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尾貓
前段時間《雷霆戰將》引發大量負面評論,之後又有不少人想起李幼斌版老《亮劍》裡的很多經典角色。其中獨立團政委趙剛,就是一個很富有藝術特色的人物。
不少人說,李雲龍的原型是王近山,從這個角度看,趙剛的原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杜義德。本文就說說杜義德將軍的一些事。
(一)能文能武年輕有為
杜義德將軍生於1912年,因為家貧只讀過8個月私塾15歲就去做學徒工。因為年紀小所以受盡壓迫和欺凌於1929年4月也就是在他17歲的時候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雖然年紀小但是因為作戰勇敢被敵人稱為「尖黃陂」。所以到了1931年的時候已經在紅11軍31師4大隊擔任排長那時杜義德將軍才19歲。
之後又升任紅1師3團3連連長、政治指導員。1932年1月至1933年1月又擔任紅4軍(原紅1軍)第10師30團3營政治委員。因為少年時不幸經歷外加父親被還鄉團殺害,所以杜義德在戰場上可以說是不畏生死敢打敢拼。
之後又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各次反「圍剿」作戰及西徵入川北等作戰行動。
除了能打,政治工作也非常在行。雖然只是上過八個月私塾但是學習能力強,這也是杜義德將軍被快速提拔的原因。我們再看看下面這段就會知道他的提升速度有多快了。
在1933年1月到7月任紅4方面軍第10師29團政治委員。部隊擴編後又任紅30軍89師政治委員。
1934年改任紅31軍第91師政治委員。在1935年1月任方面軍總指揮部參謀。在1935年5月參加長徵後又任方面軍總指揮部第4局局長。1935年6月-1936年2月任紅4方面軍直屬縱隊司令員。1936年2月-11月任紅軍騎兵師師長。電視劇中杜德勇是帶領騎兵訓練或許來源於此。
從普通戰士轉變為中高級指揮員,杜義德將軍用了七年。
之後杜義德將軍所部編入西路軍,西路軍失敗後隨王樹聲將軍返回陝北。1937年1月入紅軍大學第二期、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亮劍》中趙剛是北大學生,文化水平比杜義德高,但杜義德上了這個學,也將將能比得上趙剛了。
(二)馳騁抗日戰場
抗日戰爭爆發後,杜義德將軍一度要求上前線參加抗戰。但是上級卻交給了他另一項重要任務。因為紅軍長徵途中大量幹部犧牲。為了培養幹部所以設立隨營學校。根據公開資料: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成立於1938年2月,由129師原教導團整編而成。
1939年9月,杜義德將軍被任命為隨營學校校的副校長。雖然用不著經常衝鋒陷陣但是任務更重了。
按杜義德將軍的說法這些來自一二九師各部隊,大都是從前線來的,有老幹部也有新幹部。因為人多什麼樣的想法都有,思想比較複雜,如認為進學校學習不如在前線打仗光榮等。」
更難的是這些學員中有不少是文盲、半文盲,連書都不會讀。所以他不得不先給學員們掃盲,教授語文和算術。語文從認字開始算術要求學會加減乘除法,讓學員能閱讀報紙寫日記和做基本的算數。為了激勵學員,對成績好的學員會獎勵香皂、紙、毛巾等用品,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在當時也不是那麼好弄到的。
左數第一個是杜義德
隨營學校為八路軍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而杜義德將軍本人不過讀過幾個月私塾。其學習實踐能力可見一般。
1942年杜義德將軍轉戰冀南,並被任命為了冀南軍區第二軍分區的司令員兼政委。1942年全年,冀南部隊共進行大小戰鬥2500餘次,平均每天7次。並粉碎岡村寧次發動的「4·29鐵壁大合圍」,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5年5月初,杜義德率部收復南宮、新河兩縣城,6月配合冀中軍區發起子牙河戰役,攻克艾章莊、東汪等敵人頑固據點,至8月底,冀南大片地區獲得解放。
(三)搭檔王近山
王近山和杜義德有過小矛盾。
1935年3月,在嘉陵江戰役中,紅軍為奪取閬中、昭化等城,大部隊開始渡江過浮橋,當時杜義德正好擔任過橋總指揮。時任紅4軍第10師28團團長的王近山帶著一群剛繳獲的戰馬,因為浮橋是竹扎的,不牢固。杜義德大聲說:「人從橋上過,馬從水裡蹚過去。」但是那時的王近山才20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所以非要帶著馬過橋不可。
結果杜義德抬手直接開槍,把王近山牽著的兩匹馬打死。最後兩人吵了起來。後來因為被徐向前元帥看到,就把王近山批評了一頓。
結果日本投降後,六縱組建之後,王近山被任命為司令員,杜義德被任命為政委。
雖然二人以前鬧過不愉快但是正好是年輕的時候,所以真正成為搭檔後反而相處的可以。
1946年8月,在被稱為六縱組建後第一戰的蘭封戰鬥中,全殲守軍第五十五師七十四旅二二〇團,蘭封保安團等3000餘人。
在隨後的定陶戰役中六縱頑強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3師,最終在友軍配合下殲滅整3師,活捉師長趙錫田。並繳獲了坦克6輛、大小炮200門、輕重機槍710餘挺、長短槍4300餘支、汽車14臺。
1947年,王近山將軍因為受傷休養,杜義德一人領導6縱,劉伯承元帥曾稱讚:「杜義德又當司令又當政委,才兼文武。」
在1947年時杜義德將軍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用了一個月時間,攻克防守嚴密的河南湯陰縣,活捉東陵大盜孫殿英。之後杜義德將軍又參與潛力挺進大別山,和參與圍殲黃維兵團等行動屢立戰功。
在解放戰爭之後,王近山將軍於1951年2月王近山將軍但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隨後杜義德將軍於1951年9月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政治委員。
當時第三兵團此時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入朝後一直在總部協助司令員主持志願軍全面工作。三兵團的全部工作,實際上是由副司令員(後為代司令員)王近山和副政委杜義德共同主持。
而這兩位在韓戰中打的最有名的戰役當屬上甘嶺戰役,1952年,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秋季反擊戰的勝利。美軍為扭轉局面增加談判籌碼,發動了以上甘嶺地區為主要進攻目標的「金化攻勢」,企圖改善金化地區的防禦態勢。
當時杜義德副政委與王近山副司令、王蘊瑞參謀長等軍團領導指揮第15、第12軍進行上甘嶺地區的作戰防禦部署。
此戰被稱為國魂之戰,不少文章介紹過上甘嶺之戰。在廣大志願軍戰士頑強阻擊下,歷時43天共擊退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900多次衝鋒。最終志願軍取得了勝利。
杜義德將軍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作為他戎馬一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