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7:40,南京市中考所有科目考試全部結束。記者了解到,7月21日-26日中考網上評卷,7月29日下午公布中考成績,8月1日-8月2日考生填報升學志願。
南京晨報記者邀請南京名師權威點評昨天四門學科,供家長考生參考。中考七門試卷答案明天將公布,「南京晨報小記者」官微第一時間發布。
數學:容易題穩居C位,壓軸題經典大氣
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副校長許天樞認為:2020年南京中考數學試卷。數學卷延續了歷年的命題方向和原則,秉持數學育人的基本方針,試題緊跟時代步伐,背景宏闊,內涵雋永,追求創新與經典,著意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試題起點低、入口寬、立意高,既起到了科學選拔的作用,又發揮了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導向作用。
試題緊扣時代脈搏,傳遞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第4題以「脫貧攻堅」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素材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弘揚主旋律;第9題以「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為背景,考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實際生活中較小的數,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第21、27題暗含節能環保等民生話題,引導學生藉助數學模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強調數學的現實功能。
本卷容易題較多,深切關注了疫情背景下的學生的學習狀態。全卷的第1~23題,都取材於學生熟悉的學習素材,突出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考查,能讓考生強烈地感受到學有所得,為考生充分發揮水平營造了寬鬆的心理環境。
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六合區橫梁初級中學校長諸士金認為:數學試題具有獨特的「南京味道」,即「變是唯一的不變」。試題依據考試說明,基於教材,貼合教學,穩中求變,變中求新,呈現方式靈活。試卷中基礎題佔比較大,超過總量的70%。如選擇題第1~5題,填空題第7~15題,解答題第17~24題,都圍繞初中數學學習的重點知識,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卷的第25、26、27題具有一定的區分度,但背景為學生所熟悉,起點低,入口寬,呈現方式上通過「腳手架」式的設問,引領學生不斷爬坡,直至登頂。
試題對學生數學獲得的評價兼顧能力立意,發展核心素養。如第1、2、3、5、10、11、12、17、18題著重考查基本運算的能力,第4、21、22題考查數據分析的能力,第19、24、26題考查邏輯推理能力。第25題,以行程問題為背景,考查數學建模的能力。題幹的呈現方式較為新穎,設問也頗有意味,學生既可以建立二次函數模型解決問題,也可以畫出函數圖像幫助理解。第26題關注幾何推理的思考過程,試題呈現上以框圖引導學生思考,將思維可視,繼而結合這樣的思考進一步對條件進行「變式」探究,既體現了對學生的幾何推理能力的考查,也是一種幾何學習方式的再學習。又如第27題,圍繞主話題「確定燃氣站的位置,使鋪設管道的路線最短」,引導學生借鑑「將軍飲馬」問題的經驗進行方案設計。要求學生在關聯的情境中,既要結合原有的數學模型,又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建立新的數學模型解決問題,較好地考查了學生數學建模、數學抽象、直觀想像和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
英語:滲透京劇、漢字特色等文化元素
南京市英語學科帶頭人、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章磊副校長認為,試題所有語篇和語料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展開,取材層次感強、貼近生活。從抗擊疫情、垃圾分類、純電動汽車等社會熱點,到諸如南京昆蟲博物館、玄武湖泛舟等地方特色話題,從選擇夏令營到克服演講恐懼心理的策略,試題對許多學生時常遇到的個人成長和學習問題都有一定的涉及。為增加試題親和力,試卷在情境設計上也頗具匠心,呈現了廣告、網頁、書信、電視採訪和報紙專欄等體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關注自我成長、關注社會和社會生活。
全卷側重對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考點覆蓋面廣。如單項填空題涵蓋了名詞、動詞、時態、語態、形容詞、副詞、連詞、介詞、學習技能、交際用語等考點,側重考查初中英語應知應會的語言知識,考點設置合理。同時,試題中滲透了大量文化元素,如茶文化、京劇、漢字特色等,引導學生理解和鑑賞優秀文化,矢志培育中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試卷所選語篇材料鮮活有趣,試題設問科學且有梯度,考查學生在不同思維層次的表現水平。如閱讀理解題考查細節理解、猜測詞義、主旨大意、觀點態度和推理判斷,較好的體現了以語篇為依託,凸顯學生思維運用與發展在學生成長中的獨特價值,對初中英語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校長、正高級教師朱光成認為,試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出發審慎選擇立意,所選擇的語言素材充分關注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並據此精心設計試題情境及其任務,鼓勵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運用語言知識,表達個人情感和觀點。
整卷中的試題任務指向清晰,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如書面表達內容是請學生 「從三個暑期夏令營中選擇一個參加並給出理由」,緊密結合學生校園生活。這類試題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尊重並給足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營造了較為廣闊的答題空間和較為輕鬆的答題氛圍。學生拿到試題後都會覺得有話可說,都可以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給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己語言素養的機會。總的來說,今年的英語試卷凸顯了英語學科特質,在測試學生英語學科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凸顯了立德樹人導向。學生們都說今年的英語試卷整體不難,而且讀起來很有趣。
道德與法治:關注社會熱點,勞動教育入題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李寶玉老師認為,整卷以學生成長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旨在促進學生道德素養、樹立法治觀念、培育家國情懷。整卷素材關注教育性,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德性成長,積極落實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如主觀題中以民法典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法律素養涵養狀況,引導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選擇題中聚焦勞動教育,關注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啟發學生從道德與法律、個人與國家、時代要求與傳統美德等多維度理解勞動的意義。試卷還重視榜樣教育,所呈現的停課不停學榜樣和共和國功勳模範人物榜樣等,激發了學生思考,宣傳了社會正能量。
試題設計立足學生實際,學生熟悉度好,答題容易上手,具有較好的親和力。試題的設問契合學生熟悉的認知邏輯,無論是對所給具體素材內容的分析,還是對關於「團結」的要求及在中國長盛不衰的原因闡述,任務設計均做到指向明確、信息充分、提示完備,避免學生走彎路,節省學生答題時間,既遵循了學生認知規律,又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建鄴區教師發展中心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許冬紅老師認為,試題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將正確的價值引領蘊涵在生活試題情境素材之中,既貼近現實生活,又充滿時代氣息;試題形式豐富、內涵深刻,既指導學生當下生活,又指導學生未來生活,凸顯課程的應用價值。如「公筷使用」「停課不停學」等素材的選擇,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也是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回應,也對學生未來發展起一定的支撐作用。
試題基於現實情境,以學生熟悉的方式設計相關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學科主幹知識的掌握狀況,充分體現了課程基礎性知識在學生成長中的獨特價值,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試題均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架構嚴謹任務,如試卷17題第一問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則素材分析,三則素材的難度和所蘊含的學理知識的數量基本一致,避免了在同一考查維度的重複考查,既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又兼顧試題情境的公平性。
歷史:情境材料源自教材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紅山分校校長、書記,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邵長峰認為,全卷注重考查學生的基本常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考查內容均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主幹知識。試題編排遵循歷史時序,所選情境材料源自教材,呈現歷史常識的內涵要素,既有文獻資料,又有數據圖片,豐富多樣,真實可信,直觀靈動,歷史味濃。如第1題,以特定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意識;第14題,選擇學生熟悉的《荷馬史詩》、帕特農神廟、《擲鐵餅者》的相關圖片,引領學生認識希臘古典文化成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第15題,選擇教材中有關西歐莊園特點的描述,考查其遍布歐洲各地的時間點,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
試卷題型與題量,結構與布局,保持平穩。全卷充分考慮本屆初三學情,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題幹表述簡潔,符合學生的閱讀習慣。設問指向明確,層次分明,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如第8題,以中央紅軍閃電式四渡赤水為特定情境,引導學生認識中共中央戰略決策的及時、果斷和戰爭指揮藝術的嫻熟靈活;第26題,以夏朝和西周歷史地圖和包含春秋戰國歷史信息的文字材料為素材,聚焦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通過低起點、緩坡度、由點及線到面的問題串,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認識中華民族歷史的源遠流長、延綿不斷,引領學生積極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南京市江寧區教學研究室副主任、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王必閂認為,試卷題型依舊保持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項,其中非選擇題仍舊為材料題和填空題兩類;題量仍為25道選擇題加3道非選擇題;閱讀量適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歷史三個模塊分值比例為3:4:5。
全卷內容覆蓋面廣,考查範圍全部為學科的主幹基礎知識,充分體現南京市初中歷史普適課堂「注重基礎、關注素養」的要求,重在考查考生的歷史常識,諸如絲綢之路、四大發明、新文化運動、長徵、改革開放、文藝復興、十月革命、羅斯福新政、民族解放運動、聯合國等主幹知識。材料選之有據、科學可信,部分題乾材料直接出自統編教材。如第15題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第17題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第27題五段題幹全部來自教材原文,力圖以此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學材,多讀、精讀教材,在閱讀中形成自我學習規範,建立起基於教材文本的史學結構、學習結構。
全卷難度適中,設問指向明確,語言表述簡潔精練,梯度適切,層次分明,充分體現歷史學科規範和學科思維特質。注重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穎
編輯 張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