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12月8日,記者穿行於鹹安區的綠色農業開發區、蔬菜產業園和精準扶貧村,感受一處處高標準農田所發揮的「旱澇保收 ,提高地力」作用。
提高地力
什麼叫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過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國土、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參與,各部門標準不一、投資分散,導致建設工程質量不高。」鹹安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華介紹,去年實施大部制改革後,高標準農田建設由區農業農村局專門負責,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施工,統一監管,統一驗收,切實與全區農業發展規劃、農田水利規劃、國土全域空間規劃相銜接,科學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
鹹安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7個鄉鎮14個村和1個市直單位。項目建設規模2.23萬畝,涵蓋1個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面積約2800畝;1個蔬菜產業園,建設面積約6500畝;1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面積約2800畝;6個水利設施補短板項目實施點,建設面積約8700畝。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機耕橋3座、泵站4座、節制閘3座、攔水壩3座、進出水涵管298處、分水閘44處,襯砌明渠(溝)41.03千米、整治塘堰54口,新建排水暗渠(管)3.32千米、疏挖骨幹溝渠254米、田間機耕路11.26千米、水泥路84米、修復田間道10.67千米,營造農田生態林1.8萬株。
項目投資4460萬元,去年11月完成工程建設主體公開招標。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鹹安區高標準農田建設3月20日在全市率先動工,8月20日在全市率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面積54畝,改善灌溉面積2.23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23萬公斤,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10%,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95%,進一步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了全區糧食安全,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民增收,助力了鄉村振興建設。
在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度考評中,鹹安區排名全省第二,獲得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獎勵資金500萬元,並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經費100萬元。
旱澇保收
「這是我們硬化的4000米大溝渠,今年3月建成。溝底清淤工程,使兩邊除去雜草後鋪上生態環保的支撐塊,排澇更順暢了。」在向陽湖鎮寶塔村和市原種場3000畝高標準農田裡,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說。
「向陽湖地勢低,過去下雨一湖水,天晴又乾旱。」市原種場黨委書記、場長殷怡偉介紹,現在溝渠清淤互通,與淦河下遊連接處安裝泵站,下雨排澇快,乾旱進水快,老百姓種田種菜方便多了,徹底改變了過去「下雨一團糟,乾旱望天收」的局面。而且,機耕路修到田間地頭,便於機械化操作,老百姓再也不用肩挑背扛。
正在田間栽油菜的張社雲說,油菜最怕內澇,現在溝渠支渠相通,積水可以及時排走,他再也不用擔心了。市原種場170戶居民有90戶發展大棚育苗,雖然今年雨水多,但由於排水及時暢通,居民種菜無虞,日子過得豐潤。
據介紹,向陽湖3000畝高標準農田新建硬化溝渠26條近9000米、過路涵管127座、泵站1座。新建田間道422米、修復田間道21條共6807米,種植紅葉石楠6000棵、生態草皮6000平方米。
雙溪橋鎮三橋村蔬菜基地也是深溝大渠。按高標準農田建設,鹹安區農業農村局為該基地硬化溝渠,補齊大溝,修改蓄水池。並建成泵站和節制閘,從高橋河引水灌溉,整個基地可自流灌溉排澇。
駐村第一書記餘忠華帶領記者參觀了一處大棚,裡面的非洲菊開得正旺。非洲菊一年四季可以開花,是一種觀賞花, 主要銷往上海等大城市。「非洲菊的灌溉用水,就來自旁邊新修的蓄水池。」 餘忠華說。
三橋村支部書記吳長江說,自今年建起高橋河引水工程後,給蔬菜種植帶來極大方便,全村5000畝農田實現灌溉全覆蓋,再乾旱也不缺水,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據統計,三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2000畝,硬化溝渠5000多米,埋設過路涵管107座,建沉砂池12座,整治坑塘4口,新建泵站1座、田間道104米,修復田間道436米,種植紅葉石楠1500棵。
助力脫貧
沿著一條柏油公路,記者來到鹹安區貧困村汀泗橋鎮長壽村,沿途經過董繼寧美術館、潤豐果園和奇果園,良田桑竹,藕塘魚池,高標準農田建設初具規模。
柏油路的盡頭連接著一條新修的長達2公裡寬5米的機耕路,這是為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還包括建設高產穩產農田3000畝,護砌硬化溝渠3626米。
「以前的田地是農戶各自耕種,渠路不通,很多拋荒後栽了樹。」長壽村支部書記董慶輝說,今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渠相通,路相連,很多田地流轉給大戶規模化種植,實施機械化操作。本村三組的黃小兵流轉了六組的60畝地,水面養魚鴨,荷塘發展蓮藕採摘,還把自家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和民宿。
此外,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溝渠路,將原來分散的果園、水庫、山林連點成片,更有利於產業化發展。目前,已有本村和外地老闆前來洽談,計劃流轉長壽村的山林種植水果。
長壽村離市區不遠,山環水抱中間平畈,宛若世外桃源。該村計劃將新修4公裡刷黑路,與原有柏油路連接,並直通甘家壠水庫和海拔275米的黃陂堖山,打造文化旅遊村。
據了解,鹹安區堅持優先安排貧困地區、優先安排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和整治村等原則,充分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為依託,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資金優先向三橋、長壽等6個貧困村傾斜,貧困村佔比43%。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了貧困村農田水利灌溉條件落後、糧食生產能力薄弱、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