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畝沃野良田從何來

2020-12-27 騰訊網

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12月8日,記者穿行於鹹安區的綠色農業開發區、蔬菜產業園和精準扶貧村,感受一處處高標準農田所發揮的「旱澇保收 ,提高地力」作用。

提高地力

什麼叫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過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國土、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參與,各部門標準不一、投資分散,導致建設工程質量不高。」鹹安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華介紹,去年實施大部制改革後,高標準農田建設由區農業農村局專門負責,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施工,統一監管,統一驗收,切實與全區農業發展規劃、農田水利規劃、國土全域空間規劃相銜接,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

鹹安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7個鄉鎮14個村和1個市直單位。項目建設規模2.23萬畝,涵蓋1個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面積約2800畝;1個蔬菜產業園,建設面積約6500畝;1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面積約2800畝;6個水利設施補短板項目實施點,建設面積約8700畝。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機耕橋3座、泵站4座、節制閘3座、攔水壩3座、進出水涵管298處、分水閘44處,襯砌明渠(溝)41.03千米、整治塘堰54口,新建排水暗渠(管)3.32千米、疏挖骨幹溝渠254米、田間機耕路11.26千米、水泥路84米、修復田間道10.67千米,營造農田生態林1.8萬株。

項目投資4460萬元,去年11月完成工程建設主體公開招標。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鹹安區高標準農田建設3月20日在全市率先動工,8月20日在全市率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面積54畝,改善灌溉面積2.23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23萬公斤,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10%,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95%,進一步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了全區糧食安全,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民增收,助力了鄉村振興建設。

在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度考評中,鹹安區排名全省第二,獲得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獎勵資金500萬元,並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經費100萬元。

旱澇保收

「這是我們硬化的4000米大溝渠,今年3月建成。溝底清淤工程,使兩邊除去雜草後鋪上生態環保的支撐塊,排澇更順暢了。」在向陽湖鎮寶塔村和市原種場3000畝高標準農田裡,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說。

「向陽湖地勢低,過去下雨一湖水,天晴又乾旱。」市原種場黨委書記、場長殷怡偉介紹,現在溝渠清淤互通,與淦河下遊連接處安裝泵站,下雨排澇快,乾旱進水快,老百姓種田種菜方便多了,徹底改變了過去「下雨一團糟,乾旱望天收」的局面。而且,機耕路修到田間地頭,便於機械化操作,老百姓再也不用肩挑背扛。

正在田間栽油菜的張社雲說,油菜最怕內澇,現在溝渠支渠相通,積水可以及時排走,他再也不用擔心了。市原種場170戶居民有90戶發展大棚育苗,雖然今年雨水多,但由於排水及時暢通,居民種菜無虞,日子過得豐潤。

據介紹,向陽湖3000畝高標準農田新建硬化溝渠26條近9000米、過路涵管127座、泵站1座。新建田間道422米、修復田間道21條共6807米,種植紅葉石楠6000棵、生態草皮6000平方米。

雙溪橋鎮三橋村蔬菜基地也是深溝大渠。按高標準農田建設,鹹安區農業農村局為該基地硬化溝渠,補齊大溝,修改蓄水池。並建成泵站和節制閘,從高橋河引水灌溉,整個基地可自流灌溉排澇。

駐村第一書記餘忠華帶領記者參觀了一處大棚,裡面的非洲菊開得正旺。非洲菊一年四季可以開花,是一種觀賞花, 主要銷往上海等大城市。「非洲菊的灌溉用水,就來自旁邊新修的蓄水池。」 餘忠華說。

三橋村支部書記吳長江說,自今年建起高橋河引水工程後,給蔬菜種植帶來極大方便,全村5000畝農田實現灌溉全覆蓋,再乾旱也不缺水,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據統計,三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2000畝,硬化溝渠5000多米,埋設過路涵管107座,建沉砂池12座,整治坑塘4口,新建泵站1座、田間道104米,修復田間道436米,種植紅葉石楠1500棵。

助力脫貧

沿著一條柏油公路,記者來到鹹安區貧困村汀泗橋鎮長壽村,沿途經過董繼寧美術館、潤豐果園和奇果園,良田桑竹,藕塘魚池,高標準農田建設初具規模。

柏油路的盡頭連接著一條新修的長達2公裡寬5米的機耕路,這是為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還包括建設高產穩產農田3000畝,護砌硬化溝渠3626米。

「以前的田地是農戶各自耕種,渠路不通,很多拋荒後栽了樹。」長壽村支部書記董慶輝說,今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渠相通,路相連,很多田地流轉給大戶規模化種植,實施機械化操作。本村三組的黃小兵流轉了六組的60畝地,水面養魚鴨,荷塘發展蓮藕採摘,還把自家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和民宿。

此外,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溝渠路,將原來分散的果園、水庫、山林連點成片,更有利於產業化發展。目前,已有本村和外地老闆前來洽談,計劃流轉長壽村的山林種植水果。

長壽村離市區不遠,山環水抱中間平畈,宛若世外桃源。該村計劃將新修4公裡刷黑路,與原有柏油路連接,並直通甘家壠水庫和海拔275米的黃陂堖山,打造文化旅遊村。

據了解,鹹安區堅持優先安排貧困地區、優先安排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和整治村等原則,充分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為依託,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資金優先向三橋、長壽等6個貧困村傾斜,貧困村佔比43%。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貧困村農田水利灌溉條件落後、糧食生產能力薄弱、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

相關焦點

  •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2020-12-14 14: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州日報  事實上,這是一個佔地2.3畝的智能化魚塘養殖基地,展示著顛覆傳統漁業養殖的新模式。「在浙江大學的幫助下,今年公司水產養殖開始進入正常量產,預計全年產值1500萬元。」企業負責人李小斌告訴記者,每個魚塘都配有傳感器監測水質、控制增氧,工作人員只需點點滑鼠,就能完成魚苗投餵、水質清潔、成魚起捕等環節。
  • 遼源市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紀實
    待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完善以後,將為800多畝的土地服務,成片農田更適合機械作業,抗旱防澇為莊稼增收打下基礎。  遼源市實施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既是農田保護的需要,也是農業發展的需要。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黑土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遼源市計劃利用2020-2024年五年時間,新建100萬畝良田,全市良田達到294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5%以上,糧食可增產10%以上,年增收2億元以上。
  • 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可供10萬畝良田種植
    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可供10萬畝良田種植。位於我國安徽省皖中地區,有一座面積為760平方公裡的湖泊,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的巢湖。當地對於這片湖泊,進行多次的改善和治理,也是為了讓這座湖泊開放成為當地一處旅遊景點。
  • 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 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原標題: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出寧波櫟社機場,直奔慈谿。丁冠均閉著眼,腦子卻轉得飛快:北京平谷的800畝桃子採摘進入尾聲,總共40萬公斤;慈谿150畝葡萄快下市了,2500畝西藍花要種第二茬;餘姚的萬畝水稻得抓緊秋收;溫州蒼南新承包的5000畝鹽鹼地要改良土質…… 21年前,丁冠均到慈谿打短工。
  • 蘑菇屋有孔雀不算啥,看到「萬畝良田」,才知道什麼叫大戶人家!
    《嚮往的生活4》蘑菇屋有孔雀不算啥,看到「萬畝良田」,才知道什麼叫「大戶人家」!《嚮往的生活4》先導片已經播出了,這次蘑菇屋選址在美麗的雲南。雲南不僅風景優美,物產還特別的豐富,蘑菇屋也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小家,變成了「大戶人家」。
  • 萬畝鹽鹼地變良田 人民勝利渠成為幸福渠
    通水近70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產量達到1.4萬千克左右,為開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人民勝利渠也成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 我國攻破千年難題,「變出」上萬畝良田
    我國攻破千年難題,「變出」上萬畝良田!要知道,我國有高達15億畝的鹽鹼地,若是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它們將會成為中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試想一下,若是研製出可以耐鹽鹼水稻品種,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產量300公斤計算,那每年增加的水稻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正如袁隆平爺爺說的那樣:「這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
  • 丟荒田墾造水田變良田!程村鎮2.5萬畝晚稻喜獲豐收
    該鎮今年的25000畝晚造水稻獲得了豐收,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在程村鎮隴石村的中源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今年6月份種下的晚造水稻開始收割。自動收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飽滿的稻穀經自動脫穗裝車,不一會就堆滿了車廂。種植大戶謝和平說,他今年在程村隴石、長芙等村委會利用1200多畝丟荒水田種植了水稻,獲得了豐收。
  • 雲浮:統籌推進治水墾田 新增良田3011畝
    通過清理改造一批小水電站,實施治水墾田項目,帶動良田增加3000多畝。收成時只有200斤畝產,總共損失大概2萬元。」多畝。耕地質量國家利用等別也由建設前的8.5等提升到3等,新增糧食產能21萬多公斤。」
  • 1.6萬畝坡耕地變良田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雖是冬閒時節,但在我市大通縣新莊鎮蘭龍村、東峽鎮克麻村、南灘村的山野田間,十幾臺大中型挖掘機和推土機的轟鳴聲卻一刻不停,一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記者獲悉,今年實施的蘭龍、克麻兩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涉及新莊鎮的蘭龍、臺其莊、尕莊和塔爾鎮的東莊,以及東峽鎮的克麻、南灘6個行政村,實施坡改梯將近1.6萬畝
  • 《如懿傳》:「京郊有五十畝良田」就是李公公對惢心的感情吧
    在宮裡,惢心是伺候如懿的,而李公公是伺候皇上的,但是在宮裡他兩真的是彼此依靠。 「京郊有五十畝良田,你若嫁我就是聘禮 你若成婚便是賀禮「這句話是多麼的豁達,你嫁給我我也給你,你嫁給別人,那我給你當賀禮!
  • 萬畝鹽鹼地變良田 人民勝利渠成為幸福渠——探尋黃河之美
    通水近70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產量達到1.4萬千克左右,為開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人民勝利渠也成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 中國攻克歷史難題,千萬畝良田或將誕生,聯合國聞聲發來邀約
    儘管現在我國達到了溫飽問題,但我國在農業發麵依舊在潛心研究,而在這次,我國竟再次攻克了一項世界難題,那就是千萬畝的良田誕生了,當聯合國聽到這個喜訊之後也是發來邀約。中國攻克歷史難題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隨著高樓陸續拔地而起,導致目前可耕種的面積逐漸減少,再加上我國人口陸續變多,所以必然會帶來糧食短缺的問題。
  • 目標定位「再造億畝良田」——2020年中國「海水稻」研究取得進展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長沙12月17日電(記者周勉 張玉潔)中國正力圖利用數億畝的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在不久的將來,那些之前看起來「用處不大」的鹽鹼地或將成為「再造良田」。挖掘鹽鹼地的潛能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 【農業農村】最是一年春好處 田疇沃野繪新圖 ——我市一季度農業...
    這片即將竣工的2500畝高標準稻田5月份就可投入生產,整治後的農田讓水稻種植更省心、更輕鬆、更便捷。近年來,富縣依託葫蘆河流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條件,大力恢復水稻種植,今年計劃恢復種植水稻1.45萬畝。
  • 「十三五」期間南通市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
    2016年以來,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200萬畝目標任務,是全省唯一的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市。南通市要求相關部門、地區要以創建全國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為目標,堅持標準不動搖、創新不停步、良田糧用不走樣,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不少於200萬畝。
  • 良田:這次要全國出名了!
    良田位於郴州市城區以南22公裡處,轄23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14萬(2016年),鎮域面積191.92平方公裡。丨引進投資過億項目4個,5000萬以上項目6個 丨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2.1億。推進「七大提質工程」,鋪設了天然氣管道。
  • 糧田變「良田」高標準裡有高招
    圖為9月2日航拍的瀘州市龍馬潭區雙加鎮涼坳村的高標準農田項目。糧食穩產高產,「良田」是核心。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現代糧食產業園作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到2022年,我省將建成5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全省糧食年產量700億斤以上。高標準農田如何建?如何提高效益?近日,記者走進部分糧食產區實地了解。
  • •看高質量發展】安徽池州:悄悄把山「搬走」 30年留下萬畝良田
    再過三十年,這座近20億噸的大山會消失不見,在約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留下一萬多畝良田。  2020年11月,「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採訪團走進安徽池州,深入了解長九(神山)灰巖礦項目,這個當代「愚公移山」的傳奇故事。  記者走進礦山開採區看到,神山腳下有兩個碩大的白色廠棚,一條公路盤山而上,路上沒有車,山上看不見熱火朝天的開礦場面。
  • 家有良田
    母親插入的秧苗不用扯線,那一畝方田就是她最熟悉的方程式,不用精確計算,最後一把秧苗總會在母親的手中散落成莊稼應有的樣子。村莊與水田比鄰而居,父親的雙腳丈量著水田和村莊的距離,反反覆覆,母親的白髮細數著歲月和日子的長度,年復一年。水稻肆意生長的季節,父親扛著鐵鍬,打開水塘的閘門,讓生命之水源源不斷地流進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