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2020-12-14 七弦泠泠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據說是項羽的謀臣範曾講,出自楚國的陰陽家南公之口。而它通常被作為認定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愛國力量的科學預言而被後人引用的。

陸遊就有詩云:「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遊這裡的「楚雖三戶」,意思是楚國只剩下三家遺民(指楚國人少),但仍能推翻強大的秦王朝,難道堂堂天朝大宋卻沒有一個人能建立復興國家的功勳嗎?

但「楚雖三戶」是這個意思咩?

按《史記·項羽本紀》的三家注,這一句有四種解釋。

其一,裴駰《集解》中解:「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這裡跟陸遊的用法一樣。

其二,司馬貞《索隱》說:「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在這裡「三戶」特指了楚國三大姓。

其三,《左氏》云:「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註:「丹水縣北三戶亭」,這裡的「三戶」指的是地名。

其四,張守節《正義》:「三戶,漳水津也」。說是項羽在三戶津破章邯軍,章邯投降,秦遂亡。

那麼,到底「楚雖三戶」是個什麼意思?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一直是強國,通過不斷的擴張戰爭,形成了一個土地廣闊、人民眾多的封建亡國,雖然秦在統一戰爭中對楚的殲滅戰相對其他5國殺戮多,但這並不能說明,楚國人就幾乎被殺絕了,剩下「三戶」般稀少。

連「世代楚將」的項羽家族都能自由活動,何況後來打響抗秦第一槍的也是楚人,所以,陸遊的用法其實並不太符合。

至於司馬貞說的「三戶」也很牽強,司馬貞在《左傳》所記「晉執戎蠻子以畀楚師於三戶「,其故址在今天的河南淅川縣北,時間再公元前491年。而楚亡則在公元前223年,中間相隔了二百五、六十年之久。而且晉把它的俘虜在三戶亭送給楚國,可以說這是與楚之興亡風馬牛不相及的一件小事,南公又怎麼會據此預言楚國覆滅之後仍然能推翻秦朝,一雪前恥呢?

張守節所說的「三戶津」也有問題。按這個「三戶津」之所以見於《史記》,是因為在這裡曾進行過一次反秦戰役,但這次戰役與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並不能相比。

項羽巨鹿擊潰秦軍主力,章邯暗中派人求和,但沒成功,項羽於是「派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史記》記載得很明白,迫使章邯最後投降的是汙水之戰,而三戶之戰既非項羽直接指揮,而且對秦軍打擊效果也不明顯,怎能附會到「秦亡必三戶(津)」呢?

《項羽本紀》中是這樣寫的:

居巢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共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分析這段話,不難看出範增的意思強調的不是「楚雖三戶」,而是「亡秦必楚」。那麼,為什麼其他5國不能滅秦,偏偏是楚呢?

範增的說法是:

秦楚之間又多年愁怨,秦昭王曾打著秦與楚「所從相親久矣」的幌子,約楚王熊槐會盟武關。楚王為了通過談判解決爭端而赴會,結果楚王被扣押起來作為人質,被要挾割讓巫、黔中之郡。楚王拒絕而成為秦國階下囚,兩次逃歸都失敗,最終鬱鬱而終死在秦國。

楚人為悼念熊槐,遂諡之為懷王,並同情楚王室「無罪」而被滅,這種感情化為對秦的敵愾,就是楚人能在反秦戰爭中充當主力軍的原因。巨鹿之戰,楚軍以一當十,而諸侯作壁上觀,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另外,秦滅楚一共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李信盲目自信,領20萬伐楚,結果大敗,秦始皇遂「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王翦,「久之」才取勝,楚統帥項燕兵敗之後也自殺,其犧牲的壯烈,也為楚史增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楚國的凝聚力戰鬥力,相對於從晉分出來的韓趙魏,篡姜而代之的田齊,以及常年偏於遼東的燕,要強很多。

以上可見楚人富於愛國的傳統,並且有較強的戰鬥力,而南公這位楚國遺老正是從這些方面得出楚人能夠肩負亡秦的使命的結論的。

但無論是範增口中的南公,還是範增本人,不可能不認為反秦的領導權應該交給楚王室的後裔來掌握。楚人雖然有力量,但沒有號召力的人物來領導反秦是不可能勝利的,陳勝吳廣就是個好例子。

因此,範增對項梁說: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之後項梁認同範增的話,從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將其立為楚懷王,從民望,這才算是凝聚了人心,走向滅秦的關鍵一步。楚懷王的亡靈和諡號竟成了反秦鬥爭的一面旗幟,可見南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本意是說,楚國雖破滅,但只要有羋姓血統的後裔在,並由他們領導起義,楚國就可以復興。

而羋姓王族之中又以「昭、屈、景」三姓在楚滅亡之後仍有頗大的潛在力量,是故,才會有「楚雖三戶」之語。

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號召反秦力量,還是要以王族為旗幟的。而熊氏本族在當時已經很難尋到,作為遺族的南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昭、屈、景這樣的公族身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你知道嗎?
    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但是,大家知道這裡面的『三戶』,指的是什麼意思嗎?關於這個「三戶」存在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地名。因為當時確實是有三戶這個地方,項羽和秦軍作戰時,曾渡過三戶。所以有人說這句話是楚南公的讖語,並得到了應驗。還有人說指的就是,這句話說的就是楚國人太恨秦國了,即使是只剩下三戶人家,也要完成復仇大業。如果按照第二個意思來看,那這三戶人家指的,或許不是貧民只剩下三戶,很有可能說的是三個姓氏種族昭,屈,景。
  • 為何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你知道是哪三戶嗎?
    歷史上有一句著名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話的人卻不怎麼著名,連名字都沒留下來。《史記》中記載為楚南公,也就是楚國的南方的一個老人,擅長陰陽之說。關於這個「三戶」,歷史上有很多說法,各持一說。有「地名說」,當時確實有三戶這個地名。項羽和秦軍作戰時,就曾渡過三戶,然後打敗了章邯。
  • 歷史上神奇的預言: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中,對秦國懷恨最深的就是楚國人,所以楚南公在楚國滅亡時曾預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然而,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楚世家》說項燕先死,楚王才被虜,這與《秦始皇本紀》自相矛盾。《白起王翦列傳》說王翦大破楚軍於蘄南,並沒有說與王翦交戰的將軍是項燕;但《楚世家》與《六國年表》卻都寫作項燕。或許項燕最終確實被王翦所戮,但並不發生在蘄南之戰時,而是發生在次年王翦平淮南的時候。《白起王翦列傳》還說「歲餘」之後才俘虜了荊王負芻,平荊地為郡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這三戶又分別指的是什麼?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國大將武安君項燕,在蘄(qí)縣因為兵敗於秦國,所以自殺成仁,而在他自殺前曾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前文筆者提到,楚國將領項燕曾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千古名言,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一些民間野史和現代古裝劇中的看法,正史中並沒有確切的相應記載。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這亡秦的三戶又到底是那三戶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千年,三戶到底是何意呢?
    有一位叫做楚南公的人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後果真是來自楚國的項羽大敗秦軍,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此人們對楚南公這個人與這句話即充滿了好奇心又深信不疑。楚南公楚南公就像一位預言家一般,完美的預知了後面所發生的事。不過,後世的人們對於第一句中的「三戶」又產生了分歧。他所說的三戶究竟是指什麼意思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被滅以後,為何「老秦人」沒有復國?
    「老秦人」想要復國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個:1、「老秦人」壓根就沒有實力六國滅亡之後之所以能夠再一次復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秦國已經衰落,民心向背,君臣不和,古代稱之為一個國家的氣數已盡。於是秦始皇在位之後,運用了兩步路數分化了所有的勢力:首先就是分化了老秦人的勢力,先是重用楚系外戚把持朝政,其次是提拔了一波關中將領掌控軍權(比如蒙恬、蒙毅);第二步,通過成蛟叛變和嫪毐之禍將楚系外戚和韓系外戚剷除,這兩個事件中又剷除了一批掌握權力的老秦人勢力。
  • 秦時明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風林火山有什麼獨到之處
    楚南公是陰陽家的遊歷人士,身份極其神秘,能力不詳,掌握了天下的格局,具備預言的能力。楚南公曾對項氏一族的預言:要想成就霸王之業,必須找到傳承兵家之道、象徵「風林火山」的四個人,項氏一族最後在各地積蓄反秦力量的過程中,尋找了這四個人,未來將會推翻大秦帝國,重鑄楚國的雄偉。那麼風林火山到底有什麼能力,能夠幫助項羽成就霸王之業呢?
  • 三個著名的歷史預言,其中兩個已經應驗,第三個可能正在上演
    也可以說,姜子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預言家。 其實,在姜子牙的預言之後,世界上又出現了三個歷史性的預言,其中兩個已經全然應驗,第三個正在上演,據說第三個預言同美國現在的崩潰有著莫大的關聯。
  • 歷史上三個著名的預言,其中兩個早已應驗,最後一個正在上演?
    約翰·加爾通雖一直致力於「國際和平」這一偉大的運動,但他還因為另外的事情聞名於國際,1980年,約翰·加爾通預言柏林圍牆將在十年內倒塌,緊接著便是蘇聯解體,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約翰·加爾通的語言,因此諷刺約翰·加爾通的人並不少。但隨著柏林圍牆在1989年倒塌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後,人們對約翰·加爾通刮目相看。
  • 故事:秦時明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風林火山有什麼獨到之處
    楚南公是陰陽家的遊歷人士,身份極其神秘,能力不詳,掌握了天下的格局,具備預言的能力。楚南公曾對項氏一族的預言:要想成就霸王之業,必須找到傳承兵家之道、象徵"風林火山"的四個人,項氏一族最後在各地積蓄反秦力量的過程中,尋找了這四個人,未來將會推翻大秦帝國,重鑄楚國的雄偉。
  • 這三個詛咒你信嗎?個個應驗,亡掉三國,最後一個200多年才實現
    今天說的,是關於歷史上的三句詛咒。它們個個應驗,中招的分別是三個國家,而且最後都灰飛煙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最後卻因為統治者的昏庸,大好形勢下被秦國趕超,成為秦始皇成就千秋霸業的墊腳石。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國的時候,楚國一個叫南公的人就曾經懷著對秦朝刻骨的仇恨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為何滅楚之戰最為艱難?
    因為,秦昭襄王在位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山東列國中齊、楚、趙等強國,悉數遭到了秦國不同程度上的打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秦王嬴政繼位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到了遠邁山東六國的存在。以至於,秦國發動的滅六國之戰,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在歷史上的秦滅六國之中,諸如燕、韓、齊等國的覆滅,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預言,前三個已經應驗,最後一個很快有答案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梅花詩》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來點不一樣的。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就是預言。其中三個已經應驗,最後一個經過研究也很快有答案。亡秦必楚從春秋戰國到秦末漢初,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秦國和楚國都是一對歡歡喜喜的冤家。至於他們兩個人的實力,我認為也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不過第一名只有一個,誰都想當,就看誰能先拔頭籌了。《史記·項羽本紀》曾經記載這樣一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 讀《資治通鑑》:陳勝為何用秦朝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旗幟反秦?
    陳勝又說:「現在天下人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他們的後裔甚至成為縱橫四大洋的霸主、工業革命的先驅、三千多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帝國建立者。二者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沒有聯繫,但是二者確實有幾個方面還是非常相似的。
  • 秦國歷代國君皆英主,為什麼足足花了163年,歷經6世才完成統一?
    秦惠文王首先,很多人低估了統一中國的難度。在周王朝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國之間語言、文字都不相通,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國家,就和今天歐洲各國相似。事實上歐洲歷史上也經歷過分裂和統一,當年羅馬帝國花了800年時間才統一了地中海,後來帝國還崩潰了。之後的拿破崙、希特勒等也出於各種想法想要統一歐洲,最後都失敗了,至今歐洲還是分裂的歐洲。
  • 秦時中那些深藏不露的高手,雖只露過幾面,但實力都不在縱橫之下
    一、鬼谷子縱橫家,是鬼谷派當代掌門,也是蓋聶衛莊的師尊,精通辨術,奇門陣法,醫卜星相等,他雖然沒有出過手,但能教出蓋聶衛莊這樣的武功高手,說他不會武功二、楚南公隸屬陰陽家,楚地的賢者,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不知何故成為了李斯的門客,出場之時由星魂攙扶,可見地位不低,而他看似老邁昏聵,其實一雙眼能看透天地大勢,而且陰陽家就沒有不會武功的人。
  • 歷史上,秦始皇為什麼一生未娶呢?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歷史上,秦始皇為什麼一生未娶呢?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有粉絲問我,秦始皇為什麼一生未娶? 秦始皇之所以稱為「始皇」,是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創造出了「皇帝」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