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旭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這句話,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家喻戶曉。但要曉得,不管是近慮,還是遠慮,都要把握好度。否則,思慮過度,也必有近憂,會引發焦慮抑鬱情緒傷及心理健康。
01
「遠慮」和「思慮過度」
古人講的「遠慮」和我們今天談到的「思慮過度」,既有聯繫,也有區別。相通之處,都屬思想活動範疇,都有思考、謀劃之意。不同之處,前者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這些論述的中心意思,就是說沒有長遠的打算,那麼近期的事情就會多有憂慮,換句話說,就是人一直沒有長遠的考慮,那憂患一定近在眼前。
而「思慮過度」則說的是,人操心的事太多,擔憂的情緒太盛,發愁的壓力太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道理已深入人心,不必多言。而「思慮過度」會傷及身心健康,有些人意識不強,還需要講講道理,論論危害,讓更多的人都能有所接受。
02
思慮過度的主要表現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所言:「勞生憂憂,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便度日的好。」在現實生活中,勞生憂憂,空白了頭,甚至引發心理疾病的大有人在。思慮過度主要表現在「三慮」上:
多 慮
有些人經常擰眉緊鎖、心事重重,每天都有考慮不完的事情。思考人生,諸如:學什麼、怎麼學;幹什麼,怎麼幹;進體制內,還是下商海中;搞科研,還是走仕途;怎樣搞好人際關係,如何讓大家認可等。思考生活,像孩子要上好學校,有好工作,找好對象;家裡要買房、買車、買家電、買吃的穿的等。思考投資,買股票、購基金,投期貨,心在證券交易市場,經常隨著行情的漲跌而起伏波動,特別是當被套牢後,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
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總會想很多感悟性的東西,不斷的進行反省,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調適,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人思慮的東西不能太多,思慮過度對身心健康百害無一利。據醫生介紹,思慮過多的人,血壓和心率都比正常人要高,免疫系統功能也較弱,而且還會大量地分泌出一種會給心臟增加負擔、令人壓抑甚至會減少壽命的應激激素,長期過度思考的人會增加精神壓力。
憂 慮
有人說,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容易產生憂慮情緒。其實不然,自古以來,憂愁思慮、憂愁擔心就伴隨著人類的發展。
我們一起來讀幾段文學作品的描述。
《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身既夭命孤弱,復為皇太后、陛下憂慮,誠悲誠慙。」
《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貽書》:「且說王臣母妻在家,真箇聞得史思明又反,日夜憂慮王臣,懊悔放他出門。」
《譚嗣同傳》:「他們為日常生活開支高昂而常多憂慮。」
古人多為天災憂慮、為溫飽憂慮、為戰亂憂慮等。而現在的人們不必為這些憂慮了,過多的是憂慮夫妻關係、子女關係、整個家庭關係;憂慮同事關係、領導關係、整個社會人際關係;防欺騙、防詐騙,憂慮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友善;防暴力、防車禍,憂慮被歹徒所害,被「馬路殺手」所傷;懷疑自己的愛人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懷疑有的人是不是要害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懷疑家裡的燃氣是不是沒有關上開關,懷疑自己家的房門是不是沒有鎖好,懷疑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不乾淨等等,懷疑這懷疑那,整天疑神疑鬼。輕則影響正常生活,嚴重的會得疑心病,患有抑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等的研究表明,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患有憂鬱症,其中因為憂鬱症所帶來的身體疾病,甚至自我毀滅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凡感到悲傷和空虛;對各種活動提不起勁或興趣;感覺沒有價值或有罪惡感;沒有食慾,體重減輕;失眠或嗜睡;容易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有輕生念頭等症狀,應及時看醫生,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焦 慮
一個人思慮過多,整天被憂慮情緒所困,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焦慮心理。如果出現莫名其妙的緊張、擔心、害怕、恐懼等症狀,並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心慌、胸悶、呼吸困難、呼吸費力、手麻、手抖等軀體的不適等,十有八九是得了焦慮症,抓緊治療是唯一的選擇。經過專科規範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會得到臨床康復,恢復往日的愉快心情。
03
如何防範焦慮和抑鬱?
人一旦產生焦慮或抑鬱,通宵睡不好覺,在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誰也不願意得「疑心病」「抑鬱症」「焦慮症」這樣的疾病,既然不願意得,那就應該思想重視,注意搞好預防。萬事都要想開一些,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再難也要防患於未然,這樣做總比得病強。如何防範焦慮和抑鬱,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很難有完全準確的解答,目前更無特別有效的「疫苗」。對於自身來說,主要是調節好心理,從消除誘因著手,在精神方面加以預防。
學會排解,舒緩壓力
俗語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活中需要壓力,因為有了壓力才有動力,沒有壓力,就像井無壓力一樣,是不會有所成就的,所以人生需要適度的壓力。這裡講的適度很關鍵,有的人給自己施壓過了頭,就像一塊石頭壓在心中,思想壓力大,心理難以承受。產生壓力是正常的,人無壓力也是不現實的。壓力過大,就要及時減壓,否則將會危及身心健康,人們要學會舒緩壓力的科學方法。
譬如「飯局法」,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比較麻煩的事情時,可約自己的好朋友吃頓飯,訴訴苦衷,聽聽意見,就會想到解決的辦法,遇到壓力千萬不要一個人扛。
例如「換位思考法」,跟高於自己很多的人比較,壓力自然而然就會無限增大,那就換成跟不如自己的比,比出「知足者常樂」;將自己的某種惡念,或有某種惡習,反向指斥別人有這種念頭或惡習;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態度、意念和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進行批判指責,從中矯正心裡不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比如「自我辯論法」,在腦中進行自我對話,與自己辯論一番,問問自己是不是可以多個角度、變化地看問題,也許這樣就可以帶來新的視角,幫助有壓力的你走出來。《論語·子罕第九》中提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叫人不該猜度,不該先定事之成敗,不該先有成見,不該只為自己。不要處處跟別人爭鬥,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換個視角看,經常自我反思,很多事就沒了,生活就會有改變。
還比如「腹式呼吸法」,「聖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實際上講的就是古代聖人都十分注意呼吸。通過正確的腹式呼吸,使自己的身體處於端莊、放鬆、挺直的狀態,讓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清涼的氣流吸入,溫暖的氣流呼出,在一呼一吸中釋放心中的壓力。舒緩壓力的方法很多很多,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善於交往,消除孤寂
長時間有孤獨感,就會心生恐懼,對身心健康很不利。要想消除孤獨感,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有事可做。人一旦忙碌起來,那種孤獨感自然會被手頭上的事情所代替。專注很容易讓人忘掉孤獨,要培養一種專注的精神,凡做有意義的事情,就要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達到了忘我的狀態,就會將孤獨感從心裡趕走。尤其是容易產生孤獨感的人,要解開內心的自我封閉,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健康有益的活動中消除孤寂感。
堅持鍛鍊,愉悅神情
體育活動,可以加快新陳代謝,提高身體機能,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精神壓力,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自信心和人生的意義。像跑步、打拳、唱歌、跳舞、繪畫、書法、寫作、下棋、攝影、集郵、養魚、玩鳥、種花、烹飪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文體活動。
為了防止和消除焦慮、抑鬱情緒,人們應該有自己興趣愛好,而且還要廣泛一些,常年堅持體育鍛鍊,積極參加文娛活動,肯定會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古人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要想長壽,就必須心安。人們在記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同時,還應謹記「思慮過度,必有近憂」的忠告。
編輯丨徐德金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個「在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