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天空》中有這麼一個場景:哪吒與孫悟空大戰正酣,猛然大喝一聲「變」,立即變成三頭六臂,手執六般兵器,朝著齊天大聖殺來。
三頭六臂的哪吒,並非吳承恩憑空塑造,而是有原型的。但他並非源於金光洞太乙真人的道教,而是出自西土的佛教。道教常借取佛教的教義與法相以為己有,這又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原來的哪吒本是佛法保護神,為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的太子,全名為哪吒俱伐羅,是一位三頭八臂的大力鬼王。在古印度佛教中,還有許多這種三頭八臂的大力神天王,如那羅延天和摩利支天等。這種形象今天還可以看到,你不妨任去一所廟宇的大雄寶殿看一下,兩側的二十諸天中,就有那位三頭八臂的摩利支天。可見三頭八臂在印度佛教中,本是一種定式。
佛教傳到中國之初,那些大力神還保持著這種定式。梁朝簡文帝時,大敬愛寺剎下銘上刻道:「八臂三目,頂帶護持」。唐《法苑珠林》中講道,一修羅道者「並出三頭,重安八臂」。哪吒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在較晚成書的《水滸傳》中,有個叫項充的好漢,綽號就叫「八臂哪吒」。《封神演義》中也寫道,太乙真人在傳法於弟子哪吒時便說:「今著你三頭八臂,不負我金光洞所傳。」太乙真人還傳給哪吒八件兵器: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九龍神火罩、陰陽雙劍,火尖雙槍。
哪吒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少了兩臂的呢?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傳燈錄》裡說:「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鍾。」從此,三頭六臂與三頭八臂的哪吒開始並存於世。此後到了吳承恩的《西遊記》裡,不但把哪吒寫成三頭六臂,還把孫悟空也寫成了三頭六臂。由於《西遊記》影響實在太大以至後來人們逐漸把哪吒的原貌給淡忘了。
當然,三頭六臂替代了三頭八臂,還有傳統的民族習俗的原因。「三六九」是中國的習慣說法,如三宮與六宮,三軍與六軍,三族與六親,更有三姑六婆,三推六問等成語。此外中國武術對陣中,往往三人一組,三面背靠背,三頭加六臂,形成360度圓形無死角防禦面,是一種較佳的防禦陣式。既然三頭八臂常與習慣相彆扭,所以八臂去掉兩臂也是自然俗成的了。
哪吒在中國落戶後,雖損失兩臂,但卻多得了一張「口」。本來Nata都譯作「那吒」,明代起又多添了一張「口」,成為哪吒。此外,哪吒到中國後還換了個父親,他由原佛教毗沙門天王的太子,搖身變成了道教玉帝部下託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