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是去世多年後依然留存於世間的東西,也是支撐軀體的根本所在。幾乎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有骨頭的存在,雖然男女構造不同,但離世後產生的骨頭數量一樣,這點和食肉目、靈長目等許多哺乳動物有著明顯區別。
研究發現,很多雄性哺乳動物在骨頭數量上都比雌性多一根「丁丁骨」,那為什麼人類在這方面卻有著明顯不同呢?其實「丁丁骨」的存在於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雄雌「相愛」,進而產生後代的。那從這點來看,「丁丁骨」的存在其實是有利無弊的,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呢?
其實在人類還未徹底進化之前,雄性也是存在「丁丁骨」的。科學家調查發現,在450萬年前與人類出現進化差異的倭黑猩猩依然保留著「丁丁骨」,這也就說明,至少在450萬年前人類還是擁有「丁丁骨」的,只不過後面因為環境的變化,產生物種隔離之後人類的「丁丁骨」逐漸消失了。人類進化掉「丁丁骨」,是退步嗎?我們從上面「丁丁骨」的作用來看的話,這種進化好像並不符合進化的本意,畢竟進化都是利於生物繁衍生存的,所以這是否說明在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在進化中「丁丁骨」的消失屬於進化的劣勢呢?
人類失去「丁丁骨」,是正向的進化嗎?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優劣勢是不一樣的,而人類「丁丁骨」的消失其實也是如此。從繁衍後代來看,「丁丁骨」的消失促使了一些男性疾病的產生,但同時也正是因為「丁丁骨」的消失,使得人類外表看起來更加文明,而且沒有了「丁丁骨」的約束,人類似乎更強了。而且根據達爾文進化理論來看,人類出現這種變化也是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適應。那麼人類消失的「丁丁骨」究竟是為了適應怎樣的環境呢?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歸結下來,主要是由於以下四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