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王家娟建議,在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增加相應規定,像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一樣禁止美容整形手術,對於違反規定的家長和醫療美容機構進行嚴懲,讓未成年人遠離這些風險,更好地健康成長。(1月15日《法制日報》)
在一個盛行「以貌取人」的時代裡,容貌作為一種社會資本的分量在逐漸提升,讓「顏值」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的浸潤下,不少人試圖通過整形來立竿見影地提升顏值。當整形逐漸擺脫汙名化,越來越多的人趨之若鶩;即使一些未成年人,也過早地加入了整形大軍之中。
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魯濱遜,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在一個熱衷「看臉」的社會中,「顏值」成為社會評價體系裡排在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之後的「第四指標」,並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一些青少年篤信「顏值王道」,認為顏值高便擁有了一切,顏值低整個人生都變得灰暗起來;這種畸形的價值追求,讓未成年人整形亂象叢生。
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讓消費的符號屬性逐漸凸顯。時尚的髮型、考究的服飾和出眾的顏值,有助於幫助青少年在社會評價中贏得高分。為了提升顏值,一些青少年在媒體披露的毀容案例不在少數、整形黑幕曝光時常見諸報端的背景下,依然不惜在自己的臉蛋和身體上刀斧相加。
消費者有符號消費的需求,市場就會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的商品與服務;巨大的利益蛋糕,驅動著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商業資本瘋狂地進入整形行業掙快錢、撈大錢;整形機構缺乏資質,整形醫師的準入門檻形同虛設,讓一些人渾水摸魚。泛濫的整形消費,帶給未成年人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與傷害,還有精神世界上的迷失與走偏。
面對「顏值」的裹挾,一些人放棄了抵抗,選擇了隨波逐流;只不過,再出色的容顏,終究有老去的一天;而經過時間的洗禮積澱下來的閱歷、見識、修養、情趣,才是最長久的「顏值」。對於未成年人來說,風華正茂就是最好的「顏值」。
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底線實際上是一種類似于禁忌的基礎秩序,是一種維繫社會正常運行的「最低道德保障」。雖然底線有著相對穩定的容量,但在時下的社會生活中,這樣的底線經常被突破,甚至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禁止未成年人整形」理應成為一種底線,成為全社會共同認同與遵循的價值體系與規範體系。
符號消費沒有原罪,卻不能沒有禁忌與邊界;不能忽略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差別,不能讓孩子過早地陷入社會表現與社會競爭的泥沼之中。給未成年人整形戴上「緊箍咒」,不僅是對浮躁、喧囂的社會風氣的一種淨化,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關愛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