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鐵產量、鋼產量、總產值分別增長23%、30%、75%,一舉扭虧為盈。新天鋼集團是怎麼做到的?
「是混改!」集團領導、一線員工給出一致的答案。2019年1月,民營鋼鐵企業德龍集團出資200億元,重組面臨破產的天津國企「渤鋼系」。至去年3月22日,德龍正式接收天鐵、天鋼等17家鋼鐵企業,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新天鋼集團由此開啟轉變。
「瞧這車間,地面乾淨整潔,玻璃透亮一新。」「出鐵口新立了四個大圍擋,員工自告奮勇畫上『梅蘭竹菊』,多漂亮!」走進天鋼公司2號高爐,作業長董文明自豪展示起車間新貌。
環境之變背後是機制之變。「工人沒換,設備沒變,過去2號高爐日產7000噸鐵水,現在突破9000噸,為啥?」董文明揭開謎底:過去要搞衛生,領導好說歹說才能勸動;現在,衛生「包產到組」、設備「包機到人」,有問題直接找責任人,「總之,混改後企業效益好了,員工收入高了,幹勁越來越足。」
「收入更高、幹勁更足」是新天鋼員工的普遍感受。同時到來的,還有更大的壓力與責任,這也正是經營好轉的關鍵。
找到有28年廠齡的長材廠老廠長王炳霞時,她正在機器轟鳴的棒材車間中控室裡緊張地盯著大屏幕。「結果導向、責任到人,我必須時刻繃緊弦。」王炳霞說:以前,採購部門購置的原料運至工廠後,工廠驗收不夠認真,想著就算產品出問題也有採購部門分擔責任,「現在,廠子有任何紕漏都得追究廠長責任,我就得事無巨細。」王炳霞也看到了指標到崗、獎罰分明的好處:個別「磨洋工」的工人不再懈怠,棒材車間日產量提高了1/3。
天鋼公司煉鋼日產量從最高1.2萬噸增至1.7萬噸,噸鋼成本降低200多元……擱以前,許多一線員工都不信自己能幹出這樣的成績——混改前,儘管「渤鋼系」1800多萬噸產能吸引了不少企業目光,可管理落後、財務負擔重、設備環保欠帳多等弊病卻讓一些人望而卻步。新天鋼成立後,首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不減員、不減薪、不減福利、不調崗、不改班制』,我們在穩定人心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優化管理、降本增效。」新天鋼集團總裁吳玉傑說。
根除「跑冒滴漏」,把該省的錢省下來。自來水貴、中水便宜,現在儘量改用中水,不影響產品質量,還把用水成本降低了一半;拆除丙烷站,改為外部購氣,剔除了安全風險,也節約了用氣成本;打造集團採購中心、規範流程、拓展渠道,大幅降低採購成本。
強化精益管理,把錢花在刀刃上。混改前,王炳霞就曾多次提出調整鋼坯尺寸的方案,卻因協調難度大而被擱置,「新集團提出來,上級很快就同意了。當然,『給錢、給權』的同時也『給責任』——誰提出來,誰就得算清帳、籤『軍令狀』,不能讓錢白花。」新天鋼把成本管控落到實處,讓員工從「幹著算」到「算著幹」。
瞄準重點短板,把欠帳儘快補上。封閉原料場、超低排放改造、高爐除塵改造……去年,新天鋼投資超17億元,實施了40多個大中修及環保類項目,更新了設備技術,提升了環保水平。
混改讓新天鋼在2019年恢復了元氣,也為企業今年應對疫情影響提供了底氣。二季度以來,隨著市場回暖、需求升溫,企業再上新臺階:上半年,總產值達372億元,同比增長18%;混改以來,累計實現稅金超20億元,員工人均收入提高30%左右。
加強智能製造,打造「鋼鐵大腦」;加大環保投入,全力創建環保A級企業;緊盯市場動向,開發個性化產品……吳玉傑表示,新天鋼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持續釋放混改紅利,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劉志強)
【責任編輯:語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來源: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