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養家貓的歷史並不長,歷史的文字記錄中也很少提到家貓。在古代提到的貓,大多是指狸子,即野貓。到了最近幾百年養家貓的記錄才逐漸多了起來。
歷史上跟貓有關的成語不多,但是從頭到尾看一遍,這些帶貓的成語幾乎清一色都是貶義。
貓哭老鼠、貓哭耗子、貓兒哭鼠
貓哭老鼠常作為一個歇後語使用,後半句是「假慈悲」,貓兒哭鼠與其意思相同。這種敵對的狀態下,兩者不相兼容你死我活的立場,貓如果為了老鼠哭,一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要麼是假裝慈悲要麼是假惺惺地獲得同情擺脫嫌疑。
照貓畫虎
貓和虎樣子很像,同屬於貓科動物,一大一小。既然找不到老虎畫,就找個貓代替一下。這個成語比喻照樣子模仿,貶義。
阿貓阿狗
阿貓和阿狗都是古時候貧賤之家給孩子常用的名字。所以後來人們為了鄙視別人就會說阿貓阿狗,這個成語在貶低人的時候常用。可以引申為任何輕賤的,不值得重視的人或著作。
貓噬鸚鵡
這個成語不太常用,但是貓吃了鸚鵡,肯定也不是什麼好事。
宋代小說《桯史》有一篇古詩《鸚鵡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家裡鬧耗子,就從鄰居那裡買了一隻貓,特意選了一個好日子把貓帶回家。結果這個貓不去理會老鼠,到家第一件事是把鳥籠子扒拉開把裡邊的鸚鵡給吃了。
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壞人排擠、壓抑好人。貓在這個成語裡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捉鼠拿貓
這個成語出自元代的一出雜劇,「若論我腹中的兵書,委的有神鬼不測之機,有捉鼠拿貓之法。」
意思是有抓住老鼠和貓的本事,比喻制服敵人。無論這個成語是同意複合詞還是偏義複合詞,貓都對應著鼠,抓貓還是抓老鼠在創作者那裡似乎沒什麼區別,都是對付敵人。
偷貓盜狗
偷貓盜狗指偷竊,也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現代有一個常用詞「聊貓逗狗」跟這個成語有部分接近。
要是說含有貓的成語中貓都不光彩,這個成語例外。如果是指偷竊,貓就是被偷的,有點無辜。
爭貓丟牛
這個成語中,貓又躺槍了,被拿來與牛做對比,比喻貪了小便宜吃了大虧。可見,在古人看來,貓是一個非常「不值錢」的東西,才會拿出來跟值錢的牛作對比。
貓鼠同乳、貓鼠同眠、貓鼠同處
看這幾個成語,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貓和老鼠一起吃奶、一起睡覺、一起相處,但是這個成語比喻什麼呢?是指本來死對頭的物種能夠和諧相處呢,還是發生反常現象必有妖呢?
真正的含義是比喻官吏失職,包庇下屬幹壞事。也比喻上下狼狽為奸。
這個成語出自《史綱評要·唐紀·代宗》:「隴右節度使朱泚獻貓鼠同乳不相害者。百官皆賀。崔祐甫曰:『物反其常,何以賀為?』此時朝廷真貓鼠同乳矣。」
隴右節度使朱泚向唐代宗李豫進獻了一隻貓和一隻老鼠,說它們能夠一起和諧存在共同吃奶而不互相傷害。這下子文武大臣們都來賀喜,說這是多麼難得的和諧景象啊。結果耿直的崔祐甫說,這分明是反常的現象,有什麼值得慶賀的。朝廷真是貓鼠同乳互相包庇狼狽為奸啊。
虎蹤貓跡
能找到的與貓有關卻無貶義的成語就剩下虎蹤貓跡了,這個成語指痕跡,蛛絲馬跡的意思。但是卻因為有「蛛絲馬跡」這個已經應用很普遍的成語在先了,而且它們的含義高度重合,所以虎蹤貓跡這個成語顯得很雞肋,很不常用。
另外一些含有貓的俗語也沒有貓的正面形象。
三腳貓:這個詞最早出自明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指做事技藝不精。現在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技藝不精。
花腳貓:傳說四隻腳長有花斑的貓比一般的貓更加愛四處閒逛遊蕩。所以用花腳貓用來比喻愛四處遊蕩的人。
現在人見人愛的喵星人為什麼在古代不受人待見呢?
宋代之前,貓一直名聲不好,家養也不普遍。隋唐宋時期貓不祥是有社會共識的,比如宋代的「狸貓換太子」,唐代「蕭淑妃化貓索命」讓武則天怕貓等等。《隋書》裡記載了獨孤後遭受"貓蠱」,認為老貓能成精鬼。對以貓行蠱鬼術者,唐代法律規定:蓄貓鬼者,流三千裡。其實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地區流傳有黑貓招邪的傳說。這樣,古人總結的含有貓的成語不帶褒義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