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專門講「老動漫」的《動漫時光機》。也許很少會有這樣一部動畫片,只要提到它的名字,老人、大人、小孩兒全部都聽說過。《貓和老鼠》就是這樣一部動畫,這部誕生於1940年的動畫,在這個世界流行了80年,卻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這80年間,它曾七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毫無疑問,它是世界動畫史上的一部經典。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部看起來很「低幼化」的動畫會被人們譽為經典呢?貓和老鼠是一部少兒向作品,這沒錯,因為在《貓和老鼠》誕生的那個年代,動畫這種藝術品本身就是取悅孩子們的,尤其是歐美地區,那個年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青年向或是成年向動畫。作為一部做給小孩子們看的影片,《貓和老鼠》做到了它最應該做到的一點——生動形象。這四個字聽起來容易,可是即使在動畫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也不見得每一部動畫都能實現。為使一部動畫生動形象,動畫製作者們要做的事情很多,配音、配樂、表情刻畫、動作設計、分鏡頭表現、色彩表現……
咱們這次就主要從「表情刻畫」這個角度來聊聊,《貓和老鼠》是怎樣做到「生動形象」的。動畫中的「表情」到底有多重要?「表情」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從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用哭泣來表達對於外部世界的恐懼。按照達爾文的《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中的觀點,人類的表情同樣是進化而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時光裡演化出了這樣的功能,它能幫助我們與其他人溝通,與世界溝通。
動畫是取自於人類生活,反映人類生活的藝術。假如一部動畫中缺乏對於「表情」的刻畫,它對於一部動畫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因為在交流之前,人們通常都是先通過表情去了解情感,這是連「語言」都無法辦到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所有人都失去了表情,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的枯燥乏味。
動畫中表情刻畫呆板的效果是怎麼樣呢?讓我們來看一個反面例子,下面這個畫面來自2010年耗資2000多萬打造的某「3D國產動畫巨製」。這一幕是角色「伢子的媽媽」 笑著調侃孩子的場景,但是人物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表情,像是一個木訥的機器人。
對於語言表達能力較低的孩童們來說,表情刻畫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或許孩子們還無法完全理解臺詞中所表達的意思,但是他們卻完全可以通過表情去理解角色的感情。通過更好的表情刻畫,能夠降低「共情」的門檻,它能使孩子們更簡單地愛上一部動畫。《貓和老鼠》中的表情刻畫除去電影以外,《貓和老鼠》前後一共製作了8個版本。每一版的《貓和老鼠》都會相當注重「表情刻畫」這一環節,就算是後期飽受詬病的華納flash動畫版本同樣如此。
讓我們來看看《貓和老鼠》中的一些表情刻畫場景。
2014年華納版《貓和老鼠》,失去了手繪的質感,但仍注重表情刻畫
可以看到,《貓和老鼠》中的表情都顯得非常誇張化、形象化,貓害怕時會炸毛、耳朵會豎起。傑瑞疼痛時眼睛緊閉,舌頭長長地彈到嘴巴外邊。
除了這種很明顯直接的表情之外,《貓和老鼠》在處理一些細膩的表情的時候,也非常精妙。比如1948年《休戰傷害》中的一幕,這一集講的是湯姆、傑瑞、和斯派克,也就是貓、老鼠和狗三個平時互相傷害的小夥伴兒來了個「兄弟結義」,彼此之間不再開戰,相親相愛。不過他們雖然籤下協議,但實則又「各懷鬼胎」,這只是一個虛偽的聯盟。在這一集中,三人互相扶持上座吃飯的一幕,動畫製作組就非常巧妙地刻畫了這種「虛偽的假笑」。
「誇張化」的表情甚至代替了語言為了使動畫更加生動形象,早年間米高梅公司的動畫組成員們是這樣做的,他們找來一塊鏡子,一邊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一邊描畫動畫角色的表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儘量將自己的表情誇張化,以便更好地識別。到了動畫中,這個表情將會進一步誇張化,使得其呈現出一種戲劇效果。
實際上,照著鏡子畫表情,是上個世紀歐美動畫製作公司比較普遍的一種製作技藝。世界上最偉大的動畫公司之一「迪士尼」,他們在畫《米老鼠》、《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等等的動畫時也是採用「鏡子臨摹法」。
為什麼歐美人熱衷於將動畫表情誇張化呢?這大概是受歐美傳統舞臺戲劇、雜耍、滑稽劇等藝術形式的影響。在這些廣受歐美人民歡迎的藝術中,「表情」都是十足重要的一環,因為「舞臺之上」,你只有儘可能地將表情做誇張,臺下的人們才會看懂角色的喜怒哀樂。動畫同樣如此,只有儘量將表情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孩子們才能理解動畫角色的感情。
大家應該都注意到,《貓和老鼠》中兩位主人公基本沒有臺詞。小時候可能沒懂這樣設計有何深意,而後來才漸漸意識到,這是因為他們的表情已經豐富到足夠代替語言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喜愛《貓和老鼠》的原因吧。
因為語言也許會成為人類溝通的障礙,但是表情卻不會。好了,關於《貓和老鼠》就和大家聊到這裡了,感謝大家對ACG次元飯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