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帝王都是集權利於一身的最高國家統治者,權利在握自然多少有可以獨裁的意味在其中,而根據歷史史冊所記載,確定很多帝王在統治國家時期,都是由著自己的喜好和心情來,高興的時候給臣子封官行賞,哪天要是不高興了或者說了他不喜歡聽的話就直接把人斬首,甚至株連九族,例如像是商紂王,隋煬帝這樣的暴君,但今天所要講到是的歷史中難得一見的明君宋仁宗,他在位期間以仁治國,成就了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宋朝在位的皇帝總共有十八位,但都不會像宋仁宗這般仁慈,以客觀角度上講,不管是與宋太祖還是跟宋徽宗相比,宋仁宗都要略微遜色,可從人格上這一點來看,宋仁宗可以稱作為中國少有的「好」皇帝。也許在歷史長河中他不算最「偉大」的皇帝,但不得不承認在他統治下的國家是歷史中最成功的盛世之一。
原名為趙受益的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個帝王,在他剛登基那會,還是個未成年的毛頭小夥子,恰正逢當時宋朝與遼國之間還存在紛爭,這也使得宋仁宗更加懂得國泰民安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他執政期間下的宋朝,經濟還是相對於比較興旺,特別是對於文化的注重,堪稱繁榮,如果要問那些文人志士最想回到哪個朝代?那必須就是宋仁宗所在位的宋朝時期。
在歷史朝代中類似於「文字獄」這種專門爭對文人志士而設的刑法也是數不勝數,連講帝王的名字都是犯了忌諱的時代,就更別說是一個文人想要寫點什麼有關於時政的詩詞了,要是被官家所知道,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事。但是宋仁宗在位時期,這種讓文人志士所懼怕的文字獄卻沒有發生,而且還能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對當下時政的觀點,這在當時一人獨裁統治的封建時期下,想想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連宋代的文人都予以評價說,宋仁宗最痛恨的就是「深文」,也就是那種喜歡沒事找事的非要挑別人錯的文字遊戲,在歷史記載中有一段講述的就是有一位大言不慚的舉人寫了一首「反詩」,其中大概的意思本來是沒什麼特殊含義,但當時就有個地方官去過度解讀了這位舉人的「反詩」,認為他是想用詩歌的方式煽動好戰人士的情緒,挑起戰爭。之後這個地方官便連忙把這個舉人給抓了起來,還一直上報到了宋仁宗的手裡,想讓宋仁宗嚴厲處置,可誰知當宋仁宗看完舉人寫的詩句後,不怒反笑地指出說這只不過是舉人抱負心強而已,既然如此就滿足了舉人的心願。隨後便給他安排了官職。
從這次事上就可以看出宋仁宗非常的通情達理,而且他在位的42年期間裡,大批的文人志士都是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來的,比如讓後人耳熟能詳的範仲淹,歐陽修等等,這些人都是出現在宋仁宗在位時期,可見當時的政治風氣是多麼自由,能夠讓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志士們有個如此和諧溫馨的創造環境,這簡直是文人們都夢寐以求的天堂。
當然宋仁宗不是只有對那些有才學文情的文人才表現的那麼寬容,他連對待在他身邊侍奉的下人也是如此,有一段被後人廣為流傳的就是宋仁宗去花園賞景,突然途中口渴,但此時管茶水的小吏不在,便一路隱忍著口渴,直到回到內殿才喝上水,下人問他為什麼不在後花園喝,宋仁宗回覆說不想因為自己口渴這件事而讓小吏受罰,由此可見宋仁宗是真的心地仁厚。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的去世,不僅引起全國上下的悲痛,就連當時與宋朝有紛爭的遼國人都感慨宋朝失去了一個好皇帝,從他所封的諡號上可以看出,世人對他的評價有多高,為人君子,最看重的道德標準就是仁,「仁」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評價,在以儒學為核心的封建國家裡,仁義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標準,那對於國家來說,仁義是至關重要的,以仁治國,對待臣民都是十分寬容,並且還是位有魄力的皇帝,在用人方面只看重能力,還有善於解決問題的心,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無數文人志士們願意心甘情願的誓死追隨宋宗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