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智博會,重慶館前絡繹不絕。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佘振芳 實習生 梁浩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開篇語:智能化,究竟改變了什麼?
9月15日,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本屆智博會」)就將在重慶隆重開幕。
在這場盛會背後,一個搶佔未來全球經濟制高點的「風口」正在凸顯。
它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亦稱作「智能革命」。
這場新工業革命發端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新材料等新興技術的崛起,又通過技術與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廣泛融合,更主動和更有「智慧」地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也更加深刻地改造著人類文明的形態。
為把握這個時代「風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智能化,由此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為響應中央號召,重慶啟動了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又明確提出了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的目標。
智博會,就是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展示平臺。
在智博會第三次到來前夕,人們也不禁好奇:智能化,究竟改變了什麼?
答案正是智博會主題:「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在智博會召開前夕,就請各位跟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腳步,一起來看看智能化是如何為重慶經濟賦能、為重慶人的生活添彩。
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現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上篇·「重慶智造」逆勢上揚之謎
8月19日,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新聞發布會舉行。
此次發布會亮出了一份「成績單」。
其間,有兩項「分數」十分亮眼。
第一個是「14%」——這是2019年重慶智能產業增速。
「(這一數據)遠遠高於全市工業增長水平,也遠遠高於全國製造業發展水平。」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如是說。
第二個是「7%」——這是重慶智能產業今年上半年的增速。
「2020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衝擊,但是我市整個智能產業的增長速度上半年仍然超過了7%,顯示出智能產業在重慶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發展的成效是顯著的。」新聞發言人說。
如新聞發言人所言,在遭受疫情嚴重衝擊的2020年,重慶智能產業何以「逆勢上揚」?
這得益於大數據智能化賦予重慶的三種「能」——
5G無人駕駛貨車節省了不少人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平臺崛起,築明日之「基」
新聞發布會召開前兩個月,重慶市政府發布了《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未來3年投入3983億元,滾動實施和儲備375個新基建重大項目。
消息一出,業界振奮。
這意味著,到2022年,重慶新基建整體水平將再上一個臺階。
受到如此重視的「新基建」,究竟是什麼?
通俗點說,就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專門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也就是說,新基建是智能產業的「硬基礎」。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重慶智能產業的活力,首先就得益於此。
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後,重慶始終將新基建作為重要著力點,在信息通道、解析節點、跨界平臺、5G覆蓋等重點方向上不懈努力,如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建成國家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啟動運行了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核心解析節點,躋身中國首批實現行政村光纖和4G全覆蓋的省市,並成為中國首批5G規模化商用試點城市……正是得益於這些成果,重慶智能產業才得以避免因「先天不足」而「夭折」。
隨著《方案》出臺,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將在這座城市持續生長。
在這片不斷厚植的「沃土」上,一支支「航母艦隊」也正在日益壯大。
重慶已成為中國首批5G規模化商用試點城市,5G+智慧商業讓消費者購物體驗更新鮮。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集群出海,揚未來之「帆」
回到新聞發布會現場。
接下來,新聞發言人又提到兩個數據——「9.6%」和「12.4%」。
前者是今年1-7月重慶電子產業增幅,後者則是同期全市非終端電子產業增幅。
這兩個數據有何奧妙?
它們解釋了重慶智能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前,重慶智能產業以筆電、手機等終端電子產品為主,現在則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培育從集成電路到各種模組等更高級的新供給形態。
這種變化,揭示了重慶智能產業又一成長動力——不斷茁壯的產業集群。
阿基米德說,請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對重慶而言,同樣需要一個撬動「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的「支點」。
這個「支點」,就是智能全產業鏈集群。
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伊始,重慶就確定了大數據、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12個目標行業,作為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的突破口,著力打造相關產業集群。
西永微電園聯合微電子展廳裡陳列的該機構工程批量生產的第一張8吋矽基光晶片。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
如何打造?
市委、市政府決定:堅持一手抓研發創新、一手抓補鏈成群,積極培育壯大智能產業,著力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努力向產業鏈高端邁進,推動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建設。
在「研發創新+補鏈成群」的戰略導向指引下,重慶打響了一場又一場搶佔集群發展制高點的攻堅戰。
兩年多下來,「戰果」斐然。
先說「研發創新」的戰果——
就在幾年前,重慶智能產業主要以生產筆記本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為主,處在整個產業鏈低端,以「芯屏器核網」為代表的高端產品缺失。
產品缺失的根源,就是核心技術的缺失。
要向產業鏈高端邁進,重慶就要補齊這個「短板」。
怎麼補?
加強研發創新,激活高科技智能供給的「源頭活水」——
為此,重慶在2019年編制了《重慶市技術圖譜》,滾動實施技術創新項目1925項,較2018年增長60%。
同年,全市就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6個、獲國撥財政科研資金3.65億元,同時還設立博士後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基金,組織實施基礎研究項目2257項、較2018年增長204%。
截至2019年8月底,重慶已培育重點科技型企業14424家、高新技術企業2504家,分別較2016年底增長342%和73.5%。
……
宗申動力生產線上,機器人在運輸配件。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
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芯屏器核網」的短板也開始逐漸補齊。
有了高端技術,就要建立與之配套的高端產業集群,創造價值。
這就要「補鏈成群」——圍繞缺失的產業鏈環節「外引內育」,吸引「龍頭」、聚集配套、補齊短板,形成產業閉環。
2018年底,一顆以「重慶」命名的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作為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系統「鴻雁星座」的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成功發射,標誌著重慶智能產業「鏈」戰略的又一重大進展。
為什麼這麼說?
產業經濟學告訴我們,在全球分工大背景下,吸引到一個「個頭夠大」的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往往就能吸引其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前來配套,從而形成規模成本低、抗風險能力強的產業集群。
這就是「集聚效應」。
作為高精尖航天行業「龍頭」,位於兩江新區的「鴻雁星座」項目,不僅首期投資達200億元,更將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紛至沓來,預計將會形成一個體量十分可觀的新興產業集群。
如今,在重慶智能產業陣營中,像「鴻雁星座」這樣的「龍頭」正在12個重點行業茁壯成長,一系列高端智能產業鏈初具雛形。
在這樣的努力下,「9.6%」和「12.4%」的喜人變化,也就由此催生。
長安汽車兩江工廠是智能化較高的汽車製造工廠。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智慧」改造,育轉型之「花」
2020年3月3日,長安汽車魚嘴兩江二工廠。
焊裝車間裡一片忙碌,三條自動化焊接線正在全速運轉。
蹊蹺的是,在焊槍四射的火花間,卻並沒看到多少工人——在生產線兩側擔任主力的,是500餘臺黃色塗裝的工業機器人。
彼時,大多數企業尚未復工,長安汽車魚嘴兩江二工廠卻已經恢復了75%的產能。
長安是怎麼做到的?
「得益於高度自動化,我們減少了車間人數,降低了人員聚集風險,也帶來了整個生產組織方式的改變,因此在2月19日就順利實現復工復產。」長安汽車魚嘴兩江二工廠副總經理易軍輝說。
和長安汽車一樣,疫情中率先復工復產的重慶傳統製造業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它們都進行了智能化改造。
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進入智能時代,「智能化改造」日益成為全球傳統製造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詞。
所謂「智能化改造」,就是憑藉大數據智能化等新興信息技術,對傳統製造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等環節進行改造,實現其生產從「人力密集型」或「人力+技術密集型」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管理營銷從「人管人的線下管理」「面對面的傳統營銷」向「平臺管人」「線上營銷」轉型。
對老工業基地重慶而言,這一點更顯重要。
「兩江造」長安UNI-T是國內首款搭載國產AI晶片的智能汽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
眾所周知,電子製造業、汽車摩託車、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化醫業、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行業等支柱產業,支撐起了「重慶製造」。
2017年以來,重慶在培育新興智能產業的同時,也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對龐大的傳統製造業體系進行大力改造,為其拓展發展新空間。
2017年,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伊始,重慶就對22家傳統製造業企業進行了智能化改造。
2018年,全市已經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203個。這些項目建成後,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達67.3%,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9.8%,單位生產能耗平均降低17.3%。
同年底,《重慶市發展智能製造實施方案》出臺。
至2019年,重慶共完成智能化改造項目1280個,認定數位化車間11個、智能工廠25個。
與此同時,一大批企業服務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市湧現。
……
「兩年多以來,全市汽車、電子等重點行業中加快推進智能化改造——今年疫情期間,一大批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顯現出優勢。」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說。
經過智能化改造,上千家本土傳統製造企業「輕裝上陣」,以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運營成本實現了生產運營模式的「進化」,由此迸發出強大活力。
在未來,隨著智能化改造持續深入,這樣的活力也將在重慶傳統製造業體系不斷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