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人生朝暮,白駒過隙,出生垂暮如朝升日落,無法逆轉。但忠於這短短一生,不論所迫或內心熱愛,於人生結尾無愧內心,任他青出於藍,怡然自得。
止戈為武,作為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維繫民族發展和生存的傳統技藝,武術已經成為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的中國魂之一。只是令人倍感惋惜的是,經歷了千百年的失敗傳承,絕大部分正宗武術招式已經失傳,如今的武術更多的是以表演為主的傳統技法藝術,甚至仍在面臨失傳的困境。
「頭戴疙瘩帽,腳穿布鞋,鋪個地攤就在江湖文化城內表演。」這是王寶合回憶自己剛到雜技大世界表演武藝的情形,彼時他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縮骨功」代表傳承人,人稱中國魔術第一快手「鬼手王」。
榮獲如此高榮耀的老藝術家王寶合,回想練縮骨絕技之初,不過也只為了口人間煙火,能在那個饑寒交迫的年代好好活下來而已。慶幸的是,身在雜技世家的王寶合當時已有個靠著出神入化的卸索術而聲名遠外的爺爺,人稱「卸索大王」的王玉林。
憑著一身的真功夫,王玉林帶著一大家子走南闖北,在這過程中也把一身的絕技傳給了王寶合的父親——王福壽。年僅六歲的王寶合在別的孩子還在捏泥人、要糖吃的年紀,就跟隨父親輾轉東西、擺攤賣藝。
物換星移幾度秋,春去冬來,只有露天院落那個小小的影子依然頂住嚴寒、抗住炎熱,用堅毅的心扛起家族技藝的傳承,扛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練成縮骨功,需要主動使自己的胳膊脫臼。最開始的時候需要別人把自己的胳膊不斷地拉脫臼再合上,再次拉脫臼再合上……一次又一次,從疼痛難忍到縮骨自如,千百次的錘鍊,讓王寶合在那個饑寒交迫的年代真正掌握到了一門傍身的真功夫,卻也因超負荷的訓練落下了一到陰雨天就渾身犯疼的毛病。這是老一輩習武之人的武術之魂,真材實料的苦功夫。
2007年6月,王寶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十年如一日的修煉與表演,一身絕技的王寶合終於名揚中國,這些年他背負的縮骨絕技的傳承和受過的苦難都得到了肯定。
時間回到1992年,省慰問團來吳橋考察,王寶合在吃飯的時無意表演的」三仙歸洞」,引起了省領導的重視,自此王寶合的命運改變。1999年的一次香港演出,王寶合被邀請參加表演,得到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的讚嘆,並稱其出神入化的表演為」鬼手」。從此「鬼手王」的名號傳到了祖國大江南北。
2004年,王寶合表演的「三仙歸洞」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在中央電視臺的慢放鏡頭中,王寶合的表演依舊毫無破綻,自此他被尊為吳橋「江湖八大怪」之首。練武的刻苦與辛勞少有人能經受得住,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現當代,願意學習傳統技藝的人已是極少數,能堅持下來的更是寥寥無幾。練功60多年,斬獲眾多榮譽的王寶合已然成為了聞名天下的縮骨功的唯一傳人。
後來的王寶合怎麼樣了呢?幾十年風雨不過滄海一瞬,當年那個隨父四處漂泊表演的小孩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師了,可惜歲月不饒人,英雄的落幕總是伴隨著遺憾。王寶合的最後一場表演,遺憾以失敗告終。
第一回合的比試中,王寶合與幾位女性瑜伽舞蹈老師比試柔韌性,憑藉幾十年的基本功輕鬆獲勝;然而第二局的繩索逃脫,他卻因腳部繩索未能及時解開遺憾失敗。在觀眾期待與訝異的眼神中,70餘歲的王寶合一次又一次努力收縮著骨骼,努力掙脫著曾掙脫過上百上千次的繩索。可惜這一次,他沒能跟過去無數次一樣,輕鬆掙脫。
英雄落幕,最後一次的表演終是落下了遺憾。但幾十年的含辛茹苦為王寶合帶來的名氣、地位與尊敬,不會因一次表演失利而受影響。如果說王寶合還有什麼遺憾,那就是縮骨功傳人越來越少,面臨失傳的遺憾吧。
只是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王寶合的絕活「三仙歸洞」已經有了傳人。現在他的弟子也有很多,但是最得他真傳的還是他的兒子。雜技不等於雜耍,即使到現在為止縮骨功還是面臨著很多非議與困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雜技的傳承人,王寶合的心願依舊是要把吳橋雜技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文化的傳承一直是我國的一項長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民間傳統技藝,一直在面臨失傳的困境。王寶合的擔憂也是無數傳統技藝傳承人的擔憂,願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能夠重新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讓承載著豐富藝術的華夏之花開的更加絢爛。
參考資料:
《出師表》