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兵韜志略|法日將舉行首次奪島訓練,欲建「戰略同盟」?)
熱點新聞: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法國計劃將於明年5月首次參加在日本舉行離島水陸兩棲登陸聯合訓練,屆時法日美三國艦艇和陸上部隊將一起在日本西南方向的無人島展開登陸訓練。
點評:隨著近期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不斷變化,歐洲國家對該地區的關注度也在日益上升。作為老牌歐洲強國的法國,雖然實力早就不如二戰之前,但仍然表現出在亞太地區展示軍力的意願。近年來,法國多次派出包括「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拉菲特」級護衛艦在內的戰鬥艦赴亞太亮相,展示其海軍的海外部署及作戰實力,積極展開與亞太國家的防務合作,不斷加大對亞太事務的介入力度。此次法國參加日美聯合訓練是歷史首次,表明其進一步強化與亞太域內國家的戰略關係和實際存在的強烈意願,同時也是其不斷擴大在亞太事務的影響力和發言權的重要舉措。
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訪問日本。
法日防務合作關係逐漸升溫
雖然法國與日本的防務合作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進程在不斷加快,規模也在急速擴大。2015年3月,日法兩國政府舉行外長與防長「2+2」磋商,在此期間籤署了《防衛裝備相關協定》。在此之前,日本已經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籤訂相關協定,法國成為第4個與日本籤訂該協定的國家。根據協定,日本同意與法國共同研發採用日本先進技術、用於警戒監視的無人潛水機,並將啟動兩國「防衛裝備品合作」和「出口管理體制」委員會,嚴格管理兩國共同開發的產品,這是日本擴大與美國以外國家安全合作的重要舉措之一,標誌著兩國在安全領域的進一步深化合作。
2017年1月,日法又就啟動兩國軍隊之間的《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談判達成一致,並於2018年7月正式籤署了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相互提供燃料、彈藥等物資,並在運輸和維修等方面擴大合作。此外,兩國還在積極尋求加入「五眼聯盟」,構建在此聯盟框架下的「5+2」情報共享機制,這些都使得日法防衛合作進一步升溫。
在聯合訓練方面,法日兩國從2015年就開始加強雙邊或多邊合作。2017年5月,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在停靠日本海上自衛隊佐世保基地期間,與日美英三國舉行首次聯合演習。2019年5月,法國又派出了「戴高樂號」航母與美日澳國艦艇在印度洋舉行了大型聯合軍事演習,在海面上集結組成大型編隊,展示武力。
根據報導,法國計劃將在明年5月派遣搭載有海軍候補士官生的直升機兩棲艦和護衛艦艦隊來參加聯合訓練,同時駐紮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陸軍部隊也將參加此次訓練,名義上以人道主義援助和災害救援為目的,但實際上將演練包括在無人島上起降航空器的登陸訓練以及水陸兩用戰車和船隻的登陸訓練課目,大多與離島防衛和奪回作戰課目相同,針對性不言而喻。法國海軍參謀長範迪爾在接受採訪時則稱,「(軍演)信息就是發給一些正在崛起的強國的,我們要展示我們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傳遞日法合作的信號」,更是表明了兩國希望打造新的環亞洲弧形包圍圈的意圖,實現以高壓態勢牽制對手的效果。
法國「範德米埃爾」號護衛艦與日本「霧雨」號驅逐艦舉行聯合演習。
法國轉身亞洲力度不斷加大
作為傳統的歐陸大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擁有一支武器裝備先進的軍隊,海外幹涉能力較強,意願也很強烈。但是,隨著近年歐洲總體影響力日益下降,法國的國際話語權逐漸減弱,地區存在感不斷削弱,有淪為地區二流大國的趨勢,尤其是在軍事力量方面,法國海軍對遠洋地區的影響力日益下降。為此,法國開始將目光投向亞太,希望通過對該地區的幹涉,來體現其力量威懾,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實際上,早在2013年8月,時任法國外長的法比尤斯在東協秘書處發表演講時,就聲稱「法國也要轉身亞洲」,將亞太地區納入法國的國際事務關注重點。而在亞太事務中,法國對南海問題明顯給予了較大關注,採取了諸多的行動。2016年6月,法國防長勒德裡昂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對話會上,公開表示要推動歐盟國家海軍參加南海巡航,以確保歐洲在該地區「常規和可見的存在」。2017年1月,法國在日法「2+2」會談上又對中國在南海島礁建設無端指責,並派出軍艦頻頻亮相南海,或加入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或參加該地區的多邊聯合軍事演練,其目的就是要以南海為抓手,加大對亞太事務的介入力度。
與此同時,法國還大力加強與地區組織的關係,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對話、東協地區論壇、太平洋海岸警衛隊論壇等重要亞太地區戰略論壇頻頻發聲,不斷與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建立廣泛合作關係,建立健全防止核擴散、限制中國南海領土、反恐、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機制。在防衛安全方面更是倡導建立「地域戰略溫度計」和亞洲防務部長級會議,並希望與之合作。從本質上來說,法國希望通過奉行多邊主義,希望保持地區實力均衡,從而重新恢復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花月」級護衛艦長年在法屬領地周邊海域巡邏。
「印太戰略同盟」難以形成
令人難解的是,法國雖然地處歐洲,卻一直將自己定義為「印太」國家,對「印太地區」的概念定義是「從東非海岸到美國西海岸」的區域。法國認為,由於其在南太平洋擁有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裡多尼亞、沃利斯及富圖那群島,在印度洋擁有留尼旺島、馬約特島和克爾格倫,如果再加上加勒比地區的海外領地,其專屬經濟區約1100萬平方公裡,其中62%的經濟區位於太平洋,約150萬法國公民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領地上;而且,在軍事力量部署上,法國在該地區擁有駐軍2800人,部署有近10艘作戰艦船,其中,兩艘主力艦「霧月」號護衛艦和「葡月」號護衛艦均部署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塔西提島海軍基地,因此在該地區有著廣泛的利益存在。
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近年來,法國效仿「美日澳印」四國合作機制,不斷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防務合作與互動,試圖打造類似的印太「戰略同盟」。2018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上任後首次出訪印度,兩國籤署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包括向印度出售36架「陣風」戰鬥機,允許「兩國武裝部隊相互提供後勤支持」;2018年5月,馬克龍在出訪澳大利亞期間,首次提出要構建法國、澳大利亞、印度三國「戰略同盟」,並於2019年2月與澳大利亞籤署了購買總價值為500億澳元的12艘新一代常規動力潛艇的「戰略夥伴」合同,這是澳大利亞史上最大筆的軍購計劃,也是法國海軍集團最大筆的海外銷售合同。而隨著近期法日關係也在不斷走近,法日澳印「戰略同盟」似乎開始出現雛形。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法國畢竟地處歐洲,受制於軍費削減及歐洲自身防務的牽制,不可能把主要精力和軍事資源投入「印太」地區。法國加大對「印太」地區的參與力度,部分原因還是試圖通過在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提升自己的國際上的地位,以此來助推擴展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而且,法國與中國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深化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防務合作並不意味著其必須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所強調的「航行自由」「遵照國際法」「和平解決」等意願也並不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與南海周邊國家的防務合作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法國也認識到,對於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來說,與法國進行防務合作的長遠打算還是借力法國在歐盟中的「領頭羊」地位,通過其在防務體系方面靠近歐盟,從而在可預期的未來與歐盟在政治和軍事上實現對接,進而把歐盟引入「印太」,遏制對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上升。而鑑於這些國家近年來與對手在諸多問題上存在矛盾,多以攪局和破壞為手段製造混亂,希望藉此實現一己私利的險惡用心,因此法國在與這些國家合作的同時,也會保持高度警惕,竭力避免在無意當中成為這些國家實現私利的墊腳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構建所謂的「印太戰略同盟」也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設想,缺乏牢固的共同利益基礎。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