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2月13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在當今社會,一些曾經環繞在我們身邊的老手藝和老器物已被甩在了身後,卻還有人選擇留在原地靜心篤守。由國家文旅部立項、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圖書館和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12日起正式上線。
「絲路百工」採取記錄的手法,從人物故事中品味勞作之美,感受先人的科學智慧,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文獻性。據記者了解,第三季內容涉及連城的錫器、雕版印刷,泰寧的秤桿,漳州的木版年畫、草蓆,蘭田的毛筆,漳浦的剪紙,屏南的黃酒,永春的漆籃等。
12日晚最先介紹的是失蠟鑄銅技藝。日前闊別160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經專家檢測,判斷其採用了失蠟鑄造成型的技藝。先人們用可塑性好的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加熱烘烤後,蠟模熔化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銅金屬熔液便鑄成器物。蘇冠青是漳州傳統失蠟鑄銅技藝第六代傳人,不僅熟悉失蠟法的每個細節,亦精通雕塑、鑲嵌、塹刻、雕花、鎏金等各類工藝。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從12月12日起,每周六21:48在海峽衛視播出,福建省圖書館微信小程序同時上線。
【責任編輯:鍾培培】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