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沒有稱帝,與曾國藩自身的忠君思想、清廷的實力還很強大、湘軍內部矛盾重重有很大的關係。
曾國藩自小接受儒家教育,以忠君愛國立世
曾國藩自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報效祖國。曾國藩走的也是讀書、入仕的道路,而且在仕途前10年,從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晉升到五部侍郎,已經蒙受了天大的皇恩,曾家的利益已經和清廷的利益緊緊綁在一起。曾國藩在思想上已經深深打下了忠君愛國的烙印,清剿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進展得很不順利,後面兩三年才快速崛起,思想上不大可能轉換那麼快。
曾國藩向來教育家人、下屬忠君愛國,十分看重自己的形象,現在突然要造反稱帝,面對天下百姓的滔滔罵聲,心理上也接受不了。
清廷的實力仍然很強大,洋人也支持清廷
一、雖然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前夕,清廷又遭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但手中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1、軍事上,曾國藩只是控制了長江下遊地區,在長江中遊,駐紮著湖廣總督官文率領的一支軍隊,官文素與曾國藩有嫌隙;在北邊的淮河流域,清廷支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在一旁監視;湘軍攻佔天京後,大肆燒殺搶掠,搶得財物的湘軍士兵思鄉心切,戰鬥力已經不怎麼強了,如果造反的話,估計只有挨打的份。
2、經濟上,湘軍的軍費開支主要依賴江西、湖南、四川、廣東等省,曾國藩長期募捐,與這些省份的督撫關係一向不怎麼好,總是能拖就拖,朝廷一聲令下,隨時可以斷湘軍的糧餉。湘軍是靠高薪來招士兵的,缺乏財力的供給,與土匪差不多,難成大事。
二、駐紮上海、長江沿線的洋人支持清廷,反對曾國藩獨立。
1、根據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洋人的表現,洋人並不想推翻清政府,只是想依靠清政府攫取經濟利益。湘軍的很多先進設備來自洋人,如果洋人斷供,戰鬥力馬上就會下降一大截。
2、曾國藩與洋人之間有嫌隙。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洋人一度想參與剿滅,曾國藩為了獨享天京的財富,對洋人參戰很排斥,當時雙方鬧得很兇。關鍵時刻,曾國藩還曾派人監視提防洋人。
清廷勢力很強大,舉足輕重的洋人也反對,湘軍獨木難支,曾國藩自然不會稱帝。
湘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並非鐵板一塊
曾國藩雖然是湘軍的領袖,能夠調和各位大佬之間的矛盾,但曾國藩能夠親自指揮的湘軍數量一直很有限,大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的一些湘軍甚至和曾國藩的嫡系部隊勢成水火。
1、多隆阿、鮑超部是曾國藩率領的三支核心戰鬥部隊中的兩支,可惜他們更願意聽從胡林翼的調度。胡林翼去世後,在圍攻天京的關鍵時刻,多隆阿直接將部隊拉到陝西去剿匪,脫離了曾國藩的控制。鮑超與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不和,甚至互相往朝廷遞奏摺。
2、李鴻章的淮軍在關鍵時候不可靠。淮軍的建立是曾國藩一手促成的,期間還幫了很多忙,可是在圍攻天京的時候,湘軍糧食短缺,一度士兵連稀粥都喝不上,部隊時刻面臨著譁變的風險。曾國藩派人向李鴻章求援,希望能調撥糧食接濟,李鴻章倒是給了,可惜都是黴變的大米,根本不能吃,曾氏兄弟也只能幹瞪眼。
3、左宗棠率領的楚軍更是指望不上,兩人根本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其他將領比如楊嶽斌、彭玉麟、劉長佑等在清廷的刻意提拔下,官帽子直升,已與曾國藩不相上下,自然不願意再聽從曾國藩的指揮。
4、如此看來,曾國藩能夠依靠的也就是曾國荃率領的五六萬親兵了。可惜這些士兵在攻破天京後,到處搶劫,個個兜裡都裝得滿滿的,一心想著回家置地過太平日子,沒心思打仗。
湘軍的這種局面,一方面與曾國荃的飛揚跋扈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清廷在中間挑撥離間,不願意看到曾國藩一人獨大。
總結:根據上面的分析,不論是曾國藩的內在修養,還是外部形勢,都不允許曾國藩造反,自立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