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據說是項羽的謀臣範曾講,出自楚國的陰陽家南公之口。而它通常被作為認定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愛國力量的科學預言而被後人引用的。
陸遊就有詩云:「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遊這裡的「楚雖三戶」,意思是楚國只剩下三家遺民(指楚國人少),但仍能推翻強大的秦王朝,難道堂堂天朝大宋卻沒有一個人能建立復興國家的功勳嗎?
但「楚雖三戶」是這個意思咩?
按《史記·項羽本紀》的三家注,這一句有四種解釋。
其一,裴駰《集解》中解:「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這裡跟陸遊的用法一樣。
其二,司馬貞《索隱》說:「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在這裡「三戶」特指了楚國三大姓。
其三,《左氏》云:「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註:「丹水縣北三戶亭」,這裡的「三戶」指的是地名。
其四,張守節《正義》:「三戶,漳水津也」。說是項羽在三戶津破章邯軍,章邯投降,秦遂亡。
那麼,到底「楚雖三戶」是個什麼意思?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一直是強國,通過不斷的擴張戰爭,形成了一個土地廣闊、人民眾多的封建亡國,雖然秦在統一戰爭中對楚的殲滅戰相對其他5國殺戮多,但這並不能說明,楚國人就幾乎被殺絕了,剩下「三戶」般稀少。
連「世代楚將」的項羽家族都能自由活動,何況後來打響抗秦第一槍的也是楚人,所以,陸遊的用法其實並不太符合。
至於司馬貞說的「三戶」也很牽強,司馬貞在《左傳》所記「晉執戎蠻子以畀楚師於三戶「,其故址在今天的河南淅川縣北,時間再公元前491年。而楚亡則在公元前223年,中間相隔了二百五、六十年之久。而且晉把它的俘虜在三戶亭送給楚國,可以說這是與楚之興亡風馬牛不相及的一件小事,南公又怎麼會據此預言楚國覆滅之後仍然能推翻秦朝,一雪前恥呢?
張守節所說的「三戶津」也有問題。按這個「三戶津」之所以見於《史記》,是因為在這裡曾進行過一次反秦戰役,但這次戰役與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並不能相比。
項羽巨鹿擊潰秦軍主力,章邯暗中派人求和,但沒成功,項羽於是「派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史記》記載得很明白,迫使章邯最後投降的是汙水之戰,而三戶之戰既非項羽直接指揮,而且對秦軍打擊效果也不明顯,怎能附會到「秦亡必三戶(津)」呢?
《項羽本紀》中是這樣寫的:
居巢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共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分析這段話,不難看出範增的意思強調的不是「楚雖三戶」,而是「亡秦必楚」。那麼,為什麼其他5國不能滅秦,偏偏是楚呢?
範增的說法是:
秦楚之間又多年愁怨,秦昭王曾打著秦與楚「所從相親久矣」的幌子,約楚王熊槐會盟武關。楚王為了通過談判解決爭端而赴會,結果楚王被扣押起來作為人質,被要挾割讓巫、黔中之郡。楚王拒絕而成為秦國階下囚,兩次逃歸都失敗,最終鬱鬱而終死在秦國。
楚人為悼念熊槐,遂諡之為懷王,並同情楚王室「無罪」而被滅,這種感情化為對秦的敵愾,就是楚人能在反秦戰爭中充當主力軍的原因。巨鹿之戰,楚軍以一當十,而諸侯作壁上觀,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另外,秦滅楚一共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李信盲目自信,領20萬伐楚,結果大敗,秦始皇遂「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王翦,「久之」才取勝,楚統帥項燕兵敗之後也自殺,其犧牲的壯烈,也為楚史增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楚國的凝聚力戰鬥力,相對於從晉分出來的韓趙魏,篡姜而代之的田齊,以及常年偏於遼東的燕,要強很多。
以上可見楚人富於愛國的傳統,並且有較強的戰鬥力,而南公這位楚國遺老正是從這些方面得出楚人能夠肩負亡秦的使命的結論的。
但無論是範增口中的南公,還是範增本人,不可能不認為反秦的領導權應該交給楚王室的後裔來掌握。楚人雖然有力量,但沒有號召力的人物來領導反秦是不可能勝利的,陳勝吳廣就是個好例子。
因此,範增對項梁說: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之後項梁認同範增的話,從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將其立為楚懷王,從民望,這才算是凝聚了人心,走向滅秦的關鍵一步。楚懷王的亡靈和諡號竟成了反秦鬥爭的一面旗幟,可見南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本意是說,楚國雖破滅,但只要有羋姓血統的後裔在,並由他們領導起義,楚國就可以復興。
而羋姓王族之中又以「昭、屈、景」三姓在楚滅亡之後仍有頗大的潛在力量,是故,才會有「楚雖三戶」之語。
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號召反秦力量,還是要以王族為旗幟的。而熊氏本族在當時已經很難尋到,作為遺族的南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昭、屈、景這樣的公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