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電影業步入「寒冬」。
北美自然也不例外,眾多大片票房相繼遇冷。
而就在如此慘澹的環境下,卻有一部小成本電影殺出重圍。
一度蟬聯兩周北美票房冠軍。
是它,這部血漿滿滿的無釐頭喜劇——
砍人快樂
電影開始於一幢豪華宅邸。
周末晚上,富家女邀請幾位同學來家中開私人派對。
酒至正酣之際,有人聊起了一則流傳極廣的都市傳說。
據說,殺人狂畢福斯屠夫每年都會在返校節大開殺戒。
而他殺害的目標,無一例外都是學生。
年輕人把這個恐怖故事當作飯後談資,鬨笑一團。
但沒過多久,傳說中的殺人狂竟然真的登場了。
接下來,便是一場令人膽顫心驚的殺戮場面:
酒瓶穿喉
馬桶蓋爆頭,一瞬間全員遭遇「團滅」。
鏡頭一轉,這才正式切入故事主線。
米莉是一名平平無奇的高中生。
在父親去世後,她們一家人都陷入了巨大的陰霾。
媽媽整日借酒澆愁,姐姐用工作來麻痺自己。
而米莉也一直鬱鬱寡歡。
在學校裡,她有兩個要好的朋友相伴——黑人閨蜜妮拉和基蜜書亞。
但由於她性格善良柔弱,總是時常受人欺負。
她暗戀同班的男生布克,卻始終不敢向對方表白。
一年一度的返校節按時來臨,當天晚上,球隊舉行一場橄欖球賽。
作為班級中最沒存在感的一個,米莉被安排穿上海狸服,為球隊暖場打氣。
散場後,米莉媽媽原本承諾會來接她,卻因為酗酒而忘記此事。
就在這個寂靜無人的時刻,殺人狂畢福斯屠夫再度登場!
身形高大的屠夫戴著面具,在米莉身後緊緊追趕。
很快,他就將米莉制服住,並拿出一把神秘的匕首向米莉刺去。
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中刀後的米莉安然無恙,反倒是屠夫的肩膀血流不止。
正在屠夫準備再度下手之際,米莉的姐姐剛好趕到,將米莉安全地帶回家中。
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第二天一覺醒來。
米莉和屠夫兩人的身體發生了互換!
米莉變成了身體壯碩的殺人狂。
而殺人狂則搖身一變,成了畫風軟萌的高中女生。
「變身」後的米莉,第一時間找到兩位好友求助。
通過神秘匕首上的線索,三人得知一旦兩人身體互換超過24小時,將覆水難收。
於是,為了制服化身為米莉的屠夫,三人使出渾身解數。
上演了一場笑點與腦洞齊飛的智鬥遊戲。
眾所周知,本片由好萊塢另類導演克里斯多福·蘭登執導。
此前,由他操刀的《忌日快樂》兩部曲都獲得了頗為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忌日快樂1》借鑑了《土撥鼠之日》的時間循環設定。
《忌日快樂2》則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另闢蹊徑。
而到了本片,導演則再次腦洞大開。
將劇情創意放在了一個極具娛樂性的高概念上:身體互換。
像慣常的身體互換類電影一樣,本片由此展開的情節可謂極具笑點。
米莉醒來後,發現自己變成了彪形大漢。
她不僅擁有壯碩身形,更可以輕易用蠻力將人制服。
然而,頗為有趣的一點則是,她的一舉一動仍然保留著少女的姿態。
跑步時,一步三扭;跳舞時,嬌柔甜美。
而同樣的反差萌,也出現在「變身」後的屠夫身上。
屠夫醒來後,不僅震驚於自己大為改觀的容貌。
更對那一對突然長出的胸器表現出惶恐。
但很快,他就欣然接受了這一事實。
並決定用假米莉的身份作為掩護,在學校大開殺戒。
殺氣騰騰的假米莉盤起頭髮,穿上皮衣,以一副全新面貌出現在學校。
這自然引來了朋友的注意,以及一眾「宿敵」的挑釁與欺凌。
只不過,與往常不同,這一次故事的走向卻發生驚天逆轉。
「米莉」再也不是受欺負的那個,反而上演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嗜血屠殺。
作為一部驚悚喜劇,影片的最大亮點正在於此。
通過一個身體互換的設定,帶出了一系列突破常規劇情的無釐頭喜劇。
同時,由殺戮場景製造的滿滿血漿,則在視覺上給觀眾營造出極致的刺激。
但本片的問題和不足,也十分明顯。
首先,劇情上的俗套和bug一望即知。
母親和布克,是米莉生活中的兩個心結。
於是,導演便順理成章地讓「變身」後的米莉,完成了與這兩個重要角色的感情線。
在更衣室,她與母親在「錯位」中,達成情感上的共鳴與和解。
在布克面前,她則通過他人之口,將埋藏心底的愛意傾情表露。
如果說以上的劇情走向,還只是屬於俗套。
那麼,假米莉的殺人動機,則流露出從頭到尾的鬼扯。
回顧他在「變身」後所殺的人,從心機女到老師弗萊徹再到猥瑣男。
無一例外,全都是曾經欺負過女主的「惡人」。
於是,導演的用意似乎不言自明。
這大概並不止是一部驚悚喜劇。
而更是一部以此為包裝的反校園霸凌電影。
其次,是很多無頭無尾的劇情設計。
比如,畢福斯屠夫的來歷與人物小傳,在片中給出的信息量極少。
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連環殺人犯。
但至於他遭受過怎樣的心理創傷,又是如何成為殺人犯的,卻無從知曉。
再比如,那把擁有魔法的神秘匕首,同樣沒有給出太多解釋。
它憑空而來,卻毫無下文。
縱觀全片,這把匕首也不過是一個貫穿全片的功能性道具。
但不可否認,本片在俗套劇情之下,依然有著導演獨特的主題表達。
無論是黑人、同性戀的角色配置與臺詞呼應。
殺人狂老白男的人設,還是最後母女三人合力將屠夫殺死的劇情設計。
實際上都在用一種極其微妙的分寸感,書寫著導演在政治上的主張與訴求。
而一系列頗值得玩味的迷影梗,則更彰顯著導演的匠心與巧思。
比如, 片名《Freaky》致敬的是同樣有身體互換情節的電影《Freaky Friday》。
再比如,戴面具的殺人狂,致敬的是另一部經典驚悚片《月光光心慌慌》。
作為一部成本500萬美元的驚悚電影,本片算不上佳作。
但影片在娛樂性和整體完成度上,依然可圈可點。
不僅完成了血腥元素與無釐頭喜劇之間的平衡與混搭。
更將一個看似俗套狗血的故事,拍出了呼應時代的主題和新意。
或許,本片無法像《忌日快樂》那樣,給人帶來十分驚豔的爽感。
但作為一部閒暇之餘的下飯電影,它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