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疫情持續惡化。
截止洞見君發文的這一刻,全球已超過231萬人確診。就連美國也超73萬人確診,約3.9萬人死亡了。
國內也是幾乎每天都有新增的無症狀感染者和境外輸入病例。
這段時間,尤其讓人擔心的,非廣州莫屬。
01
在疫情初期,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進出小區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的時候,被問得最多的就是——
是否有武漢/溫州往返/接觸史?
是否有接觸高危人員?
……
然而,最近,卻有個段子在流傳:
全國都知道廣州嚴重,
只有廣州人不知道。
這是為什麼呀?
就在4月14日,海南省把廣州和深圳的3個區,以及廣東揭陽市,都劃入了疫情中高風險地區。
必須持有7天內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才能進入海南省。
這防疫措施比「隔離14天」,有過之而無不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看看下面這些似曾相識的圖片。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掛出巨大的紅底白字條幅。
上面把廣州與武漢、綏芬河,劃到了同一個「特殊檢疫通道」。
在四川成都的一些小區門口,張貼的告示已經把廣州和武漢、境外羅列到「疫情重災區」了。
在銀川市的人員重點管控中,武漢排名第一,廣州緊隨排名第二,接著就是深圳。
而在一些企業公司,都要求員工填寫承諾書,證明自己沒去過這些「疫情重災區」。
再比如,「是否與廣州的人員有過接觸」已經成為調查表的一項。
甚至於,從4月18日起,包括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辛亥革命紀念館在內的多家廣州博物館宣布,暫停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看到這些,我還以為是自己孤陋寡聞了。
於是,我特地問了個廣州的朋友,他的回答簡直就是所有廣州人的想法:
「什麼?廣州被列為疫區了?」
你看看。
全國都知道廣州疫情有點嚴重,只有廣州的人不知道,甚至以為疫情要結束了。
可見,廣州目前的疫情,真的不容盲目樂觀啊。
02
最近這2個月,一些涉及疫情的新聞事件頻頻在廣州發生。
3月底,國內大多數地區已經基本清「0」。
可到了4月4日,廣州卻一天暴漲5例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近200人。
為什麼廣州會一天暴漲5例呢?
因為廣州有相當多的外籍人口,尤其是非洲籍的。
到了4月7日,廣州馬上隔離了6300多名外籍入境人員。
到了4月13日,廣州一家餐飲小店又被查出感染了多人。
因一名病毒攜帶者堂食,這家美食店老闆、老闆家人、老闆朋友,以及店內員工,全部感染。
▲出事的餐飲小店
於是,廣州緊急隔離了幾千位非洲籍人士。
結果111名人員查出核酸檢測呈陽性。
之後的日子,廣州幾乎是每天都有人確診。
這種情況不免令人擔心……
03
廣州是一座擁有開放精神、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
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匯聚於此,工作和安家生活。
這座包容度極高的一線大城市,卻給疫情埋下了暗雷。
除了外籍人士的輸入風險,廣州還面臨來自各個地市的復工復產的風險。
看看下面的這張圖,不管是全國各城市的熱門遷入地,還是廣東全省的熱門遷入地,全部指向廣州!
這種情況看起來是不太樂觀,但很多人似乎並不以為然。
廣州人喜歡嘆早茶,尤其喜歡呼朋引伴一起去。
早在2月中旬,廣州的百年品牌老店陶*居恢復堂食的第一天,門口就排起了長龍。
連當時禁止堂食的規定都置於腦後。
倘若這之間有一個感染者,甚至無症狀感染者,豈不重蹈覆轍?
73歲的李蘭娟院士曾一再呼籲:
「一定要重視無症狀感染者!」
84歲的鐘南山院士也多次警告:
「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很強,即使在實施隔離政策的地方,RO值也可能達到3甚至3.5。」
通俗點講,就是1個人能傳染給至少3個人,這數字很高了。
如果你不戴口罩,在公共場合亂竄,病毒不找你,找誰?
最近,很多人顯然是憋壞了,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也要去撒歡。
4月13日,惠州市博羅縣一家酒吧,人頭攢動,大家聚在一起「狂嗨」,且幾乎都沒戴口罩。
當然,這家作死的KTV,得償所願被查封了。
清明假期,2萬遊客扎堆上黃山,整個黃山差點被擠爆了,最後逼得景區緊急閉園。
關鍵是,不少遊客不戴口罩,就算戴了口罩卻露出鼻子。
4月5日,西湖景區的收費公園湧進6.22萬人。
西湖白堤、斷橋、錦帶橋上,到處都擠滿了遊客。
很顯然,很多人在疫情稍微好轉後,就開始忘乎所以。
甚至忘記了2個月前,醫務人員是如何與病毒生死肉搏。
還有那些為抗疫而失去寶貴生命的人:
山東援鄂護士張靜靜;
武昌醫院的院長劉智明;
武漢協和江北醫院的夏思思......
以及4642名被永遠困在那個冬天的同胞。
確實,疫情有所好轉,但絕對還沒到全面放鬆的時候。
別忘了,新冠病毒專治各類心存僥倖,「試試」就逝世。
這不是危言聳聽,連張文宏也發出警告:
我們要習慣新冠肺炎的常態化。
這段時間,疫情反彈的消息頻頻出現:廣州、上海、黑龍江、內蒙古......
要知道,我們的麻痺大意,有可能會讓曾經的慘烈犧牲,付諸東流。
所以,洞見君呼籲一下:
少逛街,別扎堆; 能自己待著就自己待著吧; 否則,你就是在給防疫工作添亂……
04
廣州與佛山分別是廣東省的第一大、第三大城市。
兩市文化同根同源,自古一家。
目前,廣佛接壤邊界長約200公裡,市路網銜接較完善。
兩市土地總面積11181平方公裡,佔珠三角九市的34.5%,城市人口1989.5萬人,佔珠三角九市的38.1%。
在歷史上,廣佛兩地如今的轄區基本上都屬於南海、番禺兩縣管轄,相同的歷史、文化,成為廣佛同城的重要基礎。
廣佛自古唇齒相依,同風同俗,在國內乃至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座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相距如此之近,而從歷史淵源上廣佛本來就是同一城市,千百年來,行政區域上雖然分分合合,但是兩地居民自然交流是廣佛融合最大動力。
這才有了「廣佛同城」這一概念的誕生。
廣佛同城這個概念最早應該是出現在2008年,這一年國務院出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把廣佛同城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不過對於普通市民朋友來說,真正讓大家感受到廣佛同城的,應該是2010年,這年廣佛地鐵一期(魁奇路-西塱)開通運營,廣佛街坊的來往,開始變得便捷。
廣佛地鐵每天有30多萬的客流量,使得廣州和佛山兩個城市「合為一體」。
所以,這廣州人和佛山人更像是一家人了。
但是,廣州最近的感受就是,如果不是出門要帶口罩,就真的可能忘記了原來還有疫情這回事。
廣州的風險根本就沒有達到疫區的標準,新增的也幾乎有軌跡可循。
雖然廣州現在不是疫區,但風險真的高了。而這個增高的另外一面是,大家的防疫幾乎是懈怠的態度。
這種對比,讓其他省市的人怎麼看待廣州?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歧視廣州人將會成為現實。
更重要的是,再這樣下去,全國真的要把廣州當成疫區了。
作為佛山人,作為廣佛一家人,我真的擔心廣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