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語音、視頻
發送、轉發、分享
「活該、丟人、毒瘤……」
有一種指尖上的流行病
正從網絡向我們的生活蔓延
▼
愈演愈烈的「流行病」
還記得今年夏天最火的五條人嗎,前段時間他們又上熱搜了。
網友紛紛跟帖刷屏,各種嘲諷挖苦,說這個樂隊不正經,稱之為「丟人的玩意兒",表示「一生黑」……而這一切的起因,僅僅是因為樂隊分享了一首歌。
無獨有偶,詩人北島也遭遇了網絡謾罵的「迫害」。
他只是像往常一樣,在平臺上發表了兩首詩,隨之,便成為了眾網友口中的 「樂色」和「渣子」。為了攻擊北島,網友們甚至動用了「祖安話」,北島的詩歌底下充斥著「nmsl"這樣最為粗鄙的謾罵。
也許你會覺得,五條人和北島遭遇到網絡謾罵都是因為「人紅是非多」,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可以「逃過一劫」。然而,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網絡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者。
從惡意P照醜化,到發動水軍造謠煽動群起攻擊,甚至無下限採用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在不斷升級,「祖安文化」就是其中衍生的新型語言暴力。
出圈的「祖安文化」
「祖安」雖然披著「文化」的外衣,卻是名副其實的語言暴力行為。
「祖安文化」最初源於遊戲,玩家們秉持著「遊戲可以不贏,但嘴一定要臭,我輸的是遊戲,他沒的是親媽」的原則,用惡毒的髒話比拼「罵技」。
隨著「文化出圈」,祖安文化入侵校園,瀰漫到中小學生的網絡和現實世界中。
根據騰訊舉報中心對祖安人群的分析,年齡在18歲以下用戶佔比66%,未成年人成了「祖安文化」的主要追捧者。他們構建起一個暴戾、混亂的語言體系,不少孩子甚至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
對於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祖安文化」更像是一種語言遊戲,他們並不知道那是「惡趣味」是「髒話」,反而樂在其中。
「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來罵我,我享受被所有人關注的感覺。」
「有人罵了我,我就要罵回來,而且要罵得更狠。」
熱衷於「祖安罵戰」的孩子分為兩類,一派是想在網絡上找存在感的,另一派是純粹跟風找樂子的。
「罵人罵贏了很有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他們往往陷入「以暴制暴」的語言循環。其中不僅伴隨著各種粗口,還夾雜著大量色情、暴力的表情包和圖文。
「祖安文化」令人詬病的不僅是髒話,還有背後滋生的隱秘暴力行為。
未成年人往往無法把握好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一些孩子,一旦在罵戰中處於下風,為了威脅對方,甚至會選擇將對方的信息公布到網上,號召群友一起「爆破」,將線上的罵戰轉化為線下霸凌。這些被暴露個人信息的受害人,隨時會接到各種恐嚇電話、人身攻擊甚至甚至敲詐勒索,很多受害人因不堪壓力而選擇自殺。
誰來為惡意買單?
「我罵你一句怎麼了?」
施暴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將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一句話也許微不足道,但每人一句,受害者要承受的,就是來自虛擬世界成千上萬的惡意攻擊。
這樣的語言攻擊,給受害者帶來了壓力和焦慮,甚至讓他們厭惡自己,陷入抑鬱。據統計,有1/3的人因此自殘,有1/10的人曾嘗試過自殺。然而,很多人對此仍然存以 「抗壓能力太差」「被罵一罵就自殺」這樣的質疑。
「都是網絡帶壞了孩子。」
我們在感慨青少年 「出口成髒」的現象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是什麼造就了「髒話生產鏈條」?
熱衷於「祖安文化」的青少年,大多缺乏獨立反思的能力,他們面臨著相似的現實問題,或是缺少父母的關心,或是在學校中被邊緣化,難以找到成就感,試圖用成人世界的方式互撕、開噴、洩憤,並以此彰顯實力。
對於他們來說,網絡成為了發洩情緒的出口,「網絡謾罵」則是一場成年人模仿秀。他們口中的髒話,來源於網絡世界粗鄙成風的語言氛圍,和社交媒體上處處充斥著的語言暴力。
「祖安文化」的根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講究「情緒自由」的今天,我們仍然呼籲,「道德」同樣重要,別讓言論自由,淪為網暴藉口。
來源:網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