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罕見的「霸王級寒潮」讓南方豔陽天一夜間大雪紛飛,拉開了全國大面積降溫的序幕。在大家紛紛掏出壓箱底的厚羽絨保暖禦寒之際,也為專屬於冬天的運動——滑雪提供了大好時機。
借著冬奧會申辦成功的東風,這個雪季註定比往年更加熱鬧。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到這項自由、刺激的運動中來,在「速度與激情」中感受到雪地的浪漫與運動的暢快感。
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更有意思的滑雪裝備和護具,希望能給大家的選購帶來一些參考。
先說說對滑雪安全最為重要的頭盔。頭盔有全盔和半盔之分,全盔主要是雙板競技式迴轉比賽所用,頭盔外殼包住雙耳部分,保護性更好,但戴起來比較費勁兒,平時也比較少見。
半盔則是現在雪友使用的主流樣式,雙耳部分是柔軟的布制護耳,更舒適,一般情況下足夠用了。
頭盔由於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滑雪安全性,所以要儘量挑選知名品牌的頭盔,比如:Giro、Uvex、Smith、POC等。由於歐美人的頭型整體偏窄、偏長,和亞洲人不同,所以購買頭盔時,一定要試戴。如果只按照頭圍參數去購買,非常可能出現夾頭的情況。
Giro Nine是Giro最暢銷的滑雪頭盔之一,使用經典的造型和通風系統設計。新款的Giro Nine Mips,每個透氣孔都能夠通過頭頂的調節閥控制開合,適應不同的氣溫條件。
頭盔外殼採用ABS材料,一體化成型,超輕設計,L碼重量僅為450g左右。此外,還加入了多向撞擊防護系統,提供了更好的防護能力。而頭盔後側的旋扭,可以提供6cm的頭圍調節範圍,使頭盔更緊密地貼合頭部。
Julbo是法國的運動眼鏡品牌,旗下也有專門的滑雪頭盔產品,Sphere是一款滑雪鏡和頭盔一體化設計的產品,使用上更加方便。特別是對戴眼鏡的同學來說,這種滑雪鏡更容易開合。
PC材質外殼,雙密度EPS泡沫內襯,緩震效果不需質疑。磁力扣具,方便快速穿戴,可調節旋扭,保證頭盔與頭部的貼合。自帶的雪鏡為Zebra球形鏡片,自適應光變,可在cat2~4之間變化。如此高端的配置,當然價格也很「高端」……
這是澳大利亞公司Forcite的創新頭盔產品,內置4K攝錄機,在不影響頭盔防護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攝錄功能以及滑雪數據記錄功能。同時,這款頭盔還內置通訊器,可以實現200m半徑的實時語音通訊。
雪鏡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防止雪盲症,一個是保護眼睛。好的雪鏡,一般採用雙層鏡片,上下有透氣孔,避免起霧;同時整體框架和鏡片都非常柔軟,可以彎折而不損壞,以保證在受到衝擊時,不會損傷到眼睛。
框架結構上,目前有柱形和球形兩種,柱形更加傳統,球形更好看,視野也更好。鏡片方面,有適合晚上使用的增光鏡片,也有適合晴天使用的低透光率鏡片,很多品牌也推出了可換鏡片的雪鏡。由於雪鏡也存在歐亞臉型的區別,大家購買時,可以挑選專門的亞洲款雪鏡,或者試戴。
迪卡儂會有一些便宜的滑雪鏡,Smith、Uvex、Oakley、Dragon、SPY、Giro、Bolle、Electric、Julbo等國外知名品牌的滑雪鏡相對高端。
迪卡儂的這款雪鏡,設計相對更偏時尚一些,球形雙層防霧鏡片,仿木紋鏡框,視野比較寬廣。
鏡片有一定的光變能力,可以適應S1~S2的天氣情況(迪卡儂的透光率標準 S1:霧天使用,S2:複雜天氣)。同樣通過了EN 174安全認證。
Julbo的這款雪鏡是其專為增強防霧效果設計的新款雪鏡,球面雙層鏡片,鏡片為SnowTiger光變鏡片,可變範圍為cat2~3。也可以適配前面提到的Zebra鏡片(cat2~4)。
它的鏡片可以通過推拉鏡框開合,在滑行期間關閉鏡片,即可像普通雪鏡一樣防風護眼,其他時候,可以打開鏡片,通過風的流動,增強去霧防霧能力。
眼神控制,虛擬互動:以色列公司設計AR智能滑雪鏡RideOn...以色列一家公司近日推出了一款專門為滑雪運動設計的增強顯示(AR)滑雪鏡RideOn。這款不同於以往那些只是在google眼睛上增加一個顯示器的智能眼鏡,它可以通過眼神控制...
這是以色列公司推出的智能雪鏡,採用Clear-Vn技術,來實現增強現實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通過眼神控制程序,完成查看滑雪信息、與同伴互動、虛擬實境遊戲等功能。這大概會是將來雪鏡的發展方向吧。
雖然滑雪板更加顯眼,但有經驗的滑雪愛好者會告訴你,應該先買雪鞋。沒錯兒,一雙適合自己的雪鞋,衛生、舒適、包裹性好,對於改善滑雪體驗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滑雪鞋有單板和雙板之分。
單板雪鞋舒適性要好一些,外靴更軟。在系帶方式上,有傳統的繫鞋帶、快速抽繩和BOA鋼絲扣快系3種。功能上分為全地域、公園、競技滑行3個主要分類。
常見的單板雪鞋品牌有Burton、Flow、Northwave、ThirtyTwo、Nitro、DC、Vans等。
迪卡儂的入門級單板雪鞋,外靴的硬度沒有明確說明,應該只是較軟的入門級硬度,內靴的硬度為3級。
外底採用EVA技術,是鞋底有一定的減震效果,也能減輕鞋重。鞋帶為快速抽繩式,操作簡單、快捷。
Borton就不用多說了,單板的第一品牌,產品覆蓋單板的各種裝備。這款Photon單板鞋硬度為7,同樣硬度的鞋舌,GripLITE鞋幫,整體的強度和包裹性非常不錯。
獨特的Shrinkage技術可以在不影響雪鞋功能的情況下,縮減雪鞋尺寸。加上輕量化的Vibram ECO外底,EVO鞋墊,大幅減輕了雪鞋的重量,並保證緩震效果。外底前掌有多個金屬鞋釘,用以在冰面行走。
此外,Photon做了整體舒適性設計,從鞋底、保暖、內靴等多方面來保證腳部的舒適、溫暖。當然,內靴也是支持熱定型的。
雙板雪鞋更加堅硬,外殼採用ABS等材料,內膽與單板相似。不用系帶,採用鎖扣固定,有2-4個鎖扣。雙板雪鞋的最新技術是內外熱定型,可以通過加熱使雪鞋儘量適合你的腳型。
除了各大滑雪綜合品牌外,Tecnica、Lange、Dal Bello、Full Tilt、Nordica等品牌在雙板雪鞋方面都有非常不錯的口碑。選擇雪鞋最好親自試穿,由於雪鞋硬度比普通鞋高出很多,稍有不適,在雪場的低溫下,就會造成腳部的疼痛,非常影響滑雪體驗。
迪卡儂的入門級雙板鞋,硬度70,三鞋扣+大皮帶設計,鞋扣長度可微調,104mm的寬楦設計,外殼是PVC塑料,內膽為海綿PU,鞋舌、鞋底採用多層泡沫填充,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和保暖能力。
Fischer是國際知名的奧地利滑雪品牌,在滑雪世界盃和冬奧會上,可以看到眾多穿著Fischer裝備的運動員。這款RANGER 11 VACUUM雪鞋,採用了Fischer最新的內外靴熱定型技術,可以更好地適應使用者的腳型。
這款雪鞋硬度為110,加上V-position等技術的加持,可以保證力量的精確傳導,更好地操控雪板的滑行。此外,雪鞋採用輕量化新材料製作,保暖和緩震性能也都得到增強。
終於說到滑雪板了,滑雪板如同雪鞋一樣,也分為單板和雙板,均由雪板和固定器組成。單板、雙板的外觀其實很相似,只是在寬窄上不同。作為滑雪的基本裝備,滑雪板也凝聚了最多的科技。
材質上,通常使用木材、鋼、碳纖維、合成材料、鈦合金等。在結構上,各種材料拼接成核芯部分,併疊加多層材料,邊緣四周圍上一圈鋒利的鋼邊,最終熱壓成型。
在板型上,傳統的板型是camber和rocker,也就是拱形和凹形,分別適合滑行和公園,後來則出現了camber和rocker的多種結合,形成了豐富的板型系統。
單板有全能版、公園板、高山板等不同分類,國內的雪場,選擇全能版就很合適,在各個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長度方面可以用身高-20cm計算,體重對雪板長度的影響和雙板一樣,都是越重越長。
單板的品牌更加集中一些,Burton一家就佔據了世界70%的單板銷量。此外,Nitro、Lib Tech、GNU、APO、Flow、Never Summer等也都有不錯的口碑。
Nitro是美國的單板滑雪品牌,歐洲銷量位居第一位,這款Prime是Nitro旗下2015-16雪季的入門級全地域雪板,Zero板型,切雪走刃不及Camber,更適合道具和平花。雪板硬度為中等,Bi-lite夾層使雪板更彈更輕盈。多層壓制FH板底,比較耐用。
Never Summer創立於1991年,是著名的美國單板品牌,特點鮮明。全線產品碳纖維+燒結板底,板底圖案數年如一日,總是大鷹或品牌名稱的字母。
Ripsaw是Never Summer的熱門產品,採用rocker camber板型,能夠提升粉雪中的漂浮性能,同時增加道內滑行的穩定性。VXR碳纖維夾層技術,提高雪板的強度,降低重量,多半徑側切技術,增強邊刃抓握能力。
雙板根據三圍、硬度、rocker和camber的不同,有大小迴轉板、全地域板、公園板、野雪板、越野板等區別。雪板的長度選擇,沒有嚴格的標準,初學的話可以按照身高-300px來計算,體重大的,選更長一些,體重小的,選短一些。
雙板的品牌很多,Volkl、Fischer、Head、Atomic、Rossignol、Salomon、Elan、Nordica、Aarmada、K2、Stockli、Hart等品牌都是世界知名的滑雪板品牌。
其中,Volkl的RaceTiger、Fischer的RC4、Head的Magnum、Atomic的D2、Rossignol的9s等雪板都是國內的暢銷款式。
Nordica是著名的滑雪品牌,旗下的雪板、雪鞋都有著很好的口碑。這款Nordica Avenger 75 CA EVO是Nordica的初中級雪板,雪板三圍是127-75-105mm,160cm的轉彎半徑為13.5m,應該算是全地域板。板芯為木芯,板底為燒結板底,雪板自帶固定值3-10的固定器。
P800是Fischer的雙半徑中級雪板,在國內的銷量和口碑都不錯。這款雪板的三圍是122-74-103mm,160cm轉彎半徑為15m+11m,屬於全地域雪板。
這款雪板是三明治板芯結構,使用Air Carbon技術,板子更輕,操控性更強。所謂的雙半徑是指板頭到板腰,板腰到板尾的弧度不同,導致轉彎半徑不同,最終使雪板容易入彎,並保證雪板穩定性。
雙板還會用到雪杖,協助轉向保持平衡。雪杖主要分為鋁杖和碳杖。鋁杖更加常見,價格便宜。碳杖因為使用碳纖維材料,更輕、更細、強度高,價格也高。
選擇雪杖時,可以按照自然站立時的手肘與地面間的距離確定,小迴轉、貓跳等玩法可以選擇更短的雪杖。如果想一次到位,也可以選擇伸縮雪杖,根據具體情況調節雪杖長度。
護臉主要是用於防風防寒,如果進樹林的話,還可以防止樹枝的刮蹭。一般有魔術頭巾、三角巾以及更加保暖的頭罩3種,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個人喜好,自行挑選。
滑雪是一項有風險的運動,如果玩道具,玩跳臺,則屬於極限運動,危險性更高。此外,有更高追求的滑雪者可能會努力徵服雪山,未知的危險更多。因此,護具是不可缺少的輔助裝備。
然而,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護具,而是要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適量運動,遵守雪場秩序,避免運動勞損和意外傷害。著名的護具品牌有LP、McDavid等,Demon、POC等則有更加高端的護具產品。
滑雪由於雙膝需要長時間彎曲,對膝蓋壓力較大,因此,容易造成膝蓋的損傷。單板由於身體側向雪板,還容易磕到膝蓋。因此,除了鍛鍊腿部肌肉、控制運動量、減輕體重外,還可能用到護膝。
LP是著名的運動護具品牌,788CA是他家的暢銷護膝產品。單片反向三束帶設計,可根據個人需求調節鬆緊。髕骨開口設計,可以釋放髕骨壓力,減輕膝蓋負擔。CoolPrene材質的使用,保證透氣性,遠離悶捂。適合雙板,防止運動慢性損傷。
Demon是著名的美國護具品牌,產品較為高端,這款護膝使用整塊D3O材料,保證膝蓋安全。D3O材料平時保持鬆弛狀態,柔軟有彈性,在受到一定強度撞擊時,迅速收緊變硬,外力消失後,又回復到最初狀態。所以特別適合作為極限運動的防護材料。
單板由於側向滑行的緣故,膝蓋和臀部都是容易磕碰的位置。雙板一般情況下,會向側面摔倒,因此不容易傷到臀部。所以單板雪友通常會購買護臀保護臀部,特別是尾椎骨。
迪卡儂的滑雪護臀,價格便宜,在尾椎骨等重要部位有保護泡沫,穿著舒適,保護有效。
護甲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脊柱,防止後方的撞擊,或者摔倒翻滾中的傷害。如果是較為高檔的全身護甲,則可以對上半身進行全面的保護,包括手臂。
迪卡儂的這種護甲,主要是防護脊柱部分,腰部和背帶均可調節,鉸鏈式所料外殼,可向前彎折,但不能向後彎折,保證收到後方撞擊時,使用者的脊柱不受傷害。
這款Demon的全身護甲,大量使用D3O材料,防護性能和舒適性都更加出色,在劇烈的運動中,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上半身的全面保護。當然,價格也會比較高。適合玩跳臺的同學,或者是其他需要更多保護的人群。
滑雪背包主要是用來防止滑雪裝備以及水和食物,幫助滑雪者完成長時間的滑雪、登山行動。因此,滑雪背包通常不大,會配備雪板固定帶和水袋固定系統,並有良好的背負結構。
由於滑野雪存在雪崩危險,所以還有更高端的防雪崩氣囊背包,來滿足存儲和安全的雙重功能。
生產滑雪背包的品牌很多,各大滑雪品牌和戶外品牌都有生產,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CamelBak是美國的戶外品牌,這款背包專為滑雪設計,約19L容量。特殊的三拉鏈設計,可以方便地開啟頂倉。配備水袋固定系統,以及雪鏡倉。左右兩側的固定帶可固定雙板,便於行走。
Mammut是著名的戶外品牌。這款22L的防雪崩背包,除了應有的滑雪背包的功能外,最重要的還是內置防雪崩氣囊的設計。氣囊的拉手就在胸前左側,緊急情況下,僅需3秒鐘就可以充滿150L的安全氣囊,使滑雪者漂浮在浮雪表面,保證安全。
終於,這樣一個大長篇到這裡就算暫時完結了。滑雪的知識太多,滑雪的安全太重要,滑雪的快樂也數不盡,希望大家都能在白色的冰雪世界中玩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