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個"治癒"可以分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相比而言童年生理上的缺陷會對人生的傷害要大一些。比如小時候免疫能力較弱,就總是生病,還很容易落下病根,因此人在童年時期經常伴充斥著各種防疫疫苗。
(一)、"甜蜜回憶",暖心故事
那些接種疫苗的經歷,想必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看著冰冷冷的針頭,無情的刺進自己的身體,好多小朋友都會"嗚嗷"一聲的哭出來。倒不是疼的想哭,就只是覺得是時候該哭了。
當然,也有些孩子會在大人"你是男子漢"的鼓勵下故作堅強。比之於這些注射類的疫苗,"糖丸"成了許多那個人對疫苗的溫馨回憶。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述那糖丸背後是怎樣一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挽救的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兒童的故事。
魯迅曾說過"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而顧方舟偏不信邪,1926年出生的他自年幼時期就有了"為生民立命"的遠大志向。
18歲那年顧方舟順利的考入了北京大學的醫學系,在那裡他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一群想通過自己的醫療技術挽狂瀾於既倒之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顧方舟受祖國之重託,毅然前往了蘇聯醫學科學院就讀病毒專業。
在那裡他兢兢業業,絲毫不忘"師夷長技"的責任。回國以後,顧方舟被委以重任,自1958年就職於中國醫學科學院,這一幹就是一輩子。
當時中國的兒童罹患脊髓灰質炎的概率極高,這種病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兒麻痺症。它的前期表現為渾身疼痛乏力,且伴隨著發熱。
進入到中期以後,還會造成局部癱瘓。雖然有極大的恢復可能,但大都會留下後遺症,以至於造成身體畸形和智力發育障礙等。這些情況,顧教授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從回國以後就積極的從事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發工作,還從糞便中成功的提取到了樣本。
當時國內還在一場接著一場的運動之中,這種情況最初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顧方舟四處遊說不停的打報告,終於在1960年國家批覆了他的請求。
自那開始顧方舟就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日復一日的進行研究工作。
同年,顧方舟的口服式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成功,不過他發現這個疫苗有些"苦"孩子們不一定能受得了。同時,它對運輸方面的要求也很高解決質保問題的同時,為孩子們著想的顧方舟,又開始想辦法讓它們變"甜"。
經過不斷地實驗,研究終於有了突破。但藥不似糖,研究成功的藥品需要人體實驗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小糖丸」作為兒童藥品要找到實驗對象更是難上加難。
幾番深思過後,顧方舟把藥丸帶回了家,並對兒子說:"今天爸爸給你帶回了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糖,你要不要吃吃看?"小孩子一聽見糖那是興奮的不得了,當即吃了下去。
顧方舟在憂慮當中完成了對兒子的觀察,發現兒子的身體並無出現異常現象,這才放心的把它交給國家。顧方舟不惜讓自己的兒子作為試藥個體,足以見得他對患者的責任心,以及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
1980年顧方舟又開始著手研究"脊灰"病毒單克隆抗體雜交瘤技術,在兩年以後"脊灰"單抗成功問世。
可以說顧方舟老先生是將畢生的經歷全部投入到了脊髓灰質炎的研究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什麼是"一生一事",什麼是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
正如《光明日報》所言:
"顧方舟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這一可怕的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中,是中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為中國消滅"脊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多方努力,惠及千萬家
顧方舟老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脊髓灰質炎減毒疫苗糖丸"之父,而獨木難支孤掌難鳴,小糖丸的推廣除了顧教授以外,中國香港的明星也曾參與其中,他的名字叫黎明。
在那個年代流行著一句話"你再紅,你能紅的過黎明?"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明星藝人,真的是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從不講究排場也不善於炒作,總是想著能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大家造福。
作為"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雖然現在有人覺得他"不配"與劉德華還有郭富城和張學友並列,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黎明當真是紅透半邊天,同時又有著很強的責任心。
疫苗研究成功以後,因為資金問題並未得到大範圍的推廣,而且只有極少數城市的免費的。在中國大陸仍有許多家庭,認為這個疫苗可有可無,因此決定省點錢,就不給孩子打了。
心繫祖國又熱衷於慈善的黎明,在1994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事情,才能對的起這個頭銜。
當他了解到「小糖丸」的效用後,他馬不停蹄的四處演講宣傳,向大眾普及有關脊髓灰質炎的有關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疾病,也號召大家積極投入到疫苗的推廣當中。
當年黎明憑藉自己的影響力,一呼百應,讓更多人對此有所關注,於是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短短一年時間內,就有8000萬兒童免費吃上了"小糖丸"。
人們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一時之間黎明成了英雄式的人物。說不定你我小時候吃的糖丸,就是黎明幫著買的。是不是頓時間覺得拉近了與"天王"之間的距離,這粒小小的糖丸可比什麼籤名照或者明信片有價值的多。
(三)、事跡激動人心,美名與世長存
"糖丸"不僅僅是藥,更是糖,它是由奶油以及葡萄糖和奶粉製成,全是適合兒童食用的材料。所以,頗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糖丸"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它的甘甜始終都停留在人們的回憶中。
它畢竟曾拯救過成千上萬的人,相信它不會被淡忘,而顧方舟和黎明也將會被永遠銘記。從顧方舟教授和黎明的身上,帶給世人怎樣的啟示?
首先,一生可以做的事很多,但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論在哪個行業,只要幹到極致那都是"超神"的存在。
就像瑞士有很多表匠可能一年就做一塊表,一做就是一輩子;還有古代的許多酒家,一年就出那一缸酒,幾代人就靠著鑽研酒過活。所以,不論什麼事情只要幹的"精"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顧方舟教授言傳身教,完美的體現了什麼是"一生一事",正如去年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所言:
"舍己幼,為人之幼,這不是殘酷,是醫者大仁。為一大事來,成一大事去。功業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靈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載著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的劫難。」
其次,在他們身上完美的體現了孟子所說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論是顧方舟還是黎明,都把天底下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二位看不得孩子們受到一點委屈,都在自己的行業發一分光,散一分熱的為孩子們改善環境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顧方舟是積極的研究疫苗,將災難扼殺在萌芽之中;而黎明則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切身失地的捐款捐物。
大多數普通人可能做不到二位這樣,但是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投身到慈善行業中來。不一定非要捐許多錢或者研究出什麼東西,能盡己所能的幫助那些困難的孩子們也是很好的。他們是時代的榜樣,值得無數人學習。
而黎明則更值得那些明星學習,近年來捐款已經成為了作秀還存在著"詐捐"的現象。現在的藝人們已經不似八九十年代那般的真摯,他們既然享受著民眾為其帶來的便利與生活條件,也應該扛起一份社會責任。
小小的糖丸拯救了許許多多孩子的童年,也牽扯出如此勵志而又溫暖人心的故事。雖然它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象徵意義會一直流傳下去。
它激勵著更多的國人,積極的為兒童防疫做貢獻,關心兒童的成長。你小時候有沒有難以忘懷的疫苗注射經歷或者你對糖丸有什麼特殊的記憶?快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