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鐵道老兵為農村廁所革命的鼓而呼
今年回農村老家,正趕上家鄉開展廁所革命。家戶廁所改造,政府每戶獎勵500元錢。而且改造有統一的標準和時間要求,村民們對此都非常的高興和擁護。
廁所革命是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大好事。以廁所革命為抓手,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的環境狀況,真正抓住了建設美麗鄉村的「牛鼻子」。
我出生在農村,在農村長大,深感農村廁所革命之必要。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現在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吃穿住的條件改善了,迫切需要祥和、安全、乾淨、舒適的生活環境,廁所改造勢在必行。
回想起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時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真是不堪回首。那個年代,農村還沒有擺脫貧窮落後 的面貌,生活質量差,環境十分惡劣。剛翻身解放的廣大農民群眾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過著半年野菜半年糧的日子,居住的房子是那種不採光、不通風、低矮、潮溼的土坯房,解手方便的廁所更是簡陋的讓人難以置信,在房子的後面或院子的犄角旮旯,用土坯或玉米秸稈圍一個小圈子,圈子中央埋個大缸,這就是所謂解手的廁所,家鄉人叫「茅伺」或「後頭」。一個家庭,一個廁所,男女不分,上面露著天,周圍能看見,不防風,不遮雨。冬天解手要冒著寒冷和冰雪,夏天解手要忍受刺鼻的臭味和成群結隊蚊蠅的滋擾,晚上蹲坑,屁股上肯定被蚊子叮幾個包。
十幾年前,我聽說了一個故事。家鄉有個名人,從小參加革命離開了家鄉,解放後當了高幹,定居在北京。改革開放初期,家鄉搞招商引資活動,特意邀請他來家鄉為活動助興捧場。想不到他拒絕了,理由是害怕家鄉蒼蠅蚊子的滋擾和叮咬。一個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槍林彈雨不怕,卻害怕家鄉的蒼蠅蚊子。有人把這個故事當笑談,而我認為他實話實說,因為我身有體驗,感同身受。
家鄉蠅蚊的厲害我小時候早有領教,那時農村的衛生條件很差,蚊蠅肆虐的季節,蒼蠅蚊子成群結隊,碰鼻子打臉的,擾的人無處躲無處藏,蚊子叮的身上到處是癢疙瘩。自從參軍離開了家鄉,每年探親假,我都選擇在冬天和初春,避開蚊蠅的肆虐。上世紀末,父親病故,恰是「五黃六月」天,蚊蠅最猖狂,我回家處理父親的後事住了十天。家裡就一個廁所,人多緊張,上廁所常遇尷尬不說,最難以忍受的是蚊蠅的侵擾叮咬,從老家回來時,全家人身上都留帶著被蚊子叮咬的痕跡。尤其女兒「犯蚊子」,蚊子一叮,身上就起包,而且不容易好,感染髮炎後形成一個個膿包。回來時,她兩條腿上、胳膊上滿是被蚊子叮咬形成的膿包,治療了很長時間才好。
改革開放後,家鄉發展快,變化大。我多次回故鄉來,眼看著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家鄉村村通公路,街道水泥硬化,家家住上了小樓房。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禁燒秸稈樹葉,垃圾汙水統一處理,通自來水,通煤氣,禁止燒煤等措施的實施,環境大變樣,蚊蠅少多了,農民過上了比城裡人還舒坦的幸福生活。廁所也有了很大改進,家家院子裡建有男女廁所,密封的糞便池。這次廁改,標準更高,幹部分片包幹督促,不留死角,全部改為抽水式馬桶,糞便統一吸納處理。經過這次廁所革命,美麗鄉村的環境會更加美好 ,許多城裡人都喜歡到俺家鄉來。
正在施工的汙水管道
改造的廁所
村裡正在改造的公共場所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