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立下不世之功,為何寧願受委屈也不稱帝?

2021-01-08 小楊品史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沒有稱帝,與曾國藩自身的忠君思想、清廷的實力還很強大、湘軍內部矛盾重重有很大的關係。

曾國藩自小接受儒家教育,以忠君愛國立世

曾國藩自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報效祖國。曾國藩走的也是讀書、入仕的道路,而且在仕途前10年,從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晉升到五部侍郎,已經蒙受了天大的皇恩,曾家的利益已經和清廷的利益緊緊綁在一起。曾國藩在思想上已經深深打下了忠君愛國的烙印,清剿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進展得很不順利,後面兩三年才快速崛起,思想上不大可能轉換那麼快。

曾國藩向來教育家人、下屬忠君愛國,十分看重自己的形象,現在突然要造反稱帝,面對天下百姓的滔滔罵聲,心理上也接受不了。

清廷的實力仍然很強大,洋人也支持清廷

一、雖然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前夕,清廷又遭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但手中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1、軍事上,曾國藩只是控制了長江下遊地區,在長江中遊,駐紮著湖廣總督官文率領的一支軍隊,官文素與曾國藩有嫌隙;在北邊的淮河流域,清廷支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在一旁監視;湘軍攻佔天京後,大肆燒殺搶掠,搶得財物的湘軍士兵思鄉心切,戰鬥力已經不怎麼強了,如果造反的話,估計只有挨打的份。

2、經濟上,湘軍的軍費開支主要依賴江西、湖南、四川、廣東等省,曾國藩長期募捐,與這些省份的督撫關係一向不怎麼好,總是能拖就拖,朝廷一聲令下,隨時可以斷湘軍的糧餉。湘軍是靠高薪來招士兵的,缺乏財力的供給,與土匪差不多,難成大事。

二、駐紮上海、長江沿線的洋人支持清廷,反對曾國藩獨立。

1、根據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洋人的表現,洋人並不想推翻清政府,只是想依靠清政府攫取經濟利益。湘軍的很多先進設備來自洋人,如果洋人斷供,戰鬥力馬上就會下降一大截。

2、曾國藩與洋人之間有嫌隙。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洋人一度想參與剿滅,曾國藩為了獨享天京的財富,對洋人參戰很排斥,當時雙方鬧得很兇。關鍵時刻,曾國藩還曾派人監視提防洋人。

清廷勢力很強大,舉足輕重的洋人也反對,湘軍獨木難支,曾國藩自然不會稱帝。

湘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並非鐵板一塊

曾國藩雖然是湘軍的領袖,能夠調和各位大佬之間的矛盾,但曾國藩能夠親自指揮的湘軍數量一直很有限,大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的一些湘軍甚至和曾國藩的嫡系部隊勢成水火。

1、多隆阿、鮑超部是曾國藩率領的三支核心戰鬥部隊中的兩支,可惜他們更願意聽從胡林翼的調度。胡林翼去世後,在圍攻天京的關鍵時刻,多隆阿直接將部隊拉到陝西去剿匪,脫離了曾國藩的控制。鮑超與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不和,甚至互相往朝廷遞奏摺。

2、李鴻章的淮軍在關鍵時候不可靠。淮軍的建立是曾國藩一手促成的,期間還幫了很多忙,可是在圍攻天京的時候,湘軍糧食短缺,一度士兵連稀粥都喝不上,部隊時刻面臨著譁變的風險。曾國藩派人向李鴻章求援,希望能調撥糧食接濟,李鴻章倒是給了,可惜都是黴變的大米,根本不能吃,曾氏兄弟也只能幹瞪眼。

3、左宗棠率領的楚軍更是指望不上,兩人根本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其他將領比如楊嶽斌、彭玉麟、劉長佑等在清廷的刻意提拔下,官帽子直升,已與曾國藩不相上下,自然不願意再聽從曾國藩的指揮。

4、如此看來,曾國藩能夠依靠的也就是曾國荃率領的五六萬親兵了。可惜這些士兵在攻破天京後,到處搶劫,個個兜裡都裝得滿滿的,一心想著回家置地過太平日子,沒心思打仗。

湘軍的這種局面,一方面與曾國荃的飛揚跋扈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清廷在中間挑撥離間,不願意看到曾國藩一人獨大。

總結:根據上面的分析,不論是曾國藩的內在修養,還是外部形勢,都不允許曾國藩造反,自立為帝。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為何會狂殺太平天國20萬?他親口說出真相
    提起曾國藩,國人再熟悉不過了。近年來,隨著成功學和國學熱的興起,各種書店裡滿是冰鑑,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奏摺之類的書。曾國藩被稱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儼然成為千古完人。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學者:早公布,曾國藩恐遭滅門
    對於皇帝而言,最為忌諱的就是有人造反,滿清王朝一向對於漢人有很強的戒備之心,如果不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滿清將領你無人可用,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漢人大地主也不可能有掌握軍權的機會。 慈禧太后雖然表面上重用曾國藩,然而實際上依然防著這樣一群人。滿人最為放心的還是自己人。因此曾國藩雖然看起來勢力強大,又有剿滅太平天國攻打天京的功勞。
  • 曾國藩因殺戮過重,臨死前留下一家規,子孫奉行至今
    清朝一方面要依靠漢人治理天下,但又不完全信任漢人,因此在清朝前中期,軍政大權是決不會下放給漢臣的。這種情況直到清朝中後期才有所改變。由於清朝滿族享有特權,生下來就有政府補貼,這種政策下帶來滿族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時,也削弱了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因此,到後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以及捻軍起義發生之時,滿族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幾乎是不堪一擊。
  • 手握三十萬大軍、門生故吏滿天下,他為何仍然不敢稱帝?
    1864年,在攻克南京,消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迎來了他真正的人生巔峰!就在曾國藩達到人生巔峰之際,他的很多部下蠢蠢欲動,先後幾次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恢復漢人衣冠,可惜曾國藩先後幾次不為所動,無奈之下,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心跡表白——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如。曾國藩婉言謝絕了眾人的美意,為什麼在舉足輕重、權勢滔天之際,曾國藩能夠不為所動、淡定自如地放棄稱帝呢?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而且也是頗為複雜!
  • 張宗禹很有作戰天賦,清朝軍隊盡出才剿滅,最後戰死
    其實那個時候在清朝僧格林沁這個人是完全沒有資格做鐵帽子王的,不過因為他這個人在玩圈的時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所以被封為了柱石親王,而且這個王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那個時候人們都認為他也是鐵帽子王,而這個王爺最後卻是死在了張宗禹這個人的手中。大家對於清朝時期的太平天國都非常的清楚,那時候清朝為了消滅太平天國運動,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還有財力財勉勉強強的把它給平定。
  • 以前人們都是讚揚太平天國,為何現在卻反過來推崇曾國藩呢?
    而曾國藩究竟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他是好是壞,要把他放到歷史大環境裡面去考察。  評價的人所持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截然不同。  總體上來說,關於太平天國和曾國藩評價的逆轉,歸根究柢還是一個「宣傳」問題。對於太平天國的正面宣傳,從前都是「國家」行為。而對於曾國藩的正面宣傳,他個人的著述卻立了一大功。
  • 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後自身難保,為何還要幫胡林翼?道行深不可測
    湘軍水師遭到重創後,曾國藩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攻打九江的陸師身上,命令手下大將塔齊布和羅澤南率領本部人馬,繼續圍攻九江。但是,太平軍在湖口取得大捷後,士氣高漲,塔齊布和羅澤南的兩部人馬雖然晝夜攻打,不僅未能攻克,塔齊布還急火攻心,吐血而亡,另外,陷入鄱陽湖內湖的水師統領蕭捷三也被太平軍用大炮轟死。
  • 孝莊輔佐兩代帝王而不效仿武則天稱帝,是沒實力還是沒野心?
    那麼孝莊太后在當時為什麼不效仿武則天稱帝呢,是沒實力還是沒野心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客觀來說,孝莊太后之所以沒有越權,沒有稱帝,首先是因為當時局勢不會給她這種機會,也就是說沒實力;其次不說有沒有實力,本身以孝莊太后的表現來看,她也沒有這種野心,還是很安分守己的。
  • 基督與秀才—《天國之秋》推薦
    這些局外人的參與和旁觀,使太平叛亂實際上成了一場國際舞臺上的內戰,其結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外交與軍事幹預的影響,「與地球彼端的歐美有千絲萬縷的糾葛」。裴士鋒(Stephen R. Platt)的新書《天國之秋》正是從這一角度切入,關注「在全球語境中局外人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特別是西方列強在影響當時中國局勢時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 曾國荃克復天京,左宗棠和曾國藩卻開始互相揭短,到底演戲給誰看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又同為晚清四大名臣,都是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嶄露頭角從而一躍成為清朝的封疆重吏。按理來說,兩人關係應該很好。事實上在一開始,兩人私交確實非常不錯,曾國藩甚至可以說對左宗棠有著不小的舉薦提攜之恩。然而,等到太平天國被剿滅,兩人卻突然交惡,甚至之後老死不相往來。
  • 功夫蓋世冠絕同代,曾國藩都自愧不如,可惜結局悲慘讓人嘆惋
    或許是迎合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每個朝代走向盡頭的過程中都存在著吏治不清明、君王昏庸的亂象,對於這一點清朝也不例外。時逢清朝末年官場腐敗風氣鼎盛,一群只顧自己作威作福的官老爺,根本無心國事。然而太平天國的領頭人受出身限制目光短淺,沒有明確的方針作為指導,最終被同化為新的封建統治階級,失去了廣大民眾支持,天平天國運動如同無根浮萍很快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雖說敗得慘烈,但畢竟太平天國運動,浩浩蕩蕩拿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 鹹豐逃亡承德,曾國藩為何不救駕?僅用一個字,既保名節又保地位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權謀術#領導遇到困難的時候,尤其是性命攸關的時候,該不該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
  • 學者:最不該死的被殺,太平天國活該亡國
    以楊秀清的精明,其實早就在為自己篡奪天國權力,將洪秀全趕下神壇做準備了,楊秀清為何要以天父附身來壓制洪秀全,又為何在定都天京之後一次次使用神權打壓洪秀全,楊秀清在軍事上有超凡的才能,而他也沒有浪費自己這項才能,在軍事上的卓越表現讓他成為了太平軍和老百姓心中的戰神。
  • 漢人「曾國藩」創立湘軍,傭兵40萬,為何沒有起兵造反呢?
    曾國藩晚清名臣四大名臣之首,曾擔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又轄蘇皖贛浙四省之兵力,其組建的湘軍驍勇善戰,屢敗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曾國藩傭兵40萬,但是作為一個漢人的他為什麼卻沒有起兵造反呢?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為何猶豫第一、在此之前的5月份,正規軍的八旗軍和綠營軍最精銳的力量,剛剛被李秀成所滅。如果此時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那他的湘軍將會成為當時的絕對軍事力量。第二、援軍中除了曾格林沁以外,還有和曾國藩一直都過不去的勝保。
  • 曾國藩開始屢戰屢敗,最後剿滅太平軍,他用了什麼致勝戰術?
    在中國歷史上,太平天國持續時間之長,戰爭規模之大,死亡人數之多,涉及地域之廣,堪稱農民起義之最,最終卻被另一隻類似農民組織起來的地方武裝團練——湘軍剿滅。而領導這個武裝團練的曾國藩,卻是一個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書生。
  • 韋皇后為何要效仿武則天稱帝?歷史的背景不能忽視
    公元698年,武則天準許李顯回到洛陽,並重新立其為太子,患難妻子韋氏自然又成太子妃。公元705年,以張諫之為首的一幫大臣將武則天逼下皇位,擁李顯復位,於是韋氏又成了皇后。所以李顯兩度廢立,韋皇后隨夫沉浮。十年一覺揚州夢。李顯熬了二十餘年,做了無數惡夢,終於等到撥雲見日的一天。
  •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為何無法實現?從歷史分析之二
    在太平軍爭權奪利的時候,曾國藩的武裝開始逐漸成為氣候,成為剿滅鎮壓太平軍的主力,窩裡鬥之後的太平軍元氣大傷,還沒有找到恢復的方法,因為洪秀全只會修飾自己的拜上帝教條文,別的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