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倒數第二個周末,北京氣溫攀升,798藝術區湧現大批遊人。第二屆畫廊周北京正式開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將會舉辦大量藝術文化活動。這與同期在上海和香港開啟的諸多藝術活動一起,構成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春季盛景。
北京有兩個畫廊周。一個是北京畫廊周,由北京畫廊協會主辦,自2014年第三屆之後再無聲響。另一個是畫廊周北京,2017年在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由798藝術區的幾間畫廊共同發起,並做了第一次項目實驗。今年第二屆由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參與的22家藝術機構基本覆蓋了北京甚至中國最重要的藝術空間和參與者,它們都位於798藝術區和不遠處的草場地藝術區。
「798」跟藝術聯繫起來,其實只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最早,這裡只是一片京郊荒地,1952年開始籌建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成為新中國電子工業史的重要開端。1964年,聯合廠撤銷,成立原電子工業部直屬的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及751廠。2000年,這六家單位整合重組成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資產重組之後有一部分廠房得以閒置出租。
2002年,有畫商租下了其中一間開了藝術書店。隨後,陸續有藝術家在這裡租房子作為工作室,比如趙半狄、劉小東,一傳十十傳百,兩年內就有70多位藝術家自發聚集在此。同時,更多空間作為雜誌社、畫廊、藝術品公司。2005年,七星集團正式把藝術作為這片區域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
三個變化
北京奧運會和金融危機之前,是畫廊數量暴增的時期。專業藝術生態形成規模,開始吸引來訪的外國領導人和遊客。他們對中國感到好奇,觀看光怪陸離的當代藝術作品,自然成為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精神的便捷方式。
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798藝術區創始人、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王彥伶說,從2008年畫廊發展的頂峰往後這近十年的時間裡,這裡主要經歷了三個顯著的變化。
首先是旅遊人口大幅度增長。2010年有150萬參觀人次,在此之前這個數字頂多幾十萬,大部分集中在專業領域裡。2017年達到450萬人次,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外國人。
其次是藝術機構的持續增加。儘管2008年藝術市場遇冷之後,有許多畫廊關門,或者因為承受不了逐年增加的房租而搬離,但是從整體來看,規模還在擴大。2010年該地區藝術機構共有150家,2018年最新統計有270家。
行業持續前進背後有一個主要原因是收藏人群在不斷豐富和拓展。曾經在90年代只有很少數的暴發戶或來自西方、有經驗的藝術藏家會參與到藝術市場之中,在2000之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收藏,近幾年來「財富配置」、「藝術作為生活方式」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有更多高收入人群加入其中。
第三,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區的休閒人口開始把798藝術區作為和親友共度周末的閒逛目的地。在此之前,很多剛買私家車的中產階級家庭會選擇周末開車出遊,當天能夠來回的地方漸漸都失去了新鮮感,加上高速公路堵車問題突出,他們漸漸改變了休閒方式。三五人一起看看藝術展,吃個飯,輕鬆也有趣。
王彥伶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觀察,從2017年起這裡開始出現更多的中學生、青年。在此之前可能年輕人會選擇去三裡屯夜店酒吧,現在會在社交網絡炫耀自己看展覽、喝咖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觀念的變化,從物質消費轉為精神消費。」他說。
與此相對應的,是270家藝術機構之外,還有120多家設計機構、100多家餐飲設施和配套辦公企業。全部的500多家構成了整個798藝術區的完整業態,這一規模在過去幾年間基本保持不變。
商業化的必然
廢舊工業區升級轉型為文化藝術產業區,798藝術區跟世界各地許多案例類似,都遇到了「士紳化」的問題:在藝術家聚集、藝術品交易繁榮、商業替代的過程中,租金會慢慢上漲,先逼走藝術家,再是畫廊,最後會是普通的設計商業機構。
「外界對我們諸多評價都很不客觀,說798變得太商業化、消解了藝術,其實我做了非常多工作,堅持798永遠會支持藝術這個理念。」王彥伶說。
藝術區發展的規律之中,最重要有兩個,首先是群體集合效應。有很多重要畫廊、藝術家在798設立空間,他們會帶來許多專業藏家或者潛在藏家,那麼一個白手起家的畫廊自然不會選擇去別處。畫廊扎堆之後,很多人集中一天就可以看遍幾乎所有的展覽。
然後就是梯次拉動效應。藝術家打頭,背後有著產業支撐的設計領域會追隨而來,然後是需要利用藝術來為自己增值的時尚產業。時尚品牌和名人會吸引更多原本並不愛好藝術的人群,遊客便越來越多。這其中每一個後來領域的行業資本都比前一個更大,於是租金逐年上漲,最終擠走起初吸引人們到來的內容。
正是這樣的內在經濟規律導致了798藝術區的誕生和發展,也導致了其商業化、旅遊化。「如果是普通商人在運營,這裡最後肯定會變成高檔商業社區,但是798不會這樣。」王彥伶說,「因為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需要放下那些經濟利益而照顧人文效益,放下眼前的短期經濟效益而照顧長遠,放棄企業一己之私而承載城市區域的發展職責。」
798這三個數字,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是中國當代藝術最有辨識度的標識。如果它與實際藝術行業脫節將會非常可惜。所以許多大藝術家工作室、中國最重要的幾個藝術機構都多多少少受到了798藝術區官方的照顧,在租金、物業等方面得到一些優惠便利,以保證這片街區的藝術氛圍。
目前在798藝術區,主要的畫廊、美術館比較集中分布在兩條東西向的797路、751路,以及南北向的798東街。這些街區道路以及廠房很多都已經使用了60多年,地下管道、採暖、交通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非常陳舊,可是改造往往比新建更費力。最多時這裡也只有兩萬多名職工,跟現在動輒一天就可以達到數十萬的人員流動相比,完全不是同等量級。
這可能是798藝術區比較現實層面的問題。
畫廊周的力量
畫廊周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在德國柏林、比利時布魯塞爾、瑞士蘇黎世等許多城市都會定期舉辦這樣的活動。實際上,也就是散布在城市各處的畫廊、藝術機構、美術館統一時間聯手發布各自的展覽,並組織藏家、策展人和其他各地藝術行業嘉賓來做統一觀展。這種做法可以共享資源,製造聲勢,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向公眾以及行業之外進行集體宣傳。
2017年,第一屆畫廊周北京屬於實驗性項目,有18家藝術機構參與,今年正式舉辦的第二屆增至22家藝術機構,400多位國際藏家、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負責人受到邀請,參加了開幕日的貴賓晚宴,同時在接下來的兩天裡集中走訪各個畫廊。
「第一屆畫廊周引起了很多市民關注,頂尖當代藝術得以更加貼近大眾。同時會有很多藝術體系裡面的專業在去香港藝術周活動之前會先來到798集中參觀,這樣就又可以提供不同維度的內容。」王彥伶說,「新人藏家會有認知上的障礙,一張畫幾十萬真要買的時候很難下決心,我們如果可以利用畫廊周這個平臺,可能就很有說服力,畢竟這裡有最好的畫廊、最好的藝術家。」
2016年,中國人均收入首次突破八千美元。當財富增量達到某個程度,藝術品消費必然會應運而增。這也許是藝術行業得以進一步發展活躍的最重要源頭。
畫廊周北京可能還代表了北京這個城市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據統計,這裡有全國近八成的當代藝術家工作室、200餘家當代藝術畫廊和9家私人美術館。近幾年,上海和香港接連不斷以藝博會為主要由頭組織起全城藝術力量,迅速獲得世界同行甚至藏家的關注。798藝術區是否有可能後來居上,創出全然不同的藝術商業模式?還得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圖片由畫廊周北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