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我是一名志願者。
走上公益的道路是個偶然。那年冬天,雛鷹康復中心招募助教志願者,在當時的壹周刊公眾號上發了一篇推文,我因為對自閉症兒童的生命狀態一直關注,所以就報名了,隨後參加了培訓,成為益揚一員。
當時某小孩幼兒園在讀,工作班次是每周兩個晚班,這樣上午時間是空的,我只要有空都會去雛鷹,每次去,回家都要寫點什麼,關於志願者之間的相處,關於和孩子間的互動,關於不同生命狀態的交流……單列了個文檔,叫雛鷹手記,是協會要求的活動小結,也是我的日記。
我記得第一次去,搭的志願者王晶的順風車,她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我記得自己一開始對康復中心環境不接納的心情,然後東方會長提醒我「不評判」這三個字,我記得那裡很多孩子的樣子,現在再見我應該還能認得出,他們有的口齒伶俐,有的不聽指令,有的狀況百出,但靜下來都是那麼可愛……
因為雛鷹計劃,我成為益揚志願者,認識了東方會長,知道他是報社的,也曾是編輯,更多了交流。再多一點對協會的了解,對價值觀的認同,我留了下來。
作為家長媽媽,我想利於課餘時間,多帶某小孩參加活動,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這既充實了生活,又能夠接觸到社會各種人和事,加深對社會的認知,也是挺好的。
加入了之後,只要有時間,都會帶某小孩參加活動。承蒙信任,我有時也做領隊和大家一起,還牽頭了入門培訓、生活攝影等相關學習,這些經歷給了我很好的鍛鍊。從對公益字面理解,到具體故事裡了解到志願者精神內涵的八個大字,這對我的成長來說,很重要。
白巖松說,志願服務首先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也是讓自我得到拯救的一種方式。深以為然。
你為什麼要做志願者?為了帶孩子參加活動?因為退休了空餘時間多?想要發展更多人脈資源?受身邊某一人的影響?本就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其中最最核心的一條,是我們都想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希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即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條件的富足,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精神層面的滋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們終於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價值感是我們給予別人的愛的能力,隨著我的付出,找到自我價值。而歸屬感是指,有人看到我的存在,並接納我,愛我。
愛的流動故事,在志願服務中每天都發生著。我們幫助別人,付出的可能是時間,是金錢,是知識,是技能,得到的卻是精神上的富足,是感恩,是存在感,是價值感,是勝任感,是成就感,是幸福感……
無私為大私。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如果你仔細體會,我們也在收穫,正是這樣的利他行動,讓我們找到自己,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關注@天天陪伴,每天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園資訊、學習方法、個人成長等相關內容,陪伴孩子,成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