得怎麼樣,我不喜歡拖拖拉拉,耽誤彼此的時間,於是隔了兩天,我主動打電話問他,
你覺得我們合適嗎,合適的話就繼續聊聊,不合適就直接跟家裡人說不聊了。
對反依然是之前的說辭,覺得挺好。
我無言以對,之後沒主動跟他發消息,對方也沒主動聊,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誰知過了半年,對方又是發消息,又是打電話的,我懶得搭理,便沒回。(當然,這是一個不好的行為,不禮貌)
結果過了兩天,老媽打電話,說之前的介紹人找家裡去了,問我為什麼不理人家,是不是眼光高。
我:……
不回消息確實是我的理虧。
其實,到了相親這一步的,基本都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最忌諱的就是模稜兩可,不往前走,也不乾脆一拍兩散,大家時間都很寶貴,何必彼此耽誤。
在我看來,相親有幾個坑最好能避免就儘量避免。
一、經人介紹之後,儘快聯繫。
有人給姑姑家弟弟介紹了個姑娘,過了一周,姑姑問弟弟,聊得怎麼樣了?
結果,弟弟來了一句,還沒聯繫上。
原來,弟弟因為覺得相親累心,一直拖著沒加人姑娘微信,也沒打過電話。這種行為通常會讓對方覺得被怠慢。
果不其然,沒兩天,媒人就來問,說怎麼都不聊,是不是看不上啊。
姑姑又是連連否認又是道歉的,說弟弟最近工作有點忙,轉頭氣急敗壞地去催促弟弟。
而弟弟白挨了一頓訓,還落了個眼光高的名頭,最後還免不了跟人聊,但這個時候,對方心裡可就已經有了疙瘩,肯不肯好好跟你聊還兩說。
所以,媒人給了微信或電話,儘量儘快抽時間與人聯繫,一方面是表示對對方的重視,一方面也是節省時間。
二、不要純網聊
除非是很好的朋友,否則網聊真的是件很浪費時間精力的事。
首先,陌生人發消息之前都會先好好遣詞造句,細細思量,這就很費心費力了。
而思量好了還未必能準確傳達自己的意思。
同樣一句話,換個語氣或語境,可能意思就完全變了,開玩笑有可能變成嘲諷,關心有可能變成八卦。
其次,對於不太感興趣的人或事,有時候真的會有種惰性,如果手頭恰好有其他事,就會想著待會再回吧,然後過半個小時之後,回一句:
不好意思,剛在吃飯/洗澡/打電話,沒看到消息。
而對方如果不想讓自己表現的上趕著,或者抱著你不及時回,我也不及時回的心理,可能也是隔個十幾二十分鐘,回一句:
哦,沒關係,現在在幹嗎?/晚上吃的什麼?
一來二去,幾個小時都聊不到正題。
我曾經就有一個朋友,相親一個月了,兩個人的聊天內容還是衣食住行:
睡了嗎/吃了嗎/下班了嗎/今天吃的什麼呀?
想想就累得慌。所以說最好儘快見個面,不然也可以視頻或語音。
純粹的以貌取人固然不對,但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通常來自於外表,首先外表看順眼了,才有心思發掘內心。
而見面聊天也好,視頻/語音聊天也好,5分鐘估計就能聊完發消息一小時的內容。
三、果斷不拖拉。
相親這件事,不是為別人做的,是為自己找以後的伴侶,所以一定要遵循內心。
行,就積極互相了解,不行,就儘快決斷,不要拖拖拉拉。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男士,可能心裡並不怎麼樂意,但可能是受家人影響,又不直接拒絕,這一點也很讓人嫌棄。
還是那句話,大家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是奔著結婚去的,合則聚不合則散,沒什麼好拖拉的。
寫在最後
都說結婚沒有最好的年齡,只有最合適的年齡,但在筆者看來,在合適的時間做該做的事,往往能付出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好的結果。
三十左右,其實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
首先,心理年齡足夠成熟,對自己想要什麼有清晰的認知,不像青少年那麼衝動。
其次,風華正茂,選擇權也更多一些。
最後,祝大家想結婚的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伴侶,幸福美滿!
你在相親中踩過什麼坑,或者遇到過什麼好玩的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