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是聽見「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面對灰心喪氣的失敗,每個人都會自我吶喊鼓勵說:「沒關係,下次會更好,失敗是為了下一次成功做準備。」然後咬牙進入下一輪努力。
但如果,失敗多次後仍舊不能成功呢?那個時候,它還是不是成功之母?
如果「社會規則」都覺得某件事情是失敗的,但人們卻認為它是成功。這個時候,「失敗」這個詞語究竟該被怎樣定義?別著急,網飛這部最新紀錄片《鎩羽》可以告訴你答案。
《鎩羽》的英文名是:Losers,失敗者的意思,相比我更喜歡中文這個譯名「鎩羽」,鎩羽而歸,因為失敗者也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鎩羽》3月1日就在美國上線開播,但由於題材原因,非常冷門,目前豆瓣不到300人評價,爛番茄也僅6個人打分。但無一例外的是,沒有人打差評,豆瓣甚至高達9.2。
該紀錄片,挑選了拳擊,足球,花樣滑冰,馬拉松,冰壺,狗拉雪橇,籃球,高爾夫等領域中運動員典型的「失敗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發。
壹|法國天才花滑運動員
運動員名叫蘇瑞亞·包納利 ,拿過9次法國國家冠軍,5次歐洲冠軍。11歲時被國家教練發現,僅練習一年就進入了國家隊,足以證明她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但很遺憾,有時候,強大實力並不能成為賽場最順利的通行牌。和其他白人花滑運動員相比,蘇瑞亞的處境是艱難的,經常受到膚色的阻礙。
除此之外,蘇瑞亞充滿狂野感的花滑風格也和花滑優雅端莊的傳統風格不太一樣,這讓評委們不是很滿意。
某次比賽中,蘇瑞亞做出了「完成度完整、難度更高」的動作,卻仍舊輸給中規中矩完成動作的運動員。只拿到銀牌。憤怒的蘇瑞亞直接在全世界的攝像機面前摘掉銀牌,以示抗議。
在這之前,蘇瑞亞曾放棄自己的花滑原則迎合評委喜好,只為拿到獎項。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樣真的正確嗎?
貳|選錯行的拳擊手
拳擊名叫麥可·本特,拿過5次全國拳擊冠軍。粉絲們對他充滿技術感的打法狂熱著迷,他卻說:「我不想打拳擊。」
父親完全無法理解麥可的想法,只有麥可自己才知道:第一次登上職業拳臺時失敗的結局讓他感到可恥,拳擊時以命奪勝利的體驗讓他難以接受。
一次拳擊比賽中,麥可被擊倒在地昏迷。醫生診斷說:「如果頭部再裂開一次,就會變成植物人。」
得知這一消息後,麥可高興不已:終於有正當藉口逃離做拳擊手這件事。他毅然選擇轉行藝術圈,憑藉「過去在拳擊場上心路歷程」的文章而飽受好評。而後又大膽做演員、做電影,均取得不俗成績。
這一刻,麥可終於意識到。有時候,經歷低谷不是因為你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壓根就找錯了方向。
看到這,想必大家也發現了。
《鎩羽》是一個和losers有關的故事,不是用最輝煌的勝利結局告訴觀眾:在追求未來的過程中你應該多努力,而是用失敗案例教觀眾思考——
造成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在找到原因後重新思考。
《鎩羽》採用紀錄片畫面與誇張動畫相結合的表現形式,讓故事在紀錄屬性上多了一層調侃感,真正做到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
除卻前文中提到的兩個故事之外,影片中還有其他6個不那麼典型的「失敗故事」。
比如說喜歡籃球的男孩傑克。
他非常有天賦。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練,就在美國籃球協會全國最佳教練面前「他可能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好的投手」的超高評價。
因為熱愛打籃球,傑克放棄了學業,卻受限於暴躁的脾氣,一直被專業籃球隊開除。30歲一事無成,完全浪費自己的籃球天賦。
傑克的失敗不是建立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而是被個人性格所阻礙。從另一角度出發探討失敗的原因,這是《鎩羽》另外的看點之處。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這個故事。
因為:它不是單純定義失敗,而是從多個事例、多重角度去分析。
從這8個不同的故事中,觀眾可以看出來:有的人失敗了,但她雖敗猶榮。明白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是世界犯下了錯誤;有的人失敗,但他感到慶幸,因為失敗告訴他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在另一個方向,會有其他更廣闊的天地。
《鎩羽》真正想告訴觀眾的,從來都不是失敗有多麼可怕。而是生活要一直往前,一直勇敢嘗試的正面思想。
沒有任何人規定說:losers是永遠的losers,只要足夠勇敢,就一定會有把失敗扛過去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