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新媒體 王雨杉 武漢報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2020年年4月16日下午,來自湖北七仙女劇團的團長袁林權在《紅色映像》的直播室動情地唱了起來。
《紅色映像》革命老區行總策劃張春江是「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研學旅行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這些身份的服務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傳承紅色文化」。
張春江出生於紅色文化濃厚革命老區——大別山地區,這讓他能夠從小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隨著年歲漸長,他對紅色文化的愛越來越熱烈,可以說是大別山培育了他深厚的紅色文化情懷,以至於他在日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紅色文化服務。
為響應黨中央領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精神,《紅色映像》革命老區行欄目以「堅持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為宗旨,聯合多家紅色機構共同傳播紅色文化精神,該欄目一直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展系列紅色文化活動,並創造了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紅色映像》欄目能夠順利開通,作為總策劃的張春江功不可沒。儘管這個欄目才剛剛起步,但是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張白紙,因為張春江先前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已為這個欄目探索好了相關資源。「有背景、有底蘊、有項目」,這是張春江對《紅色映像》另一層面的簡介,他表示,「官方認可」是對《紅色映像》的有力支持,自己也會不遺餘力地為其服務。
一方面,「紅色文化需要傳承,這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種精神、一種信念。」
談到自己策劃《紅色映像》的初心時,張春江激動地說,很多革命老區同時也是貧困地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他希望能夠利用這些資源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也會一直做紅色文化忠實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張春江表示,雖然我們生長的這片紅色土地上到處散布著紅色文化的火焰,但是《紅色映像》是聚焦於那些重要的、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張春江對於紅色文化有著自己的感悟:「傳承好紅色文化,才能利於我們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希望終有一天,紅色文化的火焰能夠以燎原之勢熾烤著這片華夏大地。
袁林權,湖北黃梅人,畢業於黃岡藝術學院,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黃梅戲愛好協會副秘書長、黃梅戲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現任湖北七仙女劇團團長兼法定代表人。
從藝20餘年,塑造了眾多舞臺藝術形象,曾多次獲得安徽、湖北黃梅戲比賽優秀演員獎,在《巧配姻緣》、《狸貓換太子》、《老婦少夫》等獲個人表演獎,在《狀元媒》中飾柴郡主,以優美的唱腔,大氣的扮相,贏得全國各地觀眾的喜愛。
2000年秋,黃梅戲演員袁林權聯合十幾位常年在外演出的青年,投資幾十萬元成立了黃梅縣七仙女黃梅戲劇團(現為湖北七仙女演出公司)。
20年來,該團在黃梅縣文化局的領導下,紮根農村、服務百姓,常年演出活動於鄂、贛、皖廣大農村,還到武漢、黃石、鄂州、鹹寧、廣東、福州等大中城市演出,有福州、邵武兩大演出基地,全年創作演出傳統和現代的黃梅戲二百餘個,每年的演出場次達600餘場。
該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業餘到專業,成員由當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數十人,長年固定人員達32人。
建團之日起,七仙女黃梅戲劇團便做到全團上下演職員工練功、練琴、吊嗓子蔚然成風的風氣,該團每到一地,都深受各級領導和群眾的歡迎。
生於」黃梅戲之鄉「的袁林權不僅有多年精湛的舞臺演技還對紅色文化飽含著深深的情懷,將自己創立的七仙女黃梅戲劇團與《紅色映像》革命老區行正式籤約,並擔任《紅色映像》藝術團副團長,淳樸流暢、自然雋秀、繚繞纏綿的黃梅戲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定會暢想紅色藝術團的新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