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 題:連續三年發布開訓動員令 中國軍隊為何重視實戰化訓練?
中新社記者 李純
新年第二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中央軍委2020年1號命令,向全軍發布開訓動員令。連續三年,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新年伊始向全軍強調軍事訓練的重要性。
黑龍江邊防官兵迎風鬥雪掀訓練熱潮。 中新社發 高剛才 攝
軍事訓練多重要?擺在戰略位置
2018年初的開訓動員大會上,一襲戎裝的習近平強調,「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2019年初的開訓動員令再度明確,「始終把備戰打仗作為第一要務、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
連續兩年「被擺在戰略位置」,軍事訓練的地位與作用可見一斑。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和挑戰。建設同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防和強大軍隊,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今年的開訓動員令再次描繪了一支強大軍隊應有的樣子。有評論文章指出,只有把練兵備戰作為主責主業緊緊抓在手上,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才有核心能力支撐。
軍事訓練抓什麼?「就是實戰化」
「軍事訓練抓什麼?我想就是實戰化。」加強實戰化訓練是習近平反覆強調的內容。2018年初發布訓令時,習近平號召全軍「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在2019年初的中央軍委軍事工作會議上,他強調「要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提高練兵備戰質量和水平」。
今年的開訓動員令再次指出,「緊盯強敵對手,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專家認為,開訓動員令符合當前中國軍隊發展和國際形勢特點,也更加注重訓練的目的性。
軍事專家潘新毛注意到,「實案化訓練」出現在今年的開訓動員令中。他表示,實案化訓練根據既定作戰方案實施,對作戰效果起到更直接的影響,「訓練更精確,目的性更強,要求更高,準備也更充分」。
這位長期研究軍事訓練的專家還表示,今年的開訓動員令聚焦軍事訓練的實效。「『把每一個單兵、每一型裝備、每一類作戰要素訓到位』,要求已經落實到個人,落實到具體的戰術動作上。」
克敵制勝靠什麼?發揚戰鬥精神
在兩年前的開訓動員大會上,習近平指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勇於戰勝困難,勇於超越對手」。2019年開訓動員令再次強調,「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不畏強敵對手,不畏艱難險阻,錘鍊血性膽氣」。
「敢於戰勝一切困難,敢於壓倒一切敵人」,連續三年開訓動員,戰鬥精神一再被提及。「有血性」被視為新時代中國軍人應當具備的精神特質。習近平指出,「沒有戰鬥精神,光有好的作戰條件,軍隊也是不能打勝仗的」。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戰鬥精神一直是我軍勝利的重要保證。」潘新毛說,戰鬥精神作為中國軍隊的光榮傳統,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這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練兵」「和平」相矛盾?「能戰方能止戰」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要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維護世界和平。有專家學者分析,「維護世界和平」體現了中國軍隊的和平性。
堅持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是新時代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徵。「維護和平」與「練兵備戰」並不矛盾。「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便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孫子兵法》雖為軍事著作,開篇即言明「兵者」乃「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中國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這與中華文明歷來崇尚的「止戈為武」 一脈相承。正如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裡。」(完)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