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在北碚區柳蔭藝術糧倉開幕
「藝術承載美好生活,美育提升鄉村品質。」現在走進北碚區柳蔭鎮,相信大家會對這句話產生更為深刻和具體的體會。建成67年、已經廢棄的糧倉成了眾多藝術家的創作基地,本就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而在12月18日上午,這裡又迎來了一件藝術盛事:「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在此開幕。即日起一直到明年1月18日,市民都可以前往北碚柳蔭鎮藝術糧倉,近距離感受藝術和鄉村結合的帶來的改變和魅力。
現場展覽展出的作品
本次「百校百村百藝:2020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展覽與論壇,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北碚區人民政府、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是四川美術學院於2019年發起並舉辦的,進入今年該「計劃」活動的主題被確定為「百校百村百藝」。「每個鄉村有自身的文化特徵與現實需求,每個學校與每個專業有自己的特點與做法,二者互動相參,為時代貢獻了不同的方法、路徑與形態。」主辦方表示,這也是今年的主題定為「百校百村百藝」的原因。
在開幕式上,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唐青陽介紹,本次行動計劃,主展場設置在北碚區柳蔭鎮,分布在柳蔭藝術糧倉與院落,分布在田間與地頭;分展場藝術活動則分別在上裡、林州、婺源、南川、渝北等處舉辦。「藝術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我相信這些展演活動會給大家帶來驚喜。」唐青陽說,本次活動還設計了五個論壇,這些論壇在真實的社會場域中展開,回應真實的社會問題,突出在地性、青年性、對話性和國際性。
展覽現場
具體來說,主展場展演活動的六大單元主要包括:第一單元,他山之玉——藝術助力鄉村國際案例展,展出中國、亞洲、歐美60餘個藝術助力鄉村建設的案例,為新格局下中國鄉村振興提供參考與借鑑。第二單元,在地生長——在地創作現場展。圍繞柳蔭糧倉、鋼廠、麻柳河、王家灣、東升村等,呈現了豐富的在地性創作作品。
第三單元,多方參與——鄉村美育研學展。重點展出了城鄉統籌·館校聯動——北碚區中小幼20所學校的鄉村美育成果,以及全國30餘所院校或機構藝術寫生與鄉村研學作品和來自全國各地10餘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或作品。第四單元,教學的實驗——在地教學文獻展。重點展出了四川美術學院以鄉村為場域,開展的視覺設計、空間重塑、藝術創作、影像藝術、在地工坊等成果。
展覽中還設有柳蔭水渠歷史文化的專題展
第五單元:傳承賡續——柳蔭糧倉常設展。設置了百年鄉村建設與鄉村美育廳、柳蔭農耕文化遺產糧倉歷史文化、水渠歷史文化專題展。第六單元則是院壩藝術節——柳蔭鄉村文藝匯演。
開幕式上揭幕的中國鄉建三傑「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塑像
毫無疑問,本次活動的主展場柳蔭藝術糧倉是最惹人注目的所在。這座共有4個倉庫的糧倉建於1953年,佔地面積達到了兩三千平方米。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2020(第二屆)「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的五個展覽就直接設置在了經過改造後的倉庫裡。18日上午,在這裡還舉行了中國鄉村建設三傑「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的塑像揭幕儀式。
有的展廳還保留了以往居住在此的住戶用過的洗衣槽、灶臺
步入倉庫裡的各個展廳,記者看到,一方面這裡呈現了包括糧倉本身在內的柳蔭農耕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以及柳蔭鎮境內知名的東升村水渠建設中的文化精神傳承等。以東升村水渠為例,本次展覽中大家不僅可以看到這條籌建於1960年,直到1982年才全部完工的水渠的前世今生;同時,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還重訪了當年參與水渠修建的當地農戶,並通過照片的形式把他們「請」到了現場。「他們中有的已經80多歲,兒子也已經年過六旬,兩代人當年都參加過水渠的修建。」同時,記者還在展廳裡發現,現場甚至保留了原住戶搬家前用過的石砌洗衣槽和灶臺。
學生作品
而在鄉村美育研學展部分,大家可以看到城鄉統籌·館校聯動的成果。來自北碚區的20所幼兒園、中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形式豐富多樣的裝置、雕塑作品。像西大附小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用粘土創作的《小吃貨的龍門陣》就把各種佳餚擺滿了一桌子:肉片、麻花、蒸餃、煮著荷包蛋的砂鍋菜一個都不少不說,甚至還包括了一缸玻璃罈子泡製的「泡菜」,看得人直咽口水。
在開幕式上,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著名理論家黃宗賢教授還主持發布了新書《中國藝術鄉建》(第一輯)。黃宗賢表示,《中國藝術鄉建》的出版發行,是四川美術學院踐行藝術鄉村建設、鄉村美育行動計劃獲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此外,12月19日,2020「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還將舉行聚焦藝術鄉村與鄉村美育主題的學術論壇。設立在柳蔭全域的五個會場中,專家學者和青年學子將分別圍繞「空間重塑:鄉村建築改造實踐案例分享與討論」、「正在衍生:中國鄉村公共藝術的實踐與反思」、「鄉村美育:資源、方法與路徑」、「跨際對話:多方會談與案例分享」、「柔韌的變革:文化遺產與鄉村美育的互動與探索」五大主題,展開學術對話與討論。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